國學入門書單:史、經、子、集

國學入門書單:史、經、子、集

1923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之時,受清華大學的幾名學生邀請,給他們開出了一份《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作為沒有基礎的人一個研究國學的入門參考。

胡適林林總總共列了100多本國學入門書,同時還說可以作為中小學圖書館的參考。

梁啟超看了以後拍案大怒,因為胡適的書單中僅僅列了哲學和文學的書籍,而把歷史學卻棄之一旁,連中國國學裡最基本的《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沒有。

本著YOU CAN YOU UP的精神,梁啟超也列了一份國學書單《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包含了160餘本,以經史子集為主,還包括一些隨意涉覽的雜記戲曲等。後來他又為“校課既繁、所治專門”的青年學生精簡了這個書單,開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精選了25本,作為國學入門必讀書目。

面對梁啟超的責難,胡適選擇低調處理,沒有公開反駁。但即使是梁啟超的書單,也被很多人譏諷為有失偏頗,“不讀梁先生所列書不為中國人”。可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列出一個絕對公正客觀、眾人信服的國學必讀書單,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國學入門書單:史、經、子、集


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學習國學的初衷和目的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如果想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最適合的書單,並沒有最好的書單。

分享一下我對國學入門的思考,供參考:

一、我為什麼要學習國學?

我是個理科生,也曾一度認為傳統文化與唯物主義的現代科學相比,是迂腐的陳詞濫調,是沽名釣譽的科舉考試科目,或者統治階級的治世愚民之策……總之,通通是封建迷信、牛鬼蛇神。

但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研究和實踐,尤其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大爆炸起源說等等,越來越印證了中國祖先的神秘智慧,尤其是道家思想。

於是,內心就產生了一個疑惑:百家爭鳴、希臘智者運動和印度佛學幾乎發生在同一時期,2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獲得這些智慧的?為什麼影響後世至今,仍然無法超越?

好奇害死貓。於是,我開始讀《道德經》,“麻煩”也就從這裡開始了。

一萬個人心中就有一萬種《道德經》。至今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古今注釋也不下千餘種,其中還有四位皇帝的御注。看來,除非老子本人復活直播授課,要想完全懂這5000字的經典論著到底在說什麼是不太可能了。可笑的是,還有一些證據表明,《道德經》非老子所著……

疑惑不但沒有消解,反而增加了,變成了一系列的謎團。所以才下定決心學習國學,以求其甚解。

另外,隨著科技發展加速,物質和精神需求不斷的被滿足,但唯獨心靈無處安放,貪腐戾氣越來越重。

傳統文化會不會被重新拾起以“虛其心”也不是不可能。臺灣也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一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才令無數傳統文化愛好者趨之如騖嗎?

我有一個不成熟判斷:5年之內,必有一次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世界範圍內造成廣泛的影響。

最近幾年,我們也開始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算是一個信號。李子柒爆紅全球網絡,鬼吹燈、哪吒等文學作品成為大IP等等,算是一些證明。當然,這更多是從市場角度去談。

二、如何學習國學


與其它學科相比,我認為國學也應有“現代化”的問題。所以我不打算完全按梁啟超的經史子集去讀。

我的研習順序是史→經→子→集。

為什麼要先讀歷史?

科學在進步讓歷史學研究也在不斷更新,其中基因分子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和實踐,讓人類的發展的歷程更加清晰。在國學的學習中,先讀史就可以對事物發展的建立一個脈絡,就不至於讀其它文獻時連它的社會背景都不清楚。

國學入門書單:史、經、子、集


我讀的這本《五萬年中國簡史》,豆瓣評分8.6,是一部時間跨度長達5萬年的中國簡史,展現了中國從頭一批智人踏上中華大地到20世紀的完整歷史。揭開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什麼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只不過是神話罷了。

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不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陰謀,更是民族主義的笑話。因為華夏與“胡擄”、“蠻夷”在2萬年前就是一家人……更新認知的地方不勝枚舉。讀完這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時間軸,然後再去讀經典史料。

這時候,再去讀經、子、集就會順暢很多,也會引發更多思考。

至於讀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本人更傾向於紙質書的真實觸感。

學習國學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氣質和舉手投足。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比如順便學一下書法、茶藝、民樂,或者穿穿漢服都是不錯的體驗。另外,把輸入變輸出的方式,寫寫自媒體,以教代學也是不錯的思路。

三、學習國學的一些心得

1、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句話的意思是:先學習“學習的方法”再去學習。另外要明確自己學習的初心,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等資源來支撐學習,切勿三分鐘熱度。

2、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學習的基本原則。否則就如泥牛入海,迷失在繁雜傳統文化的星辰大海之中。比如讀《道德經》,很容易就會被道教文化侵染。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道教文化是糟粕。總之就是不忘初心,不能學著學著就偏離軌道。

3、不求甚解。少糾結於一章一段的字面的意思,待窺得全貌之後再去細細品味,也許就豁然開朗了。不然,像孔乙己那樣去追尋“茴”字有幾種寫法,就是迂腐之學。

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知乎、豆瓣都上有不少國學愛好者的精彩問答,還有各種自媒體和社群,都可以涉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