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的書好嗎,最值得看的是哪一部?

林雨75987279


你想讓她寫出傷痕文學以外或多種題材創作,估計會很難,她就熟諗那個年代,也就只能以女性角度並帶有悲哀主義情懷訴說那個年代的苦痛,別的她也不擅長。嚴生於58年,嚴格意義上說,她少年時期對那個年代的親歷是一知半解或懵懂的,因此她作品的深度與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張賢亮、劉心武等差很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嚴渲染傷痕文學的瘡痛感與壓抑感,摻雜著西方人性意識的寫作方式,卻有過之無不及。女性的細膩心思、善於故弄玄虛的用文字撩撥讀者脆弱情感則是她的優勢。

做為男性讀者,當然不會喜歡她的作品。


活著d知覺


莫言曾說過,作家不必寫自傳,因為TA所寫的每本小說,都是自傳的一部分。

嚴歌苓的《芳華》也不例外,無論在書中,還是在馮小剛的電影裡,《芳華》都有嚴歌苓對人性的透視。

透視的後面,也是對自身心靈史的挖掘。要想知道《芳華》是如何創作的,不如先讀讀嚴歌苓的人生。

01

1958年,嚴歌苓出生在一個文藝而浪漫的家庭。父親嚴敦勳,筆名蕭馬,既是作家,也是編劇,母親是一名極為勤奮的話劇演員。

嚴歌苓還在蹣跚學步之時,仰起小臉,便能看到父親在窗前畫畫,在燈下拉小提琴,母親則拿著《莎士比亞》的劇本,一句一頓地念臺詞。

上到小學一年級,文革來襲,學校裡亂了,嚴歌苓便回家看書。

父親的書櫃裡裝滿了世界名著,嚴歌苓想看什麼都可以。哪怕充滿少兒不宜的神秘與禁忌,父親也絕不阻攔。

倒是母親,時常悄悄來到她身邊,將書從她手中抽走:“你現在這個年紀,看這個還早了點兒。”

小小年紀,她就看過了《唐璜》《戰爭與和平》《西廂記》,專挑喜歡的段落,等去了學校講給小朋友聽。

看漏的部分,自己想辦法編一段接上去。她的創作才華,那時便埋下了種子。

▲嚴歌苓·少女時期

對人性的洞察,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個年月裡,她聽到的最多的事情,都是關於自殺的。

作協大院裡,時常有人跳樓,記得有一次,一對老夫婦牽著手從樓上跳了下來,屍體被拖走後,地上還留下兩個大坑,一陣風吹過,地面上的糖紙便飛了起來。

嚴歌苓聽人說,兩位老人赴死之前,將家裡攢下的糖果都吃了。嚴歌苓站在樓下,看著那些被風吹起的糖紙,常常想象兩人赴死之前的情形。破碎的五彩糖紙,讓嚴歌苓記住了那個年代裡人的絕望。

還有一位女作家,因不堪凌辱,服安眠藥自殺。拉到醫院搶救時,赤裸著身體被人放在樓道里,有好心人走上去,為她蓋了一床被褥。

可偏偏有一個電工走過,故意將菸頭掉在被褥上,然後若無其事地把被褥拎起來抖,為的是偷窺女作家的裸體。

那個畫面深深烙在嚴歌苓的腦中。

“一個女人要自殺就自殺到底,千萬別一半又被救活了,你都不知道在你的生命在死和活之間發生了什麼。”

——嚴歌苓對女作家說

嚴歌苓天生有一種敏銳,那些旁人未

曾留意的細節,美好或邪惡的,明媚或黑暗的,她都能牢牢捕捉在心底。嚴歌苓擅長將它們儲存起來,等待時間發酵,最終變成一個個故事。

但一開始,她並不清楚自己有這樣的魔力。

02

12歲那年,嚴歌苓報考部隊文工團,成為了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藝兵。那是她人生中最鮮活的一個階段,跳舞成為了她的靈魂。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倉庫裡,嚴歌苓發現了好多發黴的書,她就偷偷將書綁在綁腿裡,帶回宿舍,特意將書封撕掉,套上毛選的殼子。在這些書裡,有影響了她一生的《拜倫傳》。

拜倫天生跛足,少年時代還是個很胖的瘸子,為了改變自己,此後短暫一生中,對自己的飲食十分克制,只為維持瘦削的身材。

拜倫的內在力,令嚴歌苓無比欽佩和激動:原來一個人天生的條件,並不能決定她最終的高度。只有用強大的自律和內在驅動,才能把人帶到更好的地方。

在部隊裡,她不是形體最好的,但永遠是練功最勤奮的一個。每天早上4點,她就爬起來,將腿拉成一條直線,腳高高地架在窗欞上,甚至連給人寫信都會保持這種姿勢,從不懈怠。

看上去被綁在一個無形的刑具上。——嚴歌苓《灰舞鞋》

8年間,嚴歌苓多次赴西藏演出,舞蹈給了她全部的青春幻想。

於她而言,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到竭盡所能的最好。因為她知道,只有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才對得起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水。

雖然到頭來,團裡並沒有把最好的角色交給她來演,但她從未氣餒,也從未停止努力。

▲《芳華》書封上的剪影,就是嚴歌苓

15歲那年,嚴歌苓迎來了人生最慘烈的一次愛情。直到多年後,她回顧那段懵懂而疼痛的戀情,也只給出了三個字:不值得。

當時,她愛上了一位大自己7歲的排長。短短6個月,就寫出了160封情書。

在部隊裡,談戀愛是明令禁止的,兩人只能眉目傳情,有時男兵和女兵碰頭,嚴歌苓就摸一摸衣服上的第二顆紐扣,發一個暗號讓對方去看信。

沒想到的是,戀愛一事被上級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後,對方居然主動拿出情書,檢舉揭發了嚴歌苓。很快,嚴歌苓就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寫檢查。

寫完一遍,上級說:“寫得不夠細,重寫!”領導要求把細節寫清楚,嚴歌苓只好寫細節。

明明是戀愛的隱私,也只能一筆一筆坦白。一個少女甜美的心事,卻要跟無關的人講述。可想而知,嚴歌苓的內心是何等的屈辱。

領導看了,又說:“真的就只有這些嗎?”嚴歌苓點頭,對方怒道:“再寫細一點!”每一次重寫,都像是拿刀子剖開傷口。

領導看了,又打回去:“再挖思想源頭!”當初戀情美好的片段,此刻都成了“罪孽”。

而所有的傷害,還來自自己喜歡的那個人。這對嚴歌苓的心靈,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段初戀,令嚴歌苓有了赴死之心,在穿越了極大的絕望之後,她更加貼近了人性,看到了人性深處的漩渦,也習得了前所未有的堅強。

20歲時,嚴歌苓所在部隊參加了自衛反擊戰。當時記者很少,抱著英雄主義的態度,嚴歌苓毫不猶豫都對上級說:“我想去!”

沒想到,這成為了她一生的轉折。

03

身為女兵,嚴歌苓沒有去前線打仗,留在了後方當護士。正因為如此,她那些英雄主義的幻想徹底破滅了,當一個又一個傷員被抬進包紮所,走廊和手術室裡都瀰漫著濃濃的血腥味時,嚴歌苓才意識到戰爭的可怕。

嚴歌苓看到了戰爭死神的輪廓,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失去了手腳,看到恐懼和絕望佈滿他們的臉龐。對個體的悲憫,徹底蓋過了其他情緒。

在採訪、照顧了3個月的傷員後。嚴歌苓一夜之間意識到,跳舞,受到的侷限太大了,她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形式來表達自己,那就是寫作。

回到成都後,她發表了一些詩篇和報告文學,然後又去雲南。這一次,她看到同齡人被截肢,有的甚至被奪去生命…

隨後,她被調到鐵道兵政治部擔任創作員,成為一名軍旅作家,一連寫出了長篇小說《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獲10年優秀軍事長篇小說獎、解放軍報最佳軍版圖書獎等,在文壇嶄露頭角。25歲退伍時,她已經是專職作家了。

但她在寫作上的“野心”,並不止於此。

1988年,美國新聞總署向嚴歌苓發出邀請,讓她有機會了解了美國青年作家和藝術基金會,還訪問了七個城市。

從美國回來後,嚴歌苓帶了一本《美國600所大學》,當即萌生了一個念頭:去美國,考一所專門的藝術院校。

為了出國,她真是拼了。當時已經30歲的她,買了三本新概念英語和幾本字典,每天抱著書死記硬背。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父親說:“你出去走走,休息休息,順便買一隻魚回來,我們燒著吃。”

嚴歌苓抱著字典就出門了,一路背單詞,一路來到菜市場,買了魚,又一路揹著單詞回家。結果一進門,父親望著她:“魚呢?”嚴歌苓早不知道把魚放哪兒去了。

到了美國後,她報考了英語強化學習班,可託福才考540分。

眼看身上的錢快花光了,她聽說在芝加哥、底特律、水牛城都有考試,而且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心想,豁出去了,剩下的錢我全部拿來買機票,這樣我就還有三次機會。

嚴歌苓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死磕到底,居然從一個英語白痴,成為了考上兩個藝術院校寫作系的留學生。最後,她選擇了哥倫比亞藝術學院,開始在那裡接受系統的寫作訓練。

她的英語文學基礎,比起同班同學差了老遠。別人一個小時讀50頁,她一個小時才讀十頁,別人一節課就能寫一篇小說,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

與此同時,她窮得半死,還要去打工賺錢。但似乎越是困難,越能激發嚴歌苓的鬥志和潛能。她拼命補課,反覆訓練寫作的技巧,到了期末,成了班上唯一一個拿滿A的學生。

後來,在一次訪談節目中,一個香港大學文學系研究生問:“您是怎麼做到的?像我們這種基礎來說相對較好的學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國去,還一下子拿到那麼好的成績。”

嚴歌苓說:“聰明人,用的都是笨辦法。”

確實,越是聰明的人,越是知道這世間的努力,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唯有不斷地穿山越嶺,涉險過河,一步一個腳印,花更大的力氣去下苦功,才可能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後。努力不一定有等量的回報,但不努力,是絕對不會有回報的。

04

在中國,嚴歌苓已是小有名氣的作家。

在美國,她卻要跪在地上給別人擦地。

克服語言障礙後,嚴歌苓打了各式各樣的工來維持生計。

曾經在一個僱主家,因為看不懂清潔劑的英文,她把玻璃清潔劑當成了地板的打蠟液,僱主回家一看,指著她鼻子破口大罵。還有一次在餐廳打工,因為忘了關咖啡機,玻璃壺“砰”的一聲炸了,她當即就被掃地出門。

一個30多歲的女作家,只能默默忍受他人的白眼。

那是我一生唯一一段幹實際工作的時期,除此之外都是不務實的工作,比如早年跳舞,後來寫作。而這段時期,我就像任何一箇中國留學生、中國新移民那樣,討生活,掙飯錢。好像多出一條命來,是脫胎換骨的一種。

——嚴歌苓

在一個臺灣僱主的家裡,她有一次燒菜,差點燙傷了自己整張臉。每次拖地拖好一片,調皮的孩子就穿著襪子往上踩,她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重新擦地和清洗襪子。

一天,正拖地呢,只聽一聲巨響,頭頂的天花板裂了。嚴歌苓不敢說,怕自己賠不起,戰戰兢兢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人要辭退她了,她才說:“那工錢我也不要了,你們的天花板裂了,別讓我賠就行。”

臺灣人哈哈一笑,說:“錢你快拿著吧,這天花板從我們住進來就是裂的。”

生命的酸楚、慌張,生之維艱,尊嚴的可貴,種種情緒,嚴歌苓都在那時期得到了體驗。她開始將那些情緒調動起來,著手寫作。

在大街上,一個少年搶了她的項鍊。嚇是嚇壞了,但心靜下來後,她伏案寫出了《搶劫犯查理和我》。

一個陽光和霧氣的交織的早上,鄰居陽臺上晾出一條透明的帶蕾絲的睡裙,水滴一滴一滴墜落下來,嚴歌苓痴痴地望了一會兒,回屋就寫出了《女房東》,把一個旅美華人老柴對女房東的曖昧臆想,寫得入木三分,一舉摘下臺灣“中央日報文學獎”的一等獎。

在學校裡,同學給她講了個華人移民的故事,她回去一琢磨,寫出了《少女小漁》。作品不但拿下臺灣文學獎,還收穫了3000美金。更妙的是,一天早上,一個導演專門打電話找她,說:“我想拿下這篇小說的版權。”

那時,嚴歌苓對電影和導演都還不熟悉,名字和作品對不上號,問:“請問你叫什麼?”

對方回答說:“我叫李安。”嚴歌苓又問:“你拍過什麼啊?”

“拍過一個《喜宴》,你看過嗎?”“天吶!那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最後,嚴歌苓拿到了一筆錢,一個非常巨大的數目,足以讓她在好長好長一段時間裡,不再去打工,能夠坐下來專心寫作。而且從那之後,她又得到了一個新的身份:編劇。

後來有人問:“從一個名作家,到去美國給人打工拖地,你心理上不會有什麼落差嗎?”嚴歌苓說:“這有什麼落差,我覺得完全OK 啊。”

嚴歌苓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個“寫稿佬”,很少自稱什麼作家。一提作家,好像就把自己身份吊起來了。

人生在世,其實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枷鎖一般的身份感。越是生命力飽滿、專注於事情本身的人,越是不會拘泥於身份。

身份感越強的人,越像工資幾千卻挎著上萬奢侈品的白領,奢求外界投來的豔羨目光,而不是內裡對自我的充分肯定。

05

《少女小漁》給嚴歌苓打開了一扇門,讓她的故事和影視作品生出了血親。那一年,有三個導演來找她要版權,還有人請她去寫劇本。此後她的作品,就頻頻被搬上大銀幕。

除開電影,在影視劇領域,嚴歌苓的每部作品,都要掀起收視狂潮:《一個女人的史詩》《鐵梨花》《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

1995年2月,嚴歌苓接到一個電話,是自己的好友,在柏林影展當評委的陳沖打來的:“我決定自己導片子,就拍你的《天浴》。”

嚴歌苓問:“為什麼非要拍這個?”

陳沖說:

“看了好多影片,都是些現代人猥瑣、變態,精神委靡的生活,沒有一部使人感到心靈昇華,連點詩意、浪漫都找不到。

我就要弄一部《天浴》這樣的東西,提醒一下自己,我們曾有過一個神聖時期,哪怕自認為神聖。”

對這部電影,陳沖極為重視,激動得睡不著覺。從柏林回到舊金山時,她已經寫完了劇本初稿。為了《天浴》,她推掉了一切角色,甚至連大導演伍迪·艾倫的邀請都給拒絕了。

最終,這部電影不負眾望,拿下3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在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金熊獎提名,最後還被《時代週刊》選入年度全球十大佳片。

而那時,年僅17歲的李小璐,直接摘得第3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真正讓嚴歌苓在大陸被人熟知的,當然還是跟陳凱歌和張藝謀的幾次合作。

《無極》失敗後,陳凱歌急著翻身,又回去拍他的文藝電影。他要打翻身仗,第一時間想到了嚴歌苓。

其實,當時嚴歌苓的電影編劇經驗並不豐富。陳凱歌說:“沒事兒,你先看看這幾部。”隨即給了嚴歌苓一頁紙,上面寫著:《莫扎特》《末代皇帝》《阿拉伯的勞倫斯》…

《梅豔芳》,最後打破了文藝片的票房紀錄。

不久後,張藝謀又找到嚴歌苓,想把《金陵十三釵》拍成電影。當時嚴歌苓已經把版權賣出去了,但張藝謀又花了重金把版權買到自己手上,可見嚴歌苓的故事是何等動人。

但跟導演合作了幾次後,嚴歌苓覺得,自己寫起劇本來,並沒有寫小說時那麼有激情。劇本是為導演服務的,不能摻雜太多的自由意志。

再次下筆時,她就想寫一個“抗拍性”特強的題材,於是寫了一本《陸犯焉識》。小說裡有政治敏感的內容,嚴歌苓心說,這下你們拍不了了吧?

哪想到,張藝謀還是拿去拍,只拍了後半部分。《歸來》上映首日,便拿下了3000萬票房,創下中國文藝電影的最高首日票房紀錄。

06

嚴歌苓能用自己的故事,收割一大片導演的芳心,離不開兩個字,一個是狠,一個是真。

在寫作這件事上,就像當初練跳舞一樣,嚴歌苓是個對自己嚴苛到冷酷的人。讀寫作班時,老師要求學生寫3頁內容,她就一定要寫到6頁,一個接一個學生退課,她卻能頂住壓力。

成為專業作家後,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3點,她雷打不動地坐在桌前寫作,一天都不曾荒廢。這種高度的自律和內驅力,是做成一切事情的關鍵。

有時寫到忘我了,早上丈夫出門她什麼樣,回到家,丈夫一看,還那樣。丈夫就開玩笑問:“我今天是不是沒去上班啊?”

有一段時間,因為寫作,嚴歌苓嚴重失眠,斷斷續續有30來天睡不著覺。跟人聊天時,別人問:“你最近到底怎麼了?”嚴歌苓一聽,眼淚“譁”就下來了…

最痛苦的時候,她患上了躁鬱症,覺得整個世界拋棄了自己。最後幫她撐過來的,還是小說。

寫作之於她,就是生命。她說:“要是不寫作的話,那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死了。”

除了上面的狠,再有就是真。

嚴歌苓是個體驗派的作家,每次下筆寫一部作品之前,她都會不考慮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花大量的精力去考據和體驗:

● 為了《寄居者》,要寫上世紀40年代猶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場景,她翻遍了資料,連當時的香水牌子、裁縫店構造、舞廳情況都一一記下。

● 為了《老師好美》,她跑過全國5所中學,跟學生一起聽課,用最現代的語言跟老師、學生交流,看高中生怎麼說話,孩子們如何生活。

● 為了《媽閣是座城》,她往澳門賭場中跑了4次,只為感受一下賭徒的心理,輸了幾萬塊錢。還攢下了無數富翁自殘戒賭的故事。

● 為了《第九個寡婦》,她直接去鄉下體驗生活,跟河南農村老太太同吃、同住、種番薯。後來,將父親曾經的劇本《鐵梨花》改成小說時,用的居然是河南的方言。

● 為了《小姨多鶴》,因為早年沒錢支持調查,她醞釀了20多年。前前後後,她去了三趟日本,光翻譯就150美金一天,時間成本更是難以估量,最後賺來的錢,一多半與調查費用相當。

▲《小姨多鶴》劇照

嚴歌苓之所以堅持調查,是想找出人物的魂。在日本鄉村老人的一舉一動中,她挖掘出現代城市日本人不可能保留的精神氣質。那一剎那,她才覺得多鶴從自己心頭活了過來。

1993年的一天,嚴歌苓等丈夫吃飯時,在約定地附近看到一個箭頭,指向中國移民博物館。在地下室的陳列館,她看到一幅巨大畫像,其中焦點是個身穿華服、身形比較高大的中國妓女。

這個妓女端莊的體態和神秘的氣質,一下子給了嚴歌苓難以名狀的巨大沖擊。

照片中的女子,被稱為“一代東方名妓”。

妓女的身影久久揮之不去,嚴歌苓特別想知道這個女人是誰,於是看了無數的報刊和資料,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女人的名字。

但在尋找的過程中,她對中國移民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不斷收集資料的同時,一個人物的靈魂,就在她心頭悄然建立了起來。這個人,就是扶桑。

《扶桑》可以說是嚴歌苓最牛的小說。創作《扶桑》時,嚴歌苓患了嚴重的抑鬱症,陷入近乎瘋狂的寫作狀態,寫完之後更是非常懷疑這部作品。

後來,她看到臺灣《聯合報》徵文啟事,還不敢拿真名投稿,沒想到最後卻斬獲第一名。

高曉松讀完作品後,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說:“這真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像我這種人,一直都是賣藝的,從來不會花錢跟人買藝,但看完書,我是趕緊拿錢買下了《扶桑》的音樂劇版權,這是第一次,也八成是最後一次。”

一個這麼美的女人,不憐憫自己,不憐憫這個世界,也不憐憫她筆下的人物,我覺得這是成為偉大作家的素質。

——高曉松讀完《扶桑》後談嚴歌苓

嚴歌苓是個特別能寫的作家,幾乎每年都出一本書。之所以寫得多,寫得好,離不開她高度的自律。

她很早就懂了內驅力對一個生命成長的重要性,只有保持內驅力,擁有高度的自律和耐心,付出的汗水,才能開花結果。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出版人張立憲就說:“嚴歌苓每次回國,空運來的都是耳光,響亮地告訴這群生活在北京的朋友,看啊,你們又虛度了多少光陰!”

07

在《開講啦》裡面,有人問嚴歌苓:“現在人們幾乎不怎麼讀書了,對於這件事您怎麼看?”

嚴歌苓說:“我希望大家還是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青春時代姣好的容顏都是一時的,過了這個年紀,人就要靠氣質來支撐。”

無論什麼場合,嚴歌苓都保持著自己的優雅與端莊。青春雖然褪色,但一眼望去,她身上有著動人的光彩。想必這一點,就足夠打動當初追她的美國外交官,她的丈夫勞倫斯。

嚴歌苓去美國之前,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當好友說要向她介紹勞倫斯時,嚴歌苓內心是有點排斥的。好友勸道:“認識一下有什麼關係?成就成,不成就拿他練練英文嘛!”

見了面,嚴歌苓才發現他與眾不同。勞倫斯操一口標準國語,此外還會其他7國的語言,談吐幽默,對文藝、科技各類話題都很有見解,幾乎每三句話裡,就有一句要逗得嚴歌苓哈哈大笑。

之後,兩人成了朋友,常常一同去參觀各種博物館,看看電影和畫展。

久而久之,兩人感情逐漸加深。不料一天早上,嚴歌苓到了寫作班,同學對她說:“剛才FBI來找過你,好像還是反間諜部門的。”

嚴歌苓一頭霧水,不久,FBI找到她,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一個人來問話。第一次用英文問,第二次用中文問,第三、第四次,再把問題打亂了問一遍,故意看嚴歌苓的回答是否有漏洞。勞倫斯只好對她道歉,說這是部門例行公事。

可沒想到,FBI最後竟要對嚴歌苓測謊。嚴歌苓連表都填了,勞倫斯卻動怒了:“這是對你的侮辱!不行,這份工作我不能再幹了!”說罷,將職位牌剪成四瓣,丟在信封裡,提交了辭呈。

這一舉動,自然俘獲了嚴歌苓的芳心。可實際上,嚴歌苓倒是對測謊儀很好奇。

後來,丈夫復職,她便對丈夫說:“是不是真有那麼靈?我倒想試試看。”勞倫斯說:“你要是想試的話,可以再申請,不過要交270美元。”嚴歌苓哈哈大笑,“還要收錢?那還是算了!”

婚後,嚴歌苓與勞倫斯不是沒有過矛盾。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常常帶來一些小別扭。

但彼此之間,充滿了包容。嚴歌苓時常丟三落四,有一次燒著湯,接到電話說有演講,火沒關人就走了,差點引發火災。勞倫斯沒有動怒,而是在門上貼了個紙條,提醒她出門關好灶火。

嚴歌苓在家寫作,常有蓬頭垢面的時候,起初勞倫斯回家,她並不在意,後來才意識到,丈夫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回家卻看到老婆這副模樣,自己實在太不“人道”,於是每天寫完東西,都會精心收拾一番。

對於愛情的保質期,嚴歌苓覺得,好的愛情,一定要兩個人共同成長,才能長久。

也曾有人對嚴歌苓說:“你丈夫那麼能幹,你也不用為了寫作把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吧?”

嚴歌苓卻說:“一個思想自由、內心獨立的人,問人家討要任何東西,心裡都是不舒服的,自己掙錢自己花,你的享受才最甜美。”

每一次拿到稿費,嚴歌苓都會帶全家一起旅遊,去一個城市小住。在她的內心深處,永遠在追求自己的價值,追求自己創造的財富。

她覺得,自己花的錢也好,享受到快樂也好,必須是自己掙來的,包括愛情,也不能憑白得到。

嚴歌苓深知,一個女人,只有保持人格上的獨立,才能更主動地經營愛情,掌握命運。

08

有人問嚴歌苓最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她說:“像王葡萄那樣的,敢愛敢恨,勇敢、大氣。”

還有人問嚴歌苓最欣賞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品質,她說:“聰明,但是肯下笨功夫。”

在一次採訪中,嚴歌苓感嘆道:“這個時代,一切都太快了,太曇花一現,出現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開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後凋謝也會很快。我不恨它,只是覺得太缺少詩意。”

從外表的優雅,到內裡的堅韌,嚴歌苓都有。但最為幸運的是,她用自己的筆,構築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說,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嚴歌苓可以獲得心靈的自由,不停地追索人性的光,刻畫人性的暗,體驗更多的生老病死。因為有它在,她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將生生不息地燃燒,甚至照亮更多的人。

在這樣一個潮水四起、泥沙俱下的時代,或許每個人,都該以獨特的方式,為自己構築這樣一個內心世界,在那裡藏儲自己的激情,栽培自己的熱望。

哪怕它無法為你帶來物質回饋,無法讓你變得堅不可摧。但那裡射出的光芒,可以幫你撥開厚重的雲霧,看清心的方向


大鯊魚資訊


個人覺得嚴歌苓最好的一部作品是《小姨多鶴》。



我是先刷了好幾遍電視劇《小姨多鶴》,然後才開始讀書的。讀書的過程中完全帶著孫儷的多鶴形象代入,所以有更深的感觸。嚴歌苓的筆力自不必說,想談談這本書裡兩個女人的命運。



小環——一個看似將懶惰、潑辣、不講道理等脾性集中到一起的女人。



實際上她是最懂得包容隱忍和取捨的,這是中國女人特有的生存智慧。聯想到我爸媽的相處模式和處事方式:家裡弟妹因為工作的地方賴賬不結工資,我媽氣沖沖到了人家店裡。這時候老闆在吃午飯,我媽進去雙手叉腰說著“再不結算工資就把店砸了”的豪言壯語。鬧騰一番後,我爸菜伺機進去佯裝勸和。最後在我爸和我媽一唱一和的演戲中,老闆邊賠不是邊客客氣氣結了工資。

後來,我爸說,他就是喜歡我媽這種潑辣勁兒,因為有時候處理事情正需要這種蠻勁兒。小環就是這樣的,通過嚴歌苓的描寫也能看出她對這個人物的喜愛,是愛到骨子裡的。


多鶴——一個是男人都會愛上的女人吧。


她隱忍、溫柔、善良、勤勞,但是她委屈求全。一切都以犧牲自己為前提,除了疼愛自己的婆婆,要看小環的臉色,不能和親生骨肉相認,而這些犧牲當被男人們當成理所當然的時候,就不足為道了,也是個讓人憐惜的悲劇人物。

不過這些她都不在乎,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顆需要被親人溫暖愛護的心,而她擁有親人的辦法,就是成為別人的生育工具,生下一個又一個親人。

當然,《小姨多鶴》更多的是常讀常新。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覺得多鶴是最可憐的人兒,而現在生活在繼續,反而更能理解小環的不得已,一個女人為了男人所謂的傳宗接代,眼睜睜看著兩個人在自己面前繾綣,這種痛苦唯有她自己懂得。


麵包和湯


嚴歌苓的書,多數創作於特定的背景之下。作為早期移民者的一份子,她親眼目睹了美國的前期文化,所反映的事實,必須要讀過三四本書,才知道她的寫作靈感,不僅來源於其他民族對中國的敵對惡意,還來源於內心對中美文化融入的渴望與期盼。

今天給大家推薦兩本書:

第一本《扶桑》

一年前,在燈火輝煌的多倫多對夜晚,我看完了最後一頁。並沒有像看她的其他書一樣,也僅僅是無眠一段時間。

十一歲的美國男孩,愛上並不知道自己是被拐騙進境的中國女人,不貪求任何回報,不奢求任何補償,總是在樓下一隅看著她臉上的痴笑。女人叫扶桑,花色是赤焰的紅。少年總在扶桑被一群街頭無賴肆意欺負時援救。她沒有光明磊落的生存技能,是社會的最底層,卻寬厚,溫柔,善良。她被人任人玩弄,也沒有忘記尋夫的念想。她不去埋怨,也不痛哭,那段遭人唾棄的異國不對等愛戀,彷彿是一個魔咒,困住了少年,但解脫了扶桑自己。

很多人似乎對這一類的文學作品有異樣排斥感。文學作品反應社會現實,而社會現實要通過各階層的人才能體現完全。做為讀者,我不敢保證每個人都喜歡,但如果堅持看完這一本書,相信你會慢慢接受嚴歌苓的寫作風格。興許再過一年,你會像我一樣,愛上她。

第二本《少女小漁》

這本書的閱讀感悟是,人生苦短,不是單純讓你珍惜時光,要及時行樂。

是讓你學會善待身邊的人和事物。稍縱即逝的,天長地久的, 什麼海枯石爛的……時間不是問題,是不是用心愛它,才是最本質的出發點。 畢竟誰都不欠誰。所有的愛,都需要回報。

過了放蕩不羈的年紀,是不是也應該稍作控制下自己的心緒。沒有誰能陪誰長大。那似曾相識的問候,多半是出於情理。若於情於理的關切都不存在了,是不是太失敗了。事物有好有壞,人有新有舊。千日過去後,物件還在,因為它們沒有感情,所以對於冷言冷語,它們不在乎。可是人不一樣,他可以離你很近,但你永遠都不值得走進他心裡。因為不值得。然後驅趕你。無數的人和無數的酒,卻沒有人能救得了你。






R自媒


我有個朋友跟她吃過飯,60多,還很優雅溫柔。看過不少她的書,包括最近的《老師你好》《小姨多鶴》《媽閣是坐城》《寄居者》《陸犯焉識》………最先看的是《一個女人的史詩》在寫作上,嚴歌苓喜歡也擅長寫女人,“女人比男人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她的很多廣為人知的角色也都是女性,扶桑、多鶴、王葡萄、小漁……有人評價她筆下的女人都有一個共性,“有一點點遲鈍,有一點點缺心眼,是邊緣的,弱勢的。可就是邊緣弱勢的女性卻如一滴水一樣折射出豐富複雜的現實和人性。”

她的作品大多改變成電影了,如《陸犯焉識》改變成了張藝謀的電影《歸來》……在影視圈炙手可熱的她,依然很堅持自己作為一個文學作家的身份,“我不喜歡做編劇,編劇也不是我的強項,越做越覺得我適合做文學。

她的寫作不是傳統意義上中國作家式的寫作。她旅居國外,受過西方式的寫作訓練。中國傳統作家大多是體驗式寫作,技巧好壞不一而足,中國作家很是忽略訓練式寫作。這跟嚴歌苓是不一樣的。




丹丹的文苑漫步


嚴歌苓是一位美籍華人著名優秀女作家之一。60、70、80年代在中國大陸生活學習。

1979年,她主動請纓,趕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成為一名戰地記者。目睹在戰場和越南戰地醫院的生死、驚心動魄,“潛伏”在嚴歌苓身體裡的“作家基因”一下爆發了,她把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體驗寫進小說處女作《七個戰士和一個零》中。

1、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9年末她共創作了長篇小說20多部,中短篇小說20多部。

是中國少數作家中作品多產、高質、涉獵範圍廣泛的作家。其作品有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也有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對歷史的客觀重新評價。

她的作品中語言大都高度精密、又不乏詼諧幽默的風格,其犀利多變的寫作視角和敘事的藝術性,目前成為文學評論家及學者的研究課題,在多個國家已開展嚴歌苓文學研討會。

嚴歌苓曾說:“我到了國外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寫的。我不想控訴某個人。我只想寫這樣一段不尋常帶有荒謬的歷史運動,讓讀者看到一種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對人性感興趣,而對展示人性的舞臺毫無興趣。”

2、她作品中創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鶴”等主人公,開創了中國文壇全新的文學形象。她的大多分作品在國內和國際獲得殊榮。許多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天浴》、《霜降》、《少女小漁》等。嚴歌苓身兼好萊塢編劇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其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國文字

所以,她的書是大眾值得一看的,值得品讀的,雖然我沒有全部拜讀過她的作品,但是從幾本書中學習到了不少東西。她獨特的視角、藝術再現了一些少有作者能夠切入的人性和歷史客觀的真相。

我認為值得一看的是《芳華》

1、《芳華》一書描寫了一群正值芳華之年的男兵女兵們的青春軼事。《芳華》包含了嚴歌苓的青春期與成長期,她在四十餘年後回望這段經歷,筆端蘊含了飽滿的情感;是人到中年的嚴歌苓再次向青春歲月的回眸凝望;也是她對蘊含在家國曆史之中的個體記憶的再度審視——對它的“山山水水”展開一次深度挖掘、打撈。


通過對質樸善良的“好人”劉峰、因不良習氣被集體歧視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等情感的纏繞、交集,大相徑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小說用四十餘年的跨度,展開人物間命運的流轉,這本書有著對一段歷史、一群人及歷史潮流更替、時代境遇變遷的複雜感懷。

2、作為“有我”第一人稱突破性寫作的一次傾情抒懷,《芳華》的可貴是它回到了成長的“原點”,從“身心”出發,追溯悲劇的根源,既呈現了權力、公共意識對人的本能慾望的塑造和俗成規約,也呈現了這種“塑造”和“規約”怎樣造成個體人格的極度扭曲和殘缺性。這種“觸痛”既是劉峰、何小曼等人成長的巨大代價,也是迫使、促成他們終於走上自我確證和救贖之路的出發點和轉折點。 從而創造出了複雜豐富的審美效果。

所以《芳華》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書。


蘭珊yxh


金陵十三釵 (嚴歌苓創作中篇小說)

《金陵十三釵》是作家嚴歌苓著中篇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發生南京大屠殺時的故事。小說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釵”指的是故事中13位俠肝義膽的妓女。2011年,該作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張藝謀執導。

 內容簡介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淨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裡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日軍終於衝進了這裡。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最終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無一生還。

嚴歌苓是一位美籍華人,著名旅美作家 ,美國21世紀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作品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常被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多年的沉澱和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經歷與經驗都成為了她的創作“礦藏”,甚至她和勞倫斯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攪局”的愛情故事也寫成了長篇小說《無出路咖啡館》。張艾嘉執導影片《少女小漁》原作者,張藝謀新執導影片《金陵十三釵》原作者,《天浴》、《梅蘭芳》 原作者及編劇,《小姨多鶴》等多部小說改編為熱播電視劇。曾獲華裔美國圖書館協會“小說金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一起轉圈圈VVIP


嚴歌苓的小說,很多已經搬上熒幕。她的很多小說都值得一看。推薦《扶桑》、《寄居者》、《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歸來》等。

嚴歌苓的作品多挖掘人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在惡劣生存空間中的不斷向上的掙脫。看起來會比較難受,但給到人的震撼,可以說有點張愛玲的敘述張力。

可以先看一下嚴歌苓的生平簡介,會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一些滯重的人物生存狀態。

很多的文學作品,其實都是作家本人在為自己尋求生存的答案。


圖騰讀書


她的小說人物形象真實生動,刻畫細緻入微,給人活靈活現的感覺。小說情節很有故事性,引人入勝。小說語言很精緻,個性化。我讀過她的小說《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芳華》,覺得還不錯。



江山js


.嚴歌苓的書看過幾篇。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只能談下對作者作品的感受。在五六十年代看書是唯一業餘生活。她的書大都與人物生活女性題材為主線。對人物描述深刻細緻充滿時代背景。女性的情與悲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了中華兒女傳統文化的精華。呼喚時代,吶喊人性真啼。她的作品有許悲傷感觸。但悲傷的沉甸可積發人的心靈感悟!充實人性的前程奔向希望的遠方。她的作品是時代擔負,心靈的召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