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记录了特殊时刻的城市表情!第一时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战疫报告?

“疫情时期是个特殊的生活时段,它能透视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和逃避,甚至是考量你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

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新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会上,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如何抓住战时“城市表情”

何建明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留在上海长达80多天时间,写了各类作品20多万字,这让他对这个城市有了更具体的、更感性和理性的了解与认识。

关于对“战时”上海的创作,何建明谈了自己的体会。

&nbsp>

他们记录了特殊时刻的城市表情!第一时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战疫报告?

何建明表示,“战‘疫’的格局与发展趋势,应该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关注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海经验’‘上海方案’。写作的‘方位’对了,作品才有气度、气势和气魄。要更生动、精彩和艺术地展现我们的制度优势、执政理念和中国故事最闪光的部分。”何建明说,“面”是作品的“舞台”“格局”“高度”,“点”是这种舞台、格局、高度的“灯火”“血肉”。

疫情期间,他深入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正是《第一时间》的“血肉”所在。

他说,往常书写城市,关注的是它的美丽与色彩、情感与小资、时尚与未来;然而书写疫情中或特殊时期的城市,就要洞察它每时每刻瞬间变化着的那些惊心动魄和催人泪下的、甚至是惊恐吓呆的“表情”,因为此时的“城市表情”,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立体也是最真实和最深刻的表情,它是城市内在的质的呈现。抓住了这种“表情”,也就等于抓住了“城”的精神与灵魂,以及它的本质问题。

他们记录了特殊时刻的城市表情!第一时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战疫报告?

在何建明的创作中,王彤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作为上海市疾控中心综合处处长,王彤既是何建明的采访对象,又是其他采访对象的推荐、组织者。这些对象包括收治上海首个新冠病例的医院院长、新冠定点医院领导、上海首支赴武汉医疗队领队、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等。

在上海卫生系统历年的工作中,王彤经历过非典、H1N1、H7N9防控和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救灾,这次在市防控新冠肺炎指挥部已连续工作70多天。

王彤说:“采写抗击新冠肺炎的报告文学,记录这段历史,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民在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特别有价值。”他认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上海防疫的重要做法,期待在作品中进一步体现。

护士许丽莉写下《“战地”日记》

《“战地”日记》是援鄂护士许丽莉的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3名金银潭,3名武汉三院),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

“从大年夜看到3位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我萌生了要把这些事儿用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想法。疫情一来,他们就那么勇敢地去直接面对病毒,用生命抢救生命,他们在武汉的每一天,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许丽莉说:“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既然选择这份职业,这个时代又交给了他们这样的使命,也向我交付了使命,就是发挥写作特长,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我们的后辈们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

许丽莉坦言, “这两个月的整理采写过程,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对一线战士们的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因为有爱有牵挂,他们才会担心落泪,同时更加勇敢无畏。我告诉自己,要更好地呈现让我数度流泪的同事们、战友们的故事,就要做到文不厌改。”

有更多作者在记录这场抗疫战争

事实上,在这场战疫中,还有更多作者在记录这场抗疫战争。到目前为止,《上海纪实》电子期刊上已经推送了上海抗疫纪实作品近30篇,比以往的频率增密了约一倍。

&nbsp>

他们记录了特殊时刻的城市表情!第一时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战疫报告?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说:“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传统医疗对抗疫的特殊作用等等。这次抗疫创作涌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写作者,要引导这些‘好苗子’有传承传统的担当和与时俱进的锐气,让纪实文学既属于纪实,更属于文学,属于文学写作创新的重要平台。”

他们记录了特殊时刻的城市表情!第一时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战疫报告?

“作家回应时代,出版人出版传播这种回应,都是试图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深度的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说,目前该社正紧锣密鼓推进《第一时间》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将为上海成长起来的青年纪实文学作者持续提供出版平台。

王伟透露,上海作协计划在反映上海抗疫实践的同时,动员海外华语作家群体,聚焦中国、上海支援全球抗疫,突出全球抗疫中国贡献的主题,继续推出系列纪实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