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引言

你們要努力進窄門。

無疑,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跨進了文學殿堂的“窄門”。他以代表作《窄門》《背德者》《田園交響曲》於1947年 “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紀德的作品傳承了前輩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和波德萊爾,在他之後的文學家薩特、加繆等人,則將他視為精神導師。

1891年,紀德用作品《凡爾德手記》叩開巴黎文學界的大門,並得到當時著名作家莫理斯·巴雷斯的賞識。然而,最初的《凡爾德詩抄》《紀航》等作品並未受到關注。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在失望沮喪中,紀德接連創作了具有成熟個人風格作品:《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等三部重要作品,得到文學界的肯定,奠定他在文學界的重要地位。

紀德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他將個人真實經歷和親身體驗融入作品中,打破19世紀傳統的小說模式。

紀德在“三部曲”中,將個人真實生活經歷和體驗融入作品,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以個人獨特性作為突破口,在強烈的悲劇色彩之下,尋找獨特的個人象徵之下及社會秩序下普遍的、具有共性的綜合價值取向。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窄門》將作家童年生活及愛情婚姻經歷融入其中,講述了一段柏拉圖式愛情故事。主人公傑羅姆和阿莉莎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愛戀至深,在往來的書信交流中,心靈彼此相通,精神交融和諧愉悅,親朋好友皆看好,一對天成佳偶。然而在追逐和躲避中,傑羅姆和阿莉莎的愛情在矛盾中扭曲,變成難合難離的的痛苦。最終,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阿莉莎鬱鬱而終,傑羅姆則永遠懷著這份“完美愛情”獨自悵惘於塵世中。

《背德者》中的米歇爾在死裡逃生後,掙脫世俗和家庭的束縛,轉而追求感受享受和慾望。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家對傳統道德束縛的反抗。同樣的,人們在《田園交響曲》中的牧師身上,可以看到作家的身影。

紀德以真誠、直率的寫作態度,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紀德的作品較早傳入中國,引起了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讀者的注意,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不斷被人們發掘。究其根源,是紀德真誠、直率的寫作態度,用手中的筆觸動了人們的內心。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01 紀德自身性格的矛盾衍生為作品的二元性對立和衝突

安德烈·紀德是法國文學史上最為複雜與矛盾的作家之一。

在創作主題上,他深刻闡釋了信仰、愛情、道德和慾望等人生核心問題;在藝術風格上,他吸收接納了唯美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甚至開創了早期存在主義;在人物塑造上,他的許多作品人物都深陷自我的矛盾與扭曲中,在精神困境中苦苦掙扎。

《窄門》中的女主人公阿莉莎,就是紀德塑造的一個“深陷自我的矛盾與扭曲”的典型人物。

阿莉莎是家中長女,她親眼目睹形骸放浪的母親在家中與年輕中尉偷情,親歷母親私奔,早熟的她擔起支持和寬慰父親的責任,心中埋下對愛情的不信任。

傑羅姆在舅舅家中和表姐妹們長大。阿莉莎的妹妹朱莉葉特也傾慕於阿莉莎。阿莉莎充滿了負罪感,她認為是自己“搶走”妹妹的愛情,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的愛情“讓”給妹妹。

紀德的矛盾在阿莉莎和傑羅姆的愛情中展露無遺。

阿莉莎牢牢地壓抑自己的感情,極力掩飾自己的情緒,把傑羅姆一次次推向遠方,讓他感受到距離和無法靠近。她並不是真正的清心寡慾,而是刻意地隱藏自己的感情。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事實上,傑羅姆對阿莉莎的愛情看似忠誠而熱烈,但實際上,他一直處在被動之中,他只是跟隨著阿莉莎,內心雖然痛苦煎熬,卻始終選擇妥協與等待,而不是主動尋求兩人關係的突破。他求學、從軍、旅行,一次次遠離阿莉莎,終於導致最後與阿莉莎的天人永隔。

阿莉莎熱烈地愛著傑羅姆,她渴望愛與被愛,但同時,她又說服自己人生的幸福來源於對“至善”“至美”的追求。她既愛又怕,既怯懦又勇敢,內心無限憧憬無法割捨又始終戰戰兢不敢靠近。最終,在這種矛盾中,阿莉莎和傑羅姆錯失了愛情。

在紀德矛盾的筆下,個體的人性與社會普遍道德常常發生激烈的碰撞,在衝突中不斷激發讀者對個體和社會的思考。

同樣的,在矛盾的紀德筆下,《背德者》的主人公米歇爾人格發生了分裂和扭曲,他在死裡逃生後,擺脫道德倫理的束縛,分裂出虛偽的心理。

顯而易見,瑪絲琳嫁的人和愛的人,並不是我的“新形體”。這一點我常常在心中唸叨,以便時刻惕厲,著意掩飾,只給她一個表象;而這表象為了顯得始終一貫,忠貞不渝,變得日益虛假了。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米歇爾受到家庭倫理道德的束縛,極度渴望像梅納爾那樣四處漂泊、了無牽掛。在米歇爾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衝突下,造成妻子瑪絲琳悽慘地病死他鄉的悲劇,發人深省。

紀德在這種矛盾中塑造出主人公性格的對立與衝突,他身在作品之中,又遊離作品之外,既是對自己的批判也是對自我的審視。在這種矛盾中,紀德成功塑造了個體在社會境遇中,痛苦掙扎,艱難抉擇,啟發讀者對人類精神的不懈探索。

02 在自傳性和自我探索中,真誠、坦率地書寫

紀德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具有自傳性。他將個人親身經歷和個人真實體驗融合進文學作品中,與作品中主人公一起探索。自傳性讓紀德作品的主人公看起來真實,而勇敢地將個人經歷寫進作品中的作家紀德,展示了他作為寫作者的真誠和坦率。

A.自傳性是紀德小說的重要特徵,作品帶有明顯的個人烙印

有人說,讀懂《窄門》,就讀懂了紀德的一生。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小說中阿莉莎與傑羅姆的愛情故事,帶著紀德和夫人瑪德萊娜的感情故事的影子。阿莉莎和傑羅姆是表兄妹,紀德和夫人瑪德萊娜也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表兄妹。

阿莉莎和傑羅姆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就是紀德和瑪德萊娜的真實愛情寫照。甚至,在小說《窄門》中,紀德將他和瑪德萊娜童年時代在諾曼底時的生活,包括他們之間的談話和往來信件都寫進了小說裡。

從《背德者》開始,到後來的《窄門》《田園交響曲》,作品烙上了深深的紀德個人烙印。讀者總能一眼就發現,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作家本人,他是《背德者》中的米歇爾,是《窄門》中的傑羅姆,是《田園交響曲》中的牧師。

紀德將個體生活的獨特性,融合在作品中,通過個人經歷和體驗,思考個體的特殊性在社會秩序下共性要求的綜合價值取向。紀德勇敢地剖析自我,在作品中融入生命的體驗,使其作品具有厚重的真實感,從而獲得讀者的追捧。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B.在現實生活和文學創作中勇敢探索,在獨特性中挖掘普遍意義

紀德作品的自傳性常常導致受到評論家的攻擊。

然而,紀德和他的小說創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作家和作品一起成長,在不斷探索中日益成熟。正如他反駁的那樣:“我不曉得他是誰,他總是在轉變,轉變成某個人。”

作品的自傳性並沒有讓紀德的作品顯得單調、一成不變。相反,他將個人的探索融合在作品中,他的思想與他的作品一樣多變、複雜,作品常常展現出驚人的變化。

紀德從小生活母親的嚴厲苛刻教育之下,父母與母親終日是無休止的爭吵與衝突。

紀德渴望掙脫束縛嚮往自由的願望在小說《背德者》中展露無遺。他認為:

人是有原始慾望的人,可以無限制地追求一切慾望的滿足,而不必顧及對社會的危害和對他人的傷害。

紀德的思想反應在《背德者》的主人公米歇爾身上,背叛道德,衝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釋放人的天然本性。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然而,六年之後,《窄門》問世,打破讀者在《背德者》中對紀德的印象,塑造了完全對立的角色和故事,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窄門》中的傑羅姆和阿莉莎在世俗的愛情面前,顯得無比剋制,演繹了一段完美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終生都在追求“至善”“至美”。

正如紀德自己所說那樣“總是在轉變”,這種轉變正是紀德不斷思考和探索的結果。

03 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衝突中積極探索,尋找普遍意義

在“紀德三部曲”中,體現了紀德對糾纏19世紀作家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衝突的態度。

浪漫主義是始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藝術和文學理論。從18世紀強調結構化、知識性、推理方法的“理性時代”轉變為以情感和想象力著稱的浪漫主義時代。浪漫主義認為,個人比社會更重要,人被認為是自然的人、自然 的產品。浪漫主義強調奇特、原始的主題以及無限的渴望和理想。

浪漫派崇尚自由,關注個體,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個人在他們眼裡是無條件存在的。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與浪漫派追求個體獨特性不同,古典主義尋求普遍性,古典主義作家常常通過塑造某些生活在確定社會的人來反映人的共同本質,凸顯本質的必然性。

紀德在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在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中巧妙地找到了調和的方法。

他以個人的探索作為探索社會的方式,在個人的經歷和思考中尋找真理,他的作品反映他思考的過程和結果。

他的作品包含著個人生活的獨特性,但這獨特性中具有普遍的意義 。他把個人的經歷看作某種真正的象徵,從個人的象徵中挖掘出普遍的意義。


紀德不像浪漫主義作家那樣,以強烈的個人性感突出鮮明的個性;也不像古典主義作家那樣在文學中宣揚社會道德和秩序。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當然,這種探索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難免偏激。如在《背德者》中,紀德對自由的崇尚和追求狂熱程度達到了違背道德,放任自流的程度。他意識自己的過火和偏激,在接下來的《窄門》中,紀德將自己拉回來,塑造充滿理性光輝的阿莉莎,尋找平衡點。

紀德的探索還體現在他作品的風格多變上。《背德者》中的米歇爾冷靜客觀,《窄門》中的阿莉莎卻充滿柔情,而《田園交響曲》中則毫不留情地諷刺。

與傳統的古典主義小說創作不同,紀德文風樸素,不加雕琢和偽飾。

《窄門》:左手“古典主義”,右手“浪漫主義”

結語:

海德格爾說:

一個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織中體驗愛的期待的人,是處於矇蔽的價值意義中不敢直麵人的存在的真實深淵的人 ,是不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正如一個時代,如果缺少對痛苦 、死亡和愛的本質的揭示,則是一個貧乏的時代一樣。

紀德將自己的真誠探索真實地反應在作品中,這種真實也許看起來有些醜陋,但他勇敢地將自我的探尋和鬥爭展現在世人面前。讀者可以在米歇爾身上看到紀德的放縱,亦可以在阿莉莎身上看到他的剋制和追求。

米歇爾是紀德,你我亦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