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是有邊際的,你走出了多遠?腳步作證

大山是有邊際的,你走出了多遠?腳步作證

1

白水縣處在關中平原和陝北丘陵過渡地帶,北塬鎮已經初具黃土高坡的一些地貌特徵。

從白水縣城出發,行駛在盤山道上,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深溝,歷時1個小時,幾經峰迴路轉,便來到北塬鎮鹿角村。

大山是有邊際的,你走出了多遠?腳步作證

白水縣林皋鎮南馬村村民採摘蘋果 視覺中國 | 供圖

鹿角村有6000餘畝耕地,蘋果園佔多一半,種蘋果是村民擺脫貧困的有效路徑。

2018年3月,鹿角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當年發展高標準示範蘋果園86畝。

高標準意味著嚴要求,專業技術和勤勞缺一不可。鹿角村吳秦明能脫貧致富,全靠技術取勝。

對吳秦明來說,未曾想過會和貧困二字扯上關係。夫妻倆勤勞上進,兒女雙全,一家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

可誰知,2008年吳秦明檢查出類風溼,隨著病情加重,他的手指、膝蓋關節嚴重變形,勞動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家裡的重活全部落在妻子楊培玉一個人肩上。兩個孩子先後考上大學,支出的突然增加,讓這個家徹底陷入貧困危機。

“咱能貧困一時,但不能貧困一世。”吳秦明心裡明白,最艱難的也就是這三四年光景,等孩子大學畢業,一切都會好起來。

不能外出務工,不能幹重活,吳秦明只能在自家5畝果園地尋找出路。漸漸地,他發現彌補果園管理技術短板可能會讓收入有突破。

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吳秦明參加了縣園藝站專家組織的果園管理培訓。

2017年是當地蘋果種植戶的“小年”,大多數果農入不敷出,吳秦明的果園卻迎來大豐收。因產量高,果品質量好,5畝蘋果園收入4.6萬元。摸到門道的吳秦明對蘋果種植充滿信心,當年又栽種了4畝新園。

同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女兒吳亞娟,在珠海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年底,吳秦明如願脫貧。

脫貧後的吳秦明絲毫沒有鬆懈,如今已經成了果園管理的行家裡手。女兒有穩定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如願參軍,他操心最多的就是這幾畝果園。

為解決果園沒人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缺位的問題,2016年白水縣探索建立村企黨建聯合體,推廣“美華模式”果園託管。

企業提供半托、全託、反託和產品入股四種模式,農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月12日,堯禾鎮滿義村村民高正孝,在美華公司託管服務中心與美華果業簽訂託管合同,自願將4畝果園以半托管方式交給美華公司統一管理。

這是美華公司當日與農戶簽訂的第12份託管合同,這些天,每天都有農戶來這裡簽訂合同。

美華公司從第一年託管僅有36戶,到現在2500餘戶,輻射帶動3個鄉鎮32個村,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白水縣有4.8萬畝果園被企業託管,其中有5家涉果企業還承擔著扶貧託管任務,仙果蘋果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

曹謝虎是仙果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現代秦腔戲《金果夢》的原型。2010年11月以“科技務果改變我的生活”為題代表中國農民在哈佛大學演講。

10多年前他就註冊專業合作社,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白水縣農技中心的專家成立土肥專家站,解決果農生產環節面臨的各種難題。

每週二、四為託管農戶舉辦培訓會,遇到疑難問題,土肥專家會到田間地頭為果農答疑解惑。

託管企業在果園管理技術、處方式農資配送和果品回收銷售上為託管農戶進行一站式服務,很大程度調動了果農的積極性。

2

林皋鎮郭畔村地處白水縣城西北38公里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耕地2700畝,其中1600畝蘋果園,村民的7成收入來自蘋果。

產業結構單一是郭畔村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鋪開後,在“四支隊伍”的全力配合下,這種困局得以有效緩解。

曹拴拴是林皋鎮黨委副書記,也是郭畔村包片領導。父親是種地能手,從父親身上他學到不少種地的好經驗。

根據地形特點,他把林皋鎮分成三個片區。方山森林公園片區藉助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養殖;林皋湖景區周邊是平原地帶,涉果企業集中,發揮灌溉優勢發展蘋果種植;雲臺片區處溝壑地帶,適宜種植花椒。

郭畔村屬雲臺片區,村集體決定先行先試。2018年流轉土地100畝,全部用來種植無刺花椒。

花椒豐產期在栽種後5年左右,最快也得3年才能掛果。這幾年間沒有產出,還要搭上花椒園的管理費用,這讓本就貧困的郭畔村可能出現負債。

2019年,郭畔村在花椒地裡套種紅薯,當年大獲豐收,除去田間管理的成本,還收入12萬元。

平整土地、栽植紅薯、鋤草施肥、挖紅薯,先後給村民提供務工崗位40多個,農戶增收達6萬多元。到年底,貧困戶還拿到了每人100元的分紅。

曹拴拴說,今年他們拿出30畝的花椒園來套種中草藥,剩餘的繼續種紅薯。

郭畔村西頭溝底有片開闊地,陽光充足,最適宜種植大棚。村黨支部書記李雙榮介紹,50萬元項目資金已經到位,大棚蔬菜瓜果項目即將啟動。建成後,可以填補林皋鎮蔬菜瓜果種植的空白,還能向40公里外的銅川市供貨。

把有限的土地合理利用起來,讓邊邊角角都成為農民增收的沃土。原本沒有積累的村集體在產業的支撐下,逐漸壯大起來。壯大後的村集體不僅提高了為群眾辦事的能力,而且為村民摸索著產業發展的路子。

看著集體產業發展熱火朝天,村民也有樣學樣,呈現長中短產業齊頭並進的勢頭。

李彭懷是郭畔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妻子都是肢體三級殘疾。一家四口靠著李彭懷就近打零工度日,一年下來,收入幾千塊錢。

2015年李彭懷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李彭懷申請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用於產業發展,新栽種4畝蘋果,新建一座養殖場。

近日,李彭懷剛賣了一頭生豬,收入4000多元。按照這樣的行情,養殖場裡18頭豬至少還能收入7萬餘元。

為降低養殖成本,李彭懷承包了10畝土地種植玉米。明年,他家4畝地的蘋果就能掛果,自家產業也能形成“循環”。

3

“你家貴榮務工走了嗎?”

“老秦,近日杜康酒廠在招文員,問問你家婷婷想不想去,名額給她留下。”

這是和家卓村第一書記宋倩苗在入戶走訪,統計貧困戶春節過後務工就業情況。

因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不能按時復工,大量務工返鄉人員被困家中,部分脫貧戶存在因疫返貧的風險。

經排查,和家卓村貧困戶中有23名未就業人員。根據雙方需求,幫扶幹部負責聯繫對接周圍企業解決就業問題。出不去,就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

秦國棟的孫女秦婷,本打算過完春節就外出務工,因為疫情的影響,遲遲沒有聯繫到合適的工作。宋倩苗得知情況後,立即對接杜康酒廠,幫忙找到一個文員的崗位。

在“四支隊伍”的牽線搭橋下,為貧困戶在附近果庫、果汁廠、杜康酒廠等企業聯繫到就業崗位20餘個。

和園是和家卓村傾力打造的渭北第一個田園綜合體,佔地500餘畝。這裡原本是一個廢舊磚瓦廠,起初計劃在廢墟上修建一座澇池,用於農業灌溉。

修好澇池,發現可以在上面修建一座亭子供村民休閒,修好亭子,發現有安全隱患,又綠化周邊……就這樣從一座澇池到現在佔地500餘畝的農業產業綜合園區,宋倩苗也覺得不可思議。

小吃一條街、休閒娛樂園、花卉市場、採摘大棚……現在的和園已經成為遊客的打卡地。

時下,和園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梅花、櫻花競相開放,果蔬大棚、花卉培育大棚裡生機盎然。

秦曉輝性格內向,平日很少和父親交流溝通。年前,從東莞務工回到家中,一待就是幾個月不出門,父親既擔心又著急。情急之下,父親秦天榮給幫扶幹部打來電話,希望能給兒子做做思想工作。

幫扶幹部和秦曉輝溝通之後,幫他找到一份在和園花卉大棚搬運花盆的工作。忙起來的秦曉輝精神狀態好了很多,每天還有80元的收入。

和園的建成,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和就業。有的在園區門口賣起燒烤,有的在小吃一條街當起小老闆,還有一些人在果蔬大棚、花卉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王峰是和家卓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09年在建築工地上遭遇事故,導致下半身癱瘓。家裡的支柱倒下了,妻子常常以淚洗面。

和園建成開園後,村上為他免費提供場所在和園裡做起小買賣。一個充氣式大號魚池,一些塑料玩具,專門為小孩子設置的釣魚遊戲就這樣開業了。遊客多的時候,他一天要收入近300元。

今年,在青海大學讀書的兒子即將畢業。王峰期待著好日子早點到來。

本刊記者 盧 陽

大山是有邊際的,你走出了多遠?腳步作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