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


F-18“大黄蜂”战斗机(F-18 Hornet,编号亦作F/A-18)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第四代战斗/攻击机(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它也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机种,基于这个原因,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F-18的用途广泛,它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该机于1978年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雄猫”战斗机退役后,F-18成为美国航空母舰上唯一的舰载战斗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F-18战斗机

研制单位:诺斯罗普公司

首飞时间:1978年7月

服役时间:1984年4月

引擎:两台 通用电气F414-GE-400涡扇发动机

推力:2 X 22,000磅 (9,977 公斤)

机长:18.5 米

机高:4.87 米

翼展:13.68 米

最大起飞重量:66,000 磅 (29,932 公斤)

最大速度:1.8+马赫

最大升限:50,000英尺(15,000米)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F/A-18“大黄蜂”战斗机


1975年1月13日,由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YF-17在 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战战斗机)项目中被对手通用动力的 YF-16 击败,原因是 YF-16 的速度比 YF-17 略快,且其安装的 F-100 发动机已被 F-15 采用,可降低维护费用。YF-16 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F-16 战斗机,产量超过4500架,至今仍未停产。

失去了美国空军 ACF 合同之后,诺斯罗普公司原本打算就此打住,但美国海军对新战机的需求又使 YF-17 获得了一线生机。因为70年代初,“雄猫”项目遭遇研发困难,成本不断超支,于是美国海军启动了VFAX(Naval Fighter Attack Experimental,舰载战斗攻击机)项目。

VFAX被设想成一种能取代F-4“鬼怪”、A-4“天鹰”、A-7“海盗II”的多用途战斗机,格鲁曼也提交了“雄猫”的简化型(F-14X)参与竞标,但1974年5月10日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宣布不会采购任何“雄猫”的简化型,VFAX 必须要是一种全新的飞机。1974年8月美国国会考虑到当时的预算无法再担负另一个重大战机研发项目,通知美国海军 VFAX 项目将被取消。

美国国会将原本用于 VFAX 的资金转移到一个新项目——NACF(Navy Air Combat Fighter,海军空战战斗机)上,并指示海军密切关注美国空军 LWF(Lightweight Fighter ,轻型战斗机)/ ACF 项目的竞争结果,并将参加竞标的两种飞机为 NACF 候选机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NACF将会是F-16的舰载型,但当时多数的美国海军军官的认为 F-14 能满足所有需求,他们既不需要 VFAX 也不需要 NACF 。在重重阻力下,美国海军仍持续推进 NACF 项目,并在 1974 年 9 月颁布了需求书。

在正式需求书发布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宣布将选择单一承包商来研制 NACF 。诺斯罗普认为 YF-17 会是 NACF 的有力竞争者,因为美国海军在传统上倾向双发构型以增加安全性,并且 YF-17 有更大的潜力发展成为装备雷达的多用途战斗机。但是诺斯罗普没有研制舰载机的经验,所以他们接受了麦道公司的提议,合作为 NACF 项目研发 YF-17 的舰载型。两家公司签订了协议,条款规定麦道公司承接美国海军的合同的话,诺斯罗普将是最大的分包商,并且诺斯罗普拥有该机陆基型的全部出口权利。

通用动力同样想凭借 F-16 的舰载型参与竞争,通用动力也没有舰载机的研制经验,于是与LTV(凌-特科姆-沃特,总部同样在达拉斯沃斯堡)组成团队,共同研制 YF-16 的舰载型参加 NACF 的竞争。YF-16 海军型具有美国空军不做要求的超视距雷达。两家公司达成协议:如果美国空军和海军都选择了YF-16,通用动力将成为空军的主承包商,LTV 则是海军的主承包商。

研发计划


F/A-18“大黄蜂”战斗机


1975年5月2日美国海军宣布诺斯罗普/麦道团队获胜,美国海军认为双发布局更适宜海上飞行,另外YF-17的多用途发展潜力更大。

根据最初的计划,诺斯罗普/麦道将研发三种相近的型号——单座的F-18接替F-4“鬼怪”的空战任务,单座的A-18接替A-7“海盗II”的攻击任务,另外还有双座TF-18同型教练机。F-18和A-18使用相同的机身和发动机,但航电和挂架不同,双座TF-18A保留了F-18A的全部作战能力和武器,但减少了内部载油量。

最终经过论证F-18和A-18最终统一成一种型号,在当时国防部的新闻稿中被称为 F/A-18A,直到1984年成为正式编号。双座教练型的编号随之改为TF/A-18A,后来又变成 F/A-18B。

尽管没有任何订单,诺斯罗普仍继续研发F-18L陆基型,由于不需要上舰,该机比舰载型轻得多,性能更好。

试飞情况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为了对F-18有个直观的印象,美国海军借用了第二架YF-17在加州木古角的太平洋导弹测试中心、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加州中国湖海军武器中心进行试飞。1978年9月13日第一架FSD F-18A(BuNo 160775)在圣路易斯工厂下线。11月8日该机在圣路易斯兰伯特机场进行了首飞,试飞员时杰克·E·克林斯,克林斯评价原型机容易操控且非常稳定。1979年1月开始大多数的试飞工作移至马里兰州帕图森河海军试飞中心进行,9架F-18A和2架TF-18A双座FSD投入了紧张的试飞工作中去。海军飞行员评价“大黄蜂”稳定性很好,特别是在着陆进场时。

F/A-18“大黄蜂”战斗机

1979-81年间“大黄蜂”的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国会对此开始关注。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原先公布的订购数量为780-1,366架(最后削减至1,157架),而作为低成本轻型战斗机的F/A-18价格逼近格鲁曼F-14“雄猫”。1980年4月第一架生产型“大黄蜂”首飞。1984年4月1日国防部的公告中正式采用了“F/A”这个怪异的前缀,而在麦道公司的文档中还是 F-18,从此F-18就开始被称为F/A-18。


技术特点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是一种超音速的多用途战斗/攻击机,主要特点是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能力强,大仰角飞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据介绍,该机的机体是按6000飞行小时的使用寿命设计的,机载电子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为30飞行小时,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00小时,电子设备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检能力。到目前为止,F/A-18共有9个型别,有单座的,也有双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编号为CF-18A,澳大利亚的有F/A-18A/B,西班牙的编号为EF-18,还有一种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为F/A-18L型。F/A-18A为基本型,是一种单座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护航和舰队防空;如果换装部分武器后即为攻击机,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结构布局

F-18战斗机重视可靠性和维修性,机体的使用寿命按6000飞行小时设计,其中包括2000次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机载电子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为30飞行小时,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00小时。电子设备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检能力。

布局上采用双发后掠翼和双立尾的总体布局,翼面积为37.16 平方米,以改善低速性能。机翼为悬臂式的中单翼,后掠角不大,前缘装有全翼展机动襟翼,后缘内侧有液压动作的襟翼和副冀,前后缘襟翼的偏转均由计算机控制.自动改变机翼弯度,以便在整个性能包线内达到最佳升阻比。后缘外侧的副翼可作为襟副翼使用进一步增强低速操控性,襟翼和副翼也可差动用于滚转控制。停降在舰上时,外翼段可以折叠(副翼位于外冀后缘),铰链就在副翼和襟翼的交界处。翼根前缘是一对大边条,一直前伸到座舱两侧,因此可使飞机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飞行。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轻合金,增压座舱采用破损安全结构,后机身下部装着舰用的拦阻钩。检查盖采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两台发动机间的隔火板采用钛合金。

尾翼也采用悬臂式结构,平后和垂尾均有后掠角,平尾低于机翼,使飞机大迎角飞行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略向外倾的双立尾位于全动平尾和机冀之间的机身两侧。全动平尾是铝合金蜂窝结构,石墨/环氧树脂复蒙皮,可用于俯仰控制和滚转控制,作为“尾副翼”增强滚转性能。为了有效利用边条拉出的涡流,F-18战斗机还使用了双垂尾的设计。双垂尾前移以填补机翼后缘到平尾之间的间隙,大大减小了跨音速阻力。垂尾前移还减少了尾喷管的干涉气流,同时由于不需要在后机身布置垂尾的支撑结构而减轻总重。

进气口布置在边条下方根部,在大迎角下边条将进气理顺了再进入进气道,使F-18战斗机具有了大攻角性能。由于不要求速度达到2马赫,所以就没有使用复杂的可调斜板进气道,而是采用了简单的“D”形进气口,并配有附面层隔离板,两个进气道唯一可动的部件就是边条顶部的放气门。固定式附面层隔板可将呆滞附面层气流沿着坡道流向机腹和边条放气门释放掉。垂尾间的后机背安装有双铰链液压控制的减速板,这样在减速板展开式对飞机的俯仰操纵影响最小。

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弹射起飞用的牵引杆。座舱采用气密、空调座舱,内装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风挡和座舱盖分别向前、后开启。为了增加在航母甲板滑行时的稳定性,F-18战斗机的主轮距增加到3.11米,粗壮的跪式起落架可以承受着舰时7.32米/秒的下降率。主起落架向后并旋转90度收入进气道下方的机腹中,双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前机身。在机身结构中大范围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铝合金占了结构重量的50%,合金钢占了16.7%,钛合金占了12.9%。机翼、垂尾和平尾结构中大量使用了钛合金,机翼折叠接头也是钛合金的。机身约40%的表面是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蒙皮,这种材料占结构总重的9.9%,剩余10.9%的重量是其他各种材料(塑料、橡胶等)。

动力系统

F-18战斗机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F404-GE-400低涵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1.2千牛(7200公斤)进气道采用固定斜板式,位于翼根下的机身两侧。机内可带4990千克燃油,还可挂三个副油箱,飞机总载油量可达7979千克。机头右侧上方还装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F404 是低旁通比涡扇,旁通比 0.34,该发动机具有三级钛合金风扇,一排固定式进气导向叶片和一排可变导向叶片,七级压气机,前三级为可变叶片定子,最后是单级高低压涡轮。F404发动机结构简单,活动部件相对较少。该发动机在高迎角状态下有很好的压缩机失速特性,即使偶尔失速也能通过发动机和加力燃烧室再次点火迅速自行恢复。发动机响应迅速,从怠速到全加力状态只需 4 秒。

座舱设计

F-18战斗机引入了“玻璃”座舱概念,淘汰了许多表盘式仪表,并将原先表盘式仪表的信息显示在阴极射线显示器上。同时安装了抬头显示器(HUD),仪表面板上安装了两个多功能阴极射线显示器和一个水平阴极射线显示器。座舱内安装了手不离杆(HOTAS)油门杆和操纵杆,作战中需要使用到了控制开关都集成在了油门杆和操纵杆上。飞行员在战斗机无需将实现从目标上移开寻找座舱中的开关。座舱内安装了马丁·贝克 US10S(SJU-5/6)零-零火箭助推弹射座椅。

航电系统

1977 年末,休斯公司的AN/APG-65数字式多模脉冲多普勒雷达在与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竞争中获胜,被选为F-18战斗机的雷达。APG-65 工作在 I/J 波段(8-12.5GHz),内置可识别和隔离故障的测试设备(BITE)。雷达和武器投放系统共有 20 多个机载计算机,与雷达相连的计算机负责将机载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信息显示给飞行员,同时这些计算机对投放武器时所需的弹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并在 HUD 和 CRT 显示器上向飞行员显示相关信息。

F-18战斗机在对地攻击时,在进气道两侧的“麻雀”挂点上可挂载福特航宇的 AN/AAS-38 前视红外(FLIR)吊舱和马丁-玛丽埃塔AN/ASQ-173 激光光斑跟踪器/攻击摄像机(LST/SCAM)吊舱。FLIR 吊舱可增强F-18战斗机的夜间攻击能力,可在座舱的一个 CRT 上显示实时红外影像。

FLIR 与 F/A-18 的其他航电充分整合,其提供的数据可用于武器投放的计算。LST/SCAM 用于恶劣天气的精确轰炸,其跟踪装置可锁定目标上反射的激光束,为任务计算机和座舱显示器提供目标位置的信息。LST/SCAM 吊舱的早期型号并没有内置激光发射器,所以F-18战斗机可以根据其他飞机提供目标激光照射来进行激光制导武器的投放。后期的吊舱增加了激光发射器,使F-18战斗机可自主投放激光制导武器。

F-18战斗机安装了 Itek 公司的 AN/ALR-67 雷达告警接收装置,可对各种电子威胁进行探测、分析、分类并采取对抗措施。飞行员可在座舱显示器上看到这些威胁的信息和方位,然后采用诸如投放箔条和红外诱饵弹这类的主动对抗措施。“大黄蜂”机背上有两个刀片天线,前一个是柯林斯 AN/ARN-118 塔康天线,后一个是 UHF 通讯天线。

雷达有几种不同的模式可供飞行员切换:

空空雷达模式

速度搜索模式:该模式用于在最大距离截获目标,该模式可提供目标的速度和航向信息,但牺牲了精确距离。在该模式下最大工作距离 148 公里,雷达的控制软件被设计成只注意那些接近 F-18 的目标。

边测距边扫描模式:最大探测距离 74 公里,可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同时在显示器上显示 8 个目标。计算机在被视为具有最大威胁的目标上显示附加数据,包括航向、高度和速度。

单目标跟踪模式:如果在边测距边扫描模式时有单个目标进入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内时可由飞行员自主选择,计算机在 HUD 上显示朝向目标的转向指令和武器发射数据,当飞行员确定开火时,该系统还提供射击曲线。

快速评估模式:通过使用多普勒波束锐化技术更密集地检查特定回波来判断目标是单机还是密集编队的多机。

瞄准线模式:一旦飞行员选定一个目标进行攻击时,如果“大黄蜂”处于传统的尾追遭遇模式中,可切换至这一模式。在此模式中雷达发出很窄的 3.3 度波束扫描飞机前方的一小片空域。

垂直截获模式:当敌机和“大黄蜂”都进入激烈格斗时,可切换至垂直截获模式,在此模式中雷达扫描范围为前方 5.3 度,瞄准线上方 60 度,下方 14 度。飞行员只需将 F-18 朝敌机滚转,雷达就可自动锁定目标,敌机最理想的位置是正好在风挡隔框前上方,并与 HUD 垂直对齐。雷达还可工作在 HUD 截获模式,雷达天线只扫描与 HUD 视野相对应的一个箱形空域,典型的扫描范围为中线左右各 10 度,瞄准线上方 14 度下方 6 度。

上述雷达的作战模式有效范围从 152 米至 9 公里,在任何一种模式中,雷达自动锁定第一个截获到的目标,并在座舱 CRT 显示器和 HUD 上显示目标的锁定框。当然飞行员也可越过系统否决被锁定的目标,直到系统截获到他最想要的目标,另外飞行员也可以通过光标来指定目标。

机炮指示模式:这一模式工作在距离小于 9 公里时,雷达提供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计算机在 HUD 上显示出机炮瞄准点,飞机员将瞄准点套住目标就可以射击了。

空地雷达模式

实时波束地图测绘模式:这一模式可在远距离测绘大面积地形特征,并在座舱显示器上显示前方的雷达缩比地形图。雷达实际获取的是倾斜视角的地形图,但计算机会转换成垂直视角的地形图。

多普勒雷达波束锐化测绘模式:分辨率更高,可用于导航和确定目标位置。一旦识别目标后,雷达就切换至空面测距模式以提供目标的距离信息,固定和移动地面目标跟踪模式使用双通道单脉冲角跟踪提供地面目标的精确参数。“大黄蜂”不具备自动地形跟踪能力,但雷达具有地形回避功能,在飞机前方有障碍物时会发出警告提醒飞行员规避。

海面模式:计算机会自动过滤掉波浪反射的杂波,使系统更易识别、跟踪和攻击敌方水面舰艇。


飞控系统


F-18 安装了4余度数字式线传飞控系统,是首个安装这种系统的生产型飞机。飞控计算机根据操纵杆和脚蹬输入的数据来控制各个操纵面的偏转量,不允许飞行员飞出超出限制的动作。线传系统采用投票制运行,如果其中一个通道与其他三个通道输出不同,那么该通道就会被判定为失效,并被自动关闭。4 余度线传系统在即使两个通道都失效时,只要剩余两个通道输出一致,仍可以继续控制飞机,即使所有通道都失效,仍可通过电动备份系统操纵各翼面。该机的平尾甚至还保留了一路机械操纵备份,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飞行员可继续进行俯仰操纵。

此外还安装有两台AYK-14数字式计算机以及利顿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两台凯撒公司的多功能显示器和费伦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显示与乎视显示器等。


火控系统


F-18A大黄蜂战斗机的武器控制系统包括攻击显示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参数测量(传感器)分系统和外挂物管理/控制分系统等4个主要部分。

攻击显示分系统:包括AN/AVQ-28平视显示器和3个完全一样的阴极射线管下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MFD)、主监控显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况显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监控显示器显示所有飞机系统的告警信息和咨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显示器的备用设备,能显示前视红外信息。水平情况显示器是主要的导航显示器。

数据处理分系统:包括大小30余个计算机,如AN/AYK-14中央任务计算机(2台并行工作)、雷达信号处理机、雷达数据处理机、外挂物管理计算机、显示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全部程序大约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几种可编程和ROM计算机的CPU和存储容量。

参数测量分系统:包括AN/APG-65雷达、AN/ASN-130惯导装置、AN/AAS-38前视红外装置、AN/ASQ-173激光照射/测距器和大气数据传感器等。

外挂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统:包括AN/AYQ-9外挂物管理系统和AN/AWG-21导弹控制器等。


机载武器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机载机枪:机头1门M61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570发。弹鼓就安装在 APG-65 雷达单元后方,机炮口就在机鼻雷达上方。机炮射击时的振动并不会损坏娇贵的雷达,夜间射击时,风挡前的机炮口火光也不会伤害飞行员的肉眼。飞行员可选择 4,000 或 6,000 发/分的发射速率。两侧边条将机炮口爆炸气团和烟雾分隔至机身上方,阻止其被吸入发动机。

外挂弹药:外部能携带13700磅弹药。共有9个外挂架,两个翼尖挂架各可挂1枚空对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空对地或空对空武器,包括空空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和、空地导弹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两个内翼挂架可带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位于发动机短舱下的两个挂架可带导弹或激光跟踪器、攻击效果照相机和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吊舱等;位于机身中心线的挂架可挂副油箱或武器。 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大黄蜂“的挂载武器配置也会有较大差异,常规配置如下

攻击构型

导弹类型

数量

空对空构型(1)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8枚

空对空构型(2)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6枚

响尾蛇导弹

2枚

空对地构型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2枚

响尾蛇导弹

2枚

铺路三型(Paveway Ⅲ)雷射制导炸弹

2枚

铺路二型(Paveway Ⅱ)雷射制导炸弹

6枚

集束炸弹

4枚

高速反辐射导弹

2枚

磅低阻力通用炸弹

6枚


性能数据


性能参数


F/A-18“大黄蜂”战斗机


型号 F/A-18C F/A-18E F/A-18F

乘员 ---- 1 2

长度 17.07米 18.31米

翼展 11.43米 13.62米

高度 4.66米 4.88米

翼面积 37.16平方米 46.45 m²

空重 10455千克 13,900 kg

载重 16651千克 21,320 kg

最大起飞重量 22328千克 29,938 kg

引擎 2×通用动力F414-GE-400涡扇引擎

推力 每个62.3 kN

后燃器推力 每个 97.9 kN

最大内部燃油量 4926千克 6,530 kg 6,145 kg

最大外部燃油量 3053千克 7,430 kg

最高速度 1,900 千米/时

战斗半径 722 千米

转场距离 3,330 千米

航程 2,346千米

实用升限 15,000米

翼负荷 459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93

最大设计载荷 7.6 g


衍生机型


F/A-18A“大黄蜂”


F/A-18A是第1种生产型,单座椅攻击机。主要用于舰队防空和舰载攻击机的护舰,也用于执行空对面攻击任务,用来取代A-4和A-7单座攻击机。首飞时间为1978年11月18日,共有9架F-18A、2架TF-18A和2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参入了繁重的试飞中1979年10月30日开始,3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在“美国”号航母上着陆进行航母资格测试。第1架生产型F-18A于1980年进行首飞。1983年F-18A担负作战任务,很快成美国海军战斗群的顶梁柱。美国海军共生产了371架F-18A型机。

F/A-18B“大黄蜂”

F/A-18B是A型机的教练型,串列双座,另一个座椅供武器系统指挥员乘坐。可用于作战,正式编号为TF/A-18A。该型号制造了两架 FSD 飞机(BuNo 160781 和 BuNo 160784)和 39 架批次号从 Block 4-Block21 的 F/A-18B 生产型,保留了单座型的全部作战能力。该机为了容纳第二个座舱,内油量下降了 6%。

F/A-18C“夜攻大黄蜂”

F/A-18C是1986 财政年度起购买的单座型,此型号是专为夜间攻击而设计的。具备 AIM-120 AMRAAM 空空导弹、AGM-65F 红外“小牛”和 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发射能力。F/A-18C和F/A-18A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内部,采用机载自卫干扰机、侦察设备、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统”弹射座椅、新型机载计算机、飞行故障记录仪和监视系统等。C 型换装了马丁·贝克的海军机组通用弹射座椅(NACES),改进了任务计算机,增加了机载自卫干扰机以及飞行事故记录和监视系统。

F/A-18C 早期批次安装了与 A 型相同的通用电气F404-GE-400发动机。1988 财年起购买的F/A-18C具备了完善的夜间攻击能力,可携带供全天候夜间攻击飞行任务使用的设备,包括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导航吊舱,

新的平视显示器和飞行员夜视镜。其凯瑟AV/AVQ-28光栅HUD 可显示热成像导航吊舱提供的图像。F/A-18C“夜攻大黄蜂”安装了休斯AN/AAR-50热成像导航吊舱(TINS),劳拉 AN/AAS-38“夜鹰” FLIR 瞄准吊舱,以及 CEG 的“猫眼”夜视镜。“夜攻大黄蜂”的座舱内还使用了凯瑟 5X5 寸的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取代了单色显示器,以及一个史密斯 Srs 2100彩色数字移动地图导航显示器。从1991年1开始,F/A-18C开始使用F404-GE-402EPE增进性能型发动机,推力为7900公斤,比前一型增加700公斤。并且原来的AN/APG-65雷达换装成AN/APG-73雷达。从 1993 年 1 月起 AAS-38 增加了一个激光目标指示/测距子系统,使“大黄蜂”可自主投放激光制导武器

1988 年5月6 日第一架“夜攻大黄蜂”原型机首飞,1989年11月1日第一架生产型(BuNo 163985)开始交付,批次号 Block 29。11 月 18 日加州勒莫尔航空站的 VFA-146“蓝钻”中队成为首支装备“夜攻大黄蜂”的部队,接收了 BuNo 163992。1991 年 8 月 8 日 VMFA-312“棋盘”中队成为陆战队首支装备“夜攻大黄蜂”的部队。后期还对该机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F/A-18D“大黄蜂”

F/A-18D是双座夜间攻击机,是 F/A-18C 的双座型,与 F/A-18B 不同的是D 型前座才有操纵系统对飞行进行控制。它除了作为一种双座教练机外,还作来一种双座夜间攻击飞机使用。位于后座的飞行员主要进行武器系统的操纵,后座飞行员座椅两侧有两个用于操纵武器系统的固定操纵杆,另外活动地图显示器位置更高。为了执行夜间攻击任务,装备了 FLIR、TINS 吊舱,光栅 HUD,座舱仪表和布局为夜视镜进行了优化。首批 31 架 F/A-18D 具备改进型航电和 AIM-120 及红外小牛的发射能力,但没有完备的夜间攻击设备。F/A-18D(BuNo 163434)被改装为首架夜攻型原型机,1988 年 5 月 6 日在圣路易斯首飞。1989 年 11 月 1 日首架生产型夜攻 F/A-18D(BuNo 163986,第一架 Block 29 的 D 型)于1989年12月1日交付美国海军帕图森河试飞中心。该机型与F/A-18C一样具备了完全的夜间攻击能力,安装了凯瑟 AV/AVQ-28 光栅 HUD、AN/AAS-38 吊舱和彩色多功能显示器。

夜攻型 F/A-18D 的主要用户是美国海军陆战队

,先前装备 A-6E 的全天候攻击机中队和一个“鬼怪”侦察中队订购了 96 架。另外 F/A-18D 还取代了用于前进空中管制的 OA-4“天鹰”,以及接替了 OV-10A 和 OV-10D“野马”的部分任务。1990 年 5 月 11 日 VMA(AW)-121“绿骑士”中队接收了首架夜攻型 F/A-18D,该中队原先装备 A-6“入侵者”,在接收 F/A-18D 后番号也改为 VMFA(AW)-121。该中队参加了“沙漠风暴”行动,担负前进空中管制任务,他们负责搜索小型移动目标并将位置指示给参加行动的“鹞”、“天鹰”、“入侵者”、“雷电 II”、F-16 和其他“大黄蜂”。

Block 36 从第一架 F/A-18D(BuNo 164649)开始,具备了安装马丁·玛丽埃塔 ATARS(先进战术机载侦察系统)组件的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的 F/A-18D 是一线作战飞机,美国海军的 F/A-18D 则被用于训练或测试用途。共生产113架。

F/A-18E/F“超级大黄蜂”

F/A-18E是终极战斗机/轰炸机,F/A-18是双座椅战斗机/轰炸机。F/A-18E/F是最新改型的多任务战斗攻击机,由F-18C/D发展而来,E型为单座,F型双座,为武器系统指挥员准备了另一个座椅。

其主要特点是增大了航程、每侧机翼处增加1个外挂架,而且机翼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载弹量和提高了作战能力。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RCS仅1.1平方米,包括原来的圆形进气道改为方形CARET进气道,涂漆含有吸收雷达辐射的材料。前机身延长0.86米,翼展加宽1.31米,机翼翼面增大9.29平方米,因此翼载减小;水平尾翼也有所增大,后掠角减小;机翼前缘边条面积增大了34%;机翼及机身的改进令空气动力性能有极大改善。增加了两个翼尖挂点,所增加的两个武器挂点可携带更多的弹药,四个内侧机翼挂点,用于携带其他燃料箱或空对地武器,增加了混合空对空或空对地武器的灵活性,对“智能”武器(如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和联合防区外武器(JSOW))进行补充。

改换更大推力的发动机F414-GE-400,提供的推进力高 35%,推力加力达9986公斤。最大起飞重量提高27%,达到29.8吨;因此载重量也有提高,外部荷载为8,032 公斤。内部燃油增加33%,达到6560千克,如果加上三个副油箱,载油量达到11000千克,任务范围大41%,续航时间长50%。

在电子和光电对抗方面,E/F型采用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IDECM),其核心部件是AN/ALQ-214射频干扰器,同时还可以集成ALR67(V)3雷达告警器,AAR-57通用导弹告警器、AN/ALE-47箔条和红外干扰弹分撒器、ALE-50(ALE-55)光纤拖曳诱饵(可以发射电磁波,吸引雷达制导的导弹)等对抗设备,形成一个总体的光电和电子对抗系统。在F/A-18E/F上还可能采用激光红外对抗系统,用激光器发射特定波长的激光对红外导引头进行主动干扰。

F/A-18E/F具有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优良的人机工程,并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配合AIM120导弹,并换装主动相控阵雷达,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它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也可以携带AIM120导弹遇到空中威胁时可以依靠超视距攻击来自卫,F-18E/F电子设备有90%与C/D型通用,但增加了改进型火控雷达和机载电子设备,而且可带多种更先进的攻击武器;雷达为改进的ANPG73雷达,具有良好的对地探测功能。配合雷达高度表、GPS导航系统和数字化地图,可以低空高速突防;也可以远距离发射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以降低作战的危险性。

它所装备的ATFLIR先进前视红外吊舱,该吊舱采用第三代的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导航、目标指示功能,并配备有激光目标指示器。海军还在1999年开始为双座型的F/A-18F开发共享侦察吊舱(SHARP),希望用装备这种吊舱的F/A-18F来取代如今装备TARPS的F-14飞机,使之具备战术侦察能力。该系统使用光电和红外传感器,允许F/A-18F在斜向距离83KM的距离上搜集图像并通过数据链传输给地面。该吊舱还可以接受APG73雷达的合成孔径数据。使飞机可以在夜间超低空突防。座舱增加了1个触摸显示器和1个新的油料显示器,并使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计算机;把座舱三个显示器全部改为彩色液晶显示器;加装了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系统;还可以携带多种战术吊舱。两个机舱机身挂点,用于携带传感器舱,全天候、空对空雷达和一个控制系统,用于精确发射传统或制导武器,一个中心线挂点,用于携带额外的燃料或空对地武器。其中包括雷神公司新研制的ATFLIR先进前视红外吊舱。

经过改进,F/A-18E/F的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机动性基本保持不变,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最大过载从9G降低到7G,会降低瞬间盘旋能力,在保持足够的敏捷性配合上头盔显示器和大离轴发射的AIM9X导弹,可以保持近距空战性能。

第1架E/F型机于1995年12月首飞。海军计划至少采购548架,但是2002年美国防部建议仅采购460架。

F/A-18G“咆哮者”

也称为EF-18,主要以F型的机体加装EA-6B的多种标准电子战设备及吊舱,用于完成前沿电子战任务。2002年初美空军计划其EA-6B电子战飞机的“性能改进系统III ”电子战系统的初步作战能力应于2005年形成,并计划安装在EA-18平台上。性能改进系统III 系统功能先进,作战力强,将显著改进美军的电子战能力。预计F/A-18G飞机将在2009年达到最初作战能力。 海军如今的计划是购买90架EA-18G电子战飞机。

美海军计划为F/A-18E/F安装新型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新雷达将为网络中心数据共享提供有利条件雷声公司准备为波音公司生产415部该型雷达,其中一部分用于装备新生产的飞机,另一部分用于改装已经在海军服役的123架F/A-18E/F战斗机(该机原来装备的是机械扫描的APG-73雷达)。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除了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外,还可在更远的距离上提供即时的空对空和空对地探测能力,从而为飞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感知能力2004年8月27日,美海军陆战队成功在F/A-18D战斗机上对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蓝亭(LITENING)先进瞄准系统进行了试验。该系统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目标定位与识别吊舱,可以昼夜向地面部队提供激光侦察搜索/跟踪、激光标记以及数据链接。海军陆战队将为72架F/A-18D战斗机购买60套"蓝盾"先进瞄准吊舱。

F-18 “沉默大黄蜂”

该型号也称为“先进超级大黄蜂”(Advanced Super Hornet)。基本架构仍维持美国波音公司在竞标印度MMRCA中型多用途战机计划时,所提出以F/A-18E/F为基础改良的超级大黄蜂国际型战机(Super Hornet International Roadmap),波音称之为F-18I或“沉默大黄蜂”(Silent Hornet)。

主要的改良重点有:机背上加装两具总容量1,590公斤(3,500磅)的保形油箱,增加航程;换装F414增强推力型发动机,增加机载火力与速度;机背上配备球型飞弹暨雷射防御警示系统,增加防护力;机身涂上隐形涂料,中线与两翼都可以搭载匿踪设计的胶囊式武器舱,增加隐形能力;机首下方配备与F-35一样的多功能红外线瞄准暨追踪系统;换装新一代座舱与头盔显示系统,攻击操控更简易

波音公司与诺格公司合作F-18 “先进超级大黄蜂”经过为期三周的飞行测试,证明了“超级大黄蜂”战机经过改进后更难于被雷达发现并获得了更大的作战半径。F-18I从2013年8月5日开始,总共进行21次飞行,该团队测试了保形油箱(CFT)以及封闭武器舱(EWP),以及减少雷达信号特征的改进。这些设备能以可承受的成本用于现有飞机的翻新,或是用于新飞机的生产。通过使用包括封闭吊舱在内的隐身措施,该机比海军“超级大黄蜂”版本的隐身指标改善了50%。测试还证明,采用保形油箱后,该飞机作战航程增加241公里,总航程已超过了3500公里。

该项目试飞员麦克·华莱士表示,通过增加机载设备,隐身性、低阻力设计将提升飞机的作战能力、生存能力,并且能够完成在航母上的起降。

实战情况

F/A-18A-D能执行空对空和空对地攻击任务。

E/F携带自卫空空导弹时还能执行攻击性加油机的任务。其主要担负的任务包括舰队防空、压制敌防空火力、拦截、自我护航、进攻性和防御性空战和近距离空战支援。在一般压制敌防空行动中,F/A-18携带2个副油箱,2枚AGM-88A反辐射导弹、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典型的拦截任务中F/A-18一般携带3枚MK20集束炸弹、2个副油箱,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拦截行动中,一在攻击反舰导弹阵地中,F/A-18使用AGM-142“斜视”、斯拉姆、MK80普通炸弹。F/A-18一般部署在航母上,与航母战斗群一起执行部署任务


F/A-18的第一次作战巡航行动于1985年2月至8月,美海军第25、113攻击机中队部署在星座号航母,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执行部署任务。1986年,利比亚卡扎菲将锡德拉湾视为利比亚的领水,其它国家的舰只不得通过美国里根总统命令珊瑚海号航母前往锡德拉海湾展开航海自由行动。航母上的F/A-18执行作战空中巡逻任务保护航母战斗群。F/A-18经常对利比亚的米格-23、25和苏-22进行拦截,有时与利比亚的飞机相距几米在1986年3月的“草原烈火”行动中,F/A-18首次参与实战,对利比亚的岸基设备实施打击,其中包括SA-5的导弹基地此次行动也是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首次参与实战行动。1986年4月15日的“黄金峡谷”行动中,F/A-18与A-7E使用哈姆导弹攻击了利比亚的萨姆导弹阵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190架F/A-18参战,海军有106架,陆战队有84架在行动中,一架损失于战斗,两架损失于非战斗事故。另外有3架受到地空导弹攻击,但是返回基地经过维修又恢复作战行动。在1991年1月17日,美海军两架F/A-18C与伊拉克的两架米格-21机遇,F/A-18C使用AIM-9击中了这两架米格飞机后,对伊拉克的目标又投放908公斤的炸弹。2002年11月6日,林肯号航母上部署的F/A-18E/F首次参与实战行动,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对伊拉克的两套萨姆导弹、1个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实施了打击。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