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祕

泰山,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山,它是五嶽之首,歷代君王在泰山之顛封禪、祭天,無數文人墨客登臨、題詠,使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無可取代,無可比擬,無法超越。

李白、杜甫,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耀眼明星,他們對於泰山的吟詠又如何呢?


杜甫最著名的詠泰山的詩,大概就是《望嶽》了。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曾即層)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本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一首詩作,前四句寫遠觀泰山和齊魯大地,一派郁郁青青,大自然都鍾情於這片土地,使這個地方人傑地靈。而山陰(山的北面)山陽(山的南面)就好象分割了昏曉一般,一個"割"字把宗嶽之氣完全託了出來。

登臨泰山,望著無邊的風景,山嵐翻滾,心胸頓時開闊,大自然的魅力無窮,想把這景色看個夠,極目張望,看飛鳥還巢。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顛,俯看連綿山巒,在我的面前,群山都顯得矮小了。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杜甫少年時,妥妥地"熊孩子"一枚——"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青年時代的他開始遊歷天下,來看看其瀟灑的生活:"春歌從臺上,冬獵青丘旁"。這其間有兩次參加科舉考試皆落第。

本詩成於杜甫遊歷天下之時。這時的杜甫還是躊躇滿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他內心真實的寫照,他的理想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多麼遠大的理想。當他第三次科考的時候,阻力來自奸相李林甫。李林甫隻手遮天,對玄宗說"野無遺賢",即天下所有賢能之士都已經盡為我大唐皇帝所用,沒有什麼賢能人士在野了,所以沒有人被錄取。杜甫至此,科舉無望。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於是干謁,干謁也沒人理。於是"獻賦天子"。朝廷終於給了他一個官作——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聽起來不錯,其實就是拿鑰匙看大門。

杜甫前前後後在長安待了十年,這十年間他看遍人間疾苦,看多了貴族的腐敗,寫下了諸如"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也成就了他詩歌沉鬱的風格和深重的憂國憂民的格調,三吏、三別等一系列詩篇輝照文壇,不可超越。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今天一起品讀的第二首登臨泰山的唐詩,出自詩仙李白。


遊泰山六首·其三

唐 李白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閒。

偶然值青童,綠髮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本詩寫清早登上日觀峰,站在山峰之上,彷彿伸手就可拔開雲層,人的精神振躍,自由往來於天地之間,黃河西來,悠遠地沒入遠山,站在高山之顛,目空一切。忽然遇到一個綠髮雙鬟的道童,想學仙為何來得這麼晚?蹉跎了好年華,我正猶疑間,道童忽然消失,山巒浩蕩不知所蹤。


與杜甫的沉鬱悲壯不同,李白的詩作跳脫浪漫,被賀知章驚讚為"謫仙人"。李白寫本詩時正值壯年,四十來歲的李白依然在雲遊四海,不是他不想致仕,和杜甫一樣,李白少時就有建功立業的大志,歷史上的管仲、張良、諸葛亮、謝安等人就是他的榜樣。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只可惜李白與杜甫,都生錯了朝代,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一任李林甫、楊國忠等權相為所欲為,李白感嘆"比干諫而死、屈平竄湘源",為那些無辜被害的忠臣鳴不平。同時也用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來表示自己的"一生傲岸"。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憤恨"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也許正因為其懷才不遇,在李白的詩詞作品中流露出許多向往方士道人超出凡塵的神仙狀態,其詩歌中大量有方外仙境的描寫,出世與入世也成了李白詩作中常常表現出的複雜心理。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遊泰山六首》就是李白結合泰山的各種傳說再加以出神入化的想象,為我們描繪出的瑰麗畫卷。其中的"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表現了李白所羨慕的棲隱山林,求仙訪道的避世生活。

儘管如此,只要一聽到朝廷的召喚,他依然是義無返顧地出山,意欲大展宏圖,可惜命運總是跟他開玩笑,安史之亂期間,李白一心去平亂,結果站錯了隊,自己反倒不明不白地成了叛軍,被流放夜郎,適逢天下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於流放的途中折返,寫下了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李白晚年顛沛流離,後來投奔族叔李陽冰,六十一歲時病亡。

一代詩仙就此殞落。


泰山,杜甫現其雄麗,李白現其神秘


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燦爛耀眼的雙子星,一樣的文采沛然,一樣地終生不得志,一樣地堅持固守,不為世俗所左右,不與肖小同流合汙,一樣地都表現出一種"軸"。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軸"勁兒,才使得他們的人格永放光芒,使得詩篇大放異彩。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軸"人,他們孤獨而自守,百折而不回,請善待這些"軸"人,我分明聽見他們的心聲:"我們之所以有反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