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文_君偉


看徐崢《囧媽》的過程,有很多失望的地方。


這不是一部打磨精細的作品,劇作上前後呈現出一種令人髮指的斷裂感。從現實層面切入,講述接地氣的當代中國母子情感和中年婚姻,卻在家長裡短中漸漸失控,情節逐漸垮塌。


洋妞豔遇、狗熊出沒、熱氣球飛,一系列不講邏輯的“魔幻”情節,恰如宋小寶的熱氣球雲中乍現一樣,這個故事寫飛了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再具體些說,片中囧媽時隔多年重回俄羅斯,卻看不到上一代人對蘇聯的內心反應,看不到某種複雜的蘇聯情結,只有一堆堆俄羅斯風景,一堆堆蘇聯歌曲,上一代人沒有與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產生任何劇作上的聯繫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有劇作作用卻拙劣到難堪的,便是老塔的《伊萬的童年》,結果只是解釋主人公為什麼叫徐伊萬。伊萬的童年是戰爭年代下某種主義的犧牲品和悲劇,徐伊萬和囧媽與這電影半毛線關係都沒。《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裡有《雁南飛》,看看人家庫斯圖裡卡是怎麼用蘇聯電影與片中人物產生關係的;《隨心所欲》裡有《聖女貞德蒙難記》,看看人家戈達爾是怎麼把影史經典與自己電影中的角色呼應的。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囧媽》劇作斷裂,戲不用功,但從劇作的總體構思上看這部影片,卻有一處顯現匠心,也令人啟迪,即孩子的有無,及因孩子聯繫起來的父母子女與丈夫妻子關係


影片意圖探討中國式家庭關係,在片中通過母子與夫婦關係,做了如硬幣一般的一體兩面的處理。


一方面是以徐伊萬和囧媽為代表的上下兩代人的母子衝突,二方面是以徐伊萬和張璐為代表的同代人的婚姻衝突,一主一副交織並置。這其中的細節對照,微妙呈現出不同時代下親情、婚姻所遭遇的問題。


親情上,囧媽當年是自由戀愛,後丈夫喝酒,酒瘋家暴,婚姻不幸福,沒離婚是因為“長大了要保護媽媽”的孩子徐伊萬,直接說就是為下一代活著,她的愛像極了很多上一代的父母,孩子是生活的重心和全部,對孩子充滿控制和過分關愛;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婚姻上,徐伊萬和張璐也曾真心相愛,經歷過美好,但後來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象的樣子,婚姻也不幸福,也是充滿控制和要求。但重點來了,他們不像上一代人,即使婚姻不幸福,也要為了孩子湊合過下去,他們會首先考慮婚姻裡的問題,再決定要不要孩子。這個決定者是袁泉飾演的張璐,是她不要孩子,其實還挺女權的這個角色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火車裡“囧媽催生”這段戲,堪稱點睛之筆,一方面是囧媽對徐伊萬的催生,像極了當下催婚、催生的父母們,又一方面是徐伊萬情急之下說出的“我想要啊!是張璐不想要啊!”,張璐又像極了當下那些獨立優秀的女性們。


故事中徐伊萬和張璐理解了彼此,在感情上和解了,但最終還是離婚了,他們因婚姻不幸福而止步,他們沒有孩子,不用湊合兩人過下去,將幸福寄託在孩子身上,為下一代而活。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上一代人會為孩子活下去,而這一代人會為自己活下去,這已經微妙地傳達出了時代的變化。


但不變的是,不管是上一代對下一代,還是同代人之間,甚至是我們對下一代,只要是中國式家庭關係,出發點是愛,落腳點卻往往變成控制與要求。


接納和尊重,有嗎?


有的。但好像不多。


這種普遍性可能是中國人情社會結構下的某種側面。中國有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三綱五常,長幼尊卑;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權力壓死人。

或許裡面有很深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這可能是《囧媽》帶給我們的一些發問吧。


徐崢拍的是囧媽,可我想聊的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