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在海淀香山南路有一座城堡式建筑——团城演武厅。它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是

北京仅有的一组别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备建筑,也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同时,它还是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团城风光


团城演武厅的兴建与清代平定大小金川有着直接的关系。清乾隆十一年,四川金川地区土司之间为争地发生内乱。次年,清廷派兵制止,大金川土司遂起兵叛乱,袭击清军。大小金川地区本就山高险峻,沟壑相连易守难攻,加上当地土司还在险要路口及山涧沟谷等要塞砌筑了许多高大、坚固的石碉楼,派兵把守,使得清军久攻不克。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乾隆皇帝从八旗将士中选出精兵,在香山地区仿建了几十座碉楼演练攻碉战术。乾隆十四年,清军取得了胜利,乾隆皇帝感于这支部队的骁勇,遂将其命名为“健锐云梯营”,作为常设的“特种部队”驻扎在西山脚下,同时修建以团城、演武厅为主体的校场,作为“健锐营”定期合练的演练场。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云梯是啥样的?


“健锐营部队”以云梯兵为主,兼顾鸟枪兵、骑兵和水兵。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飞机导弹,攻城自然少不了云梯。


在团城演武厅的展厅内陈列有“健锐营”曾使用过的云梯的复制模型,该模型根据《清会典》中所记载的健锐营云梯尺寸按比例缩小而成,实际的云梯要比模型大得多。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云梯是古代战争中用于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冷兵器时代,城墙的破坏极为困难,借由云梯直接进行攻击是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巧将鲁班,鲁班所造云梯的形制现在已无从考证。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云梯的战术并非以单梯作战,否则极易为敌人所消灭。必须先集结大量的云梯于矢石的攻击范围外,然后由炮队先行攻击城墙,待减低敌人的防御力后再由云梯部队冲锋,以使攻城部队的伤亡减到最低。《清会典》中记载有“健锐营”使用的云梯,二丈二尺(约高7米),形与宋代的飞梯相同,只是在梯前部增加两根长木柄以利推进。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团城“形状”之谜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关于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个形状的城,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供“健锐营”士兵练习攻城之用。第二种认为团城是演练或接受检阅时供大臣们观看的看台,所以团城又被称为“看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团城有保护皇帝的作用,在皇帝阅武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危险情况,可以让皇帝进入城中暂避,起到一定的防范效用。普遍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加可信一些。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健锐营”实行八旗兵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最高长官为总统大臣,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轮流担任。营址布局犹如鸟之两翼,由香山静宜园宫门两侧,分别向东、南伸展,八座旗营各成一体,共有兵士3000人。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团城演武厅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取景地。在《霸王别姬》《还珠格格第三部》《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孝庄秘史》《投名状》等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团城演武厅的影子。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除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和展品之外,来团城演武厅还能看到坦克和高射炮等现代武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射箭项目可以玩!而且不是一般的射箭,是古代射箭,成人儿童都可以玩。


如果你钟爱影视剧,亦或喜欢研究古代兵器......等到疫情结束,不妨和亲朋好友前去打卡,如此有趣且长知识的教育基地,不容错过!


原来乾隆的“特种部队”一直在这里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