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經歷一場疫情,我們應該學會換一種眼光看中國了。


下面這些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1

如果回到2019年12月,如何才能避免這場災難?


這是網上的一個熱議話題,一些網民進行了推演,也提供了好幾種答案。

但這些答案成立都需要一個前提——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要在第一時間隔離最初病毒感染者,

要在第一時間讓醫生做好防護處理,

要在第一時間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要在第一時間確定病毒的傳染強度,

要在第一時間確定病毒感染時間週期,

要在第一時間估量次生危害程度……


要在第一時間把這些做到完美,實在太難了。我們之所以現在覺得簡單,是因為現在站在“已知全情”的上帝視角。


要求當時的醫生和官員做到完美,確實有點過分了。

換句話說,新冠疫情的發生其實根本無法避免,換成你我上去也一樣,我們都沒法在當時做出最完美的決策。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2

武漢到底有沒有重大過錯?


這場疫情無法避免,是不是意味著武漢有關部門沒有過錯?

並非如此。


在這次疫情的防控中,毫無疑問武漢有關部門存在嚴重的誤判和過失。

別的且不說,在中央派專家組進駐武漢後,相關部門還對疫情進行了一部分隱瞞,說病毒沒有出現人傳人,導致延誤了專家組對疫情的正確判斷。


直到1月20日,鍾南山才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做出了的確存在人傳人的論斷,一錘定音。


換句話說,如果武漢最初處理得當,其實可以減小疫情規模。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3

換一種體制就能避免災難?


很多人覺得,出現這種過失,是體制的問題。但換一種體制,就能避免這場災難嗎?

並不能。


這次疫情的發生,跟體制的關係並不很大,看各國的情況就知道了。

不同體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的政府,對待疫情的反應如出一轍,甚至還不如疫情早期的武漢。


主要是兩大原因。

一是判斷失誤,想不到病毒這麼厲害;二是官僚主義,很多官員身上都有官僚主義病。


在不同國家,官僚主義有不同表現形式:

在中國,表現為追求事事維穩,“不能出現大亂子,影響大局。”

在美國,表現為都按流程來,“這樣出現問題就可以推卸責任。”


只是,在這種未知的疫情面前,以往的政治體制已經不適用了,決定應對疫情表現的關鍵性決定因素,並不是政治體制的類型。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4

歐美防疫失敗是中國的錯嗎?


歐美國家現在的疫情狀況,可用“慘烈”兩字形容。

3月31日,美國官員說:“都是中國的錯。中國隱瞞疫情使世界耽誤了6周時間。”


歐美防疫如此失敗,真的是因為中國隱瞞所致嗎?

並不是。


▪ 1月初,中國就開始定期向世衛通報疫情;

▪ 1月3日,中國開始定期向美國通報疫情;

▪ 1月7日,美國疾控中心和駐華使館,向美國人發出了赴武漢旅行的警告;

▪ 1月25日,美方關閉了駐武漢領館;

▪ ……


所以說,因為中國隱瞞導致歐美防範失控,純粹是無稽之談。


那歐美國家為何會防範失控?

完全是吃自己一直致力於黑中國的虧!


傲慢是原罪。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都認為中國政府幹的任何事,要麼是假的,要麼是不人道的,要麼是愚蠢的。

這種認知荒謬到他們覺得,如果中國死1%,我們歐美死0.1%就差不多了,或者可以直接扛過去。


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認真去宣傳,也根本沒有認真去防範。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5

這個社會,需要方方嗎?


這個社會要有喜鵲,也必須有啄木鳥。

啄木鳥敲打一棵樹, 不是為了把樹擊倒, 而是為了讓它長得更直。


但當一隻啄木鳥僅圍著一個洞啄,企圖把這顆樹啄倒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討厭它了。

方方獲得榮耀的代價,是把子彈打在國家的身上。


關於這場疫情,學者陳玉明分析的很到位:

“官方媒體側重於宏大敘事,宣傳努力、宣傳事蹟,宣傳成績。財新、人物等市場化媒體,側重於問題的探究、原因的追問。而方方日記等個人視角的寫作,側重於關注疫情的民間生態。

三類寫作,各有不同價值;它們互相不可替代,是整個疫情敘事的不同組成部分。”


就是說,只有這三方都存在,才能真實而完整地呈現這次疫情的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講,社會是需要方方的。


但是,一個作者,別有用心只寫不好的地方,不寫好的地方,那麼我們完全有權利質疑,這樣的人,要麼居心不良,要麼就是愚蠢至極。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歷史回顧武漢封城,記錄的一定是之前犯了什麼錯誤,後來又是如何扭轉態勢的,全國各地是如何馳援武漢,武漢人民是如何反轉翻盤的……

這一切一定是主畫面,並隨著時間推移,成為人們記憶中最深刻的部分。


倒是不用害怕方方影響大局,只要大局做得好,方方影響不了。

這就是方方日記在2月份如此轟動,在3月份影響就越來越小的原因。

因為廣大民眾意識到,雖然這次防疫存在“方方日記式”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這場戰疫的主色調,後來的舉措整體還是非常正確的。


廣大民眾心裡自有分寸。

而把“方方日記”納入進來,讓它成為見證的一個補充、反思的一種鞭策,其實挺好的。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但是有一部分人,見不得別人批評方方。只要你批評方方,他們就說你“極左”和“XX”。


這種態度其實不是很好。

為什麼方方可以批評社會批評別人,別人就不能批評方方呢?

你既然主張社會應該容納不同異見,那怎麼就容不得批評方方的異見呢?


李劼先生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允許方方們寫醫院沒有空床位,病人只能躺在走廊的地上,就不能允許別人寫火神山、雷神山,應測盡測、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嗎?

允許方方們寫“物質匱乏,生活無著”,就不允許別人寫小區業主搭建團購群,絞盡腦汁謀物流、保供應嗎?

允許方方們寫“無助的人在陽臺敲鑼”,就不允許別人寫社區自查自糾,專門針對其他病患(如尿毒症)開始服務嗎?”


方方寫悲慘就是良心、就是吹哨,別人寫正能量的就是粉飾就是粉紅?這很不好。


疫情呈現的狀況有很多面,你有權利寫這一面,別人當然也有權利寫另一面。


不論是作家還是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有更大的格局和視野,看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還要有整個國家的局面,國家面對的將會是什麼。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6

小粉紅究竟是愛國還是高級黑?


網絡上的很多“小粉紅”不是愛國,而是低端紅高級黑。


這種人有兩大特點:

1.喜歡傳播陰謀論

不管中國出現什麼問題,都能上升到陰謀論,是誰誰誰在暗算中國,是某某某在暗地搞鬼。

他們以為這樣是愛國,其實經常用力過猛,分明在添亂。

2.只站隊不站對

打著愛國的旗號,容不下半點和自己不同的聲音,動不動就按頭,逼你站隊,

站到他們認為對的一面,否則給你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用下三濫的手段打壓你、辱罵你、舉報你,無腦之極,也無恥之極。


他以為他是在愛國呢,其實在添亂、撕裂和樹敵,用正面形式製造負面議題。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07

到底是中國製度好還是西方制度好?


有些網民有這樣一種論調:

“中國只用了兩個月就把疫情控制了,充分說明中國製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這話值得商榷。

評價某種制度的優劣長短,不能僅從單一視角去展開。只能說,中國製度沒有外國噴的那麼差,歐美製度也沒有口號喊的那麼好。


很多人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都走到了極端。

有人覺得中國製度好,容不得別人提半點異見;有人覺得歐美製度好,連水都比中國的“純淨”。


而事實是,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好的制度,任何國家的政治體制都有其利弊,沒有哪一種政治體制能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沒必要爭個輸贏。

相互學習,不斷改進,才是正確的方向。


經歷這一次疫情,很多人的思維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來西方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中國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差。”

一直以來,包括中國人自己在內,整個世界都對中國這個國家和其現行的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面對分歧不要站隊,否則智商就清零了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想表達兩個意思。


1.想要選擇一種好處,必然會承受相應的問題。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體制,有其優越性就必然有其弊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當然,這不是說體制不需要改進。當然要不斷改進,但不論怎麼改進,它必然不會是完美的。

我們享受了它的好,就要承擔它的劣勢。


2.不要站隊,人一站隊就智商歸零。

兩條真理:

第一:面對公共事件,你要是第一時間就站隊,那你基本上就告別了智商。

第二:人一站隊,智商情商就會受損,站隊態度越堅決,越容易變成傻子。


當一件事情發生後,第一要先學會弄清事實,然後才能討論對錯。

可惜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往往反著,事情還沒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開始了。


多瞭解事實,不要站隊,才是一個有智商的成熟的人應該做的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