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从“倾城”的寓意说说这场“卑微之恋”

《倾城之恋》: 从“倾城”的寓意说说这场“卑微之恋”

“倾城”一词源于《诗经·大雅·瞻》:“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是讥讽周幽王因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真实故事。

《汉书·外戚传》也有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是形容全城的人为女子的美貌所折服。

那么,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又是何意呢?女主白流苏并不倾城也不倾国,男主范柳原也没有为了白流苏而丧失城国。这个似乎与古书里的“倾城”大相径庭。

张爱玲的小说是极其贴近生活的,小说的细节描述,小说的人物对话,以及主人公的生活追求,直到整部小说的主题,不仅现实而且切近生活。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张爱玲在小说中捕捉了充满生活琐碎的细节:老钟、白公馆、蚊香、纱帐子、白团扇……,这些个琐碎的事物中透着的苍凉为整部小说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张爱玲被认为是与鲁迅并列的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大家。什么是现实主义?说白了就是离不开“生存”。

“你这会堂堂正正的回去替他戴孝主丧,谁敢笑你?你虽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便挑一个,过继过来。家私虽然不剩什么了,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母子。……”

面对自己家人们多次婉转的“请走”,白流苏只能选择用自己后半生赌一把。家庭亲情的凉薄,与哥嫂的金钱纠葛,白流苏背负的生存压力又何尝不曾让她妥协呢?

《倾城之恋》: 从“倾城”的寓意说说这场“卑微之恋”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没有任何的自我救赎,只能在苍凉和绝望中“生存”下去。白流苏是,范柳原也同样一样。只是他的生存饥渴体现在他的孤独上。他的话里全是满满的“我……我……我……,我要你懂我,我要你原谅我,我要你爱我。”他缺乏的父爱母爱,正好一个中国传统女性可以给他。

范柳原是一个私生子,国外的教育与文化让他不在乎流苏的残花败柳之躯。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深深烙着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哪怕他的生活是何等的放浪形骸。他在舞会上所说:“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恰巧,白流苏也很聪明,她能以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的阅历明白范柳原想要的什么:

“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她向他偏着头笑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

她知道范柳原最想要的伴侣是对别人冰清玉洁、对他自己富有挑逗性的女子。白流苏之所以能在妹妹的舞会上吸引范柳原,一方面靠她传统的中国女人的美丽外貌和对别人的冰清玉洁,另一方面是靠她对范柳原富有心机的挑逗性。

《倾城之恋》: 从“倾城”的寓意说说这场“卑微之恋”

至此,两人之间的互相算计的恋爱便开始了。甚至两人在香港同居后,范柳原还要去英国,因为他怕留下来面对的是流苏的催婚,而他不过是把白流苏当情人而已。

直到香港城被轰炸。炮火中,两个人对彼此才多了一份珍惜,才明白生命无常。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的爱情。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香港没有沦陷,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的结局又会是什么呢?是白流苏在等待中香消玉损?还是他们一直维持着情人关系呢?不管是什么,我一直坚信,范柳原不会给白流苏以婚姻的承诺。

张爱玲说:“《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倾城之恋》: 从“倾城”的寓意说说这场“卑微之恋”

一座城的倾覆只是成全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婚姻,但是这座城并不是为了成全他们的婚姻。没有因,没有果。相对于古代的为了博取美人爱恋而葬送一座城池的爱情来说,范白之恋确实太过卑微。张爱玲给予“倾城”之名,也显得太过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