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化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下面我們將從詩的意象關係層面、藝術結構與形式層面、情感與意義層面,進一步闡釋具有宇宙形式作品的審美特質:(一)融和有機的意象關係具有宇宙形式的作品,其意象與意象之間融和有機的關係,表現在空間上融洽互補、相襯共存,在情感與意義上相依相生,形成一種意義生成的圓融互補的意象結構。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全詩的意象選擇和佈局十分融和:空間方位上,東、南、西、北,但從“一行白鷺上青天”可推測:“上青天”象徵人生仕途的追求,唐朝的京城在長安,位置居於北方,由此可判斷“白鷺”往北飛)的意象都有了;高、低、遠、近,意象錯落有致、舒展自如。感官上,視覺的色彩、聽覺、溫覺互補互滲,相得益彰。更有凝固的雪,又有流動的水與船,靜中含動,動靜得當。這一靈動的世界,足以承載萬物生命。這個空間,是現實空間也是詩人的心理空間,方正廣遠;歷史時間與現實時間、未來時間交織互補。那千秋雪,含而不露,千年不融,如同歷史的底蘊,卻是生命之源,一同承擔著生命的出場。這是一個萬物生機萌動、精神伸張的生命形式。全詩的意象關係,融和有機,均衡互補。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所謂“形式”,就是意象的結構顯示出來的某種形態特徵,具有簡潔性,類似於一種“純粹的形式”。具有宇宙形式的作品,其意象呈現的視覺形式往往比較簡易,並不蕪雜,因為它本身就是在宇宙萬象中感覺到並抽象出來的,所以線條簡潔、結構簡略,易於把握。而這種簡潔的形式關係,又具有極大的概括性,表現了諸多深層的內涵;另外,這種形式又類似於“圖式”,是可以直觀感受的,可視可聞可觸,抽象性與圖像性兼備。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詩人登上高臺,面對的是無限的天、廣袤的地,此時詩人只是天地交會中的一個小小的點。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這個構圖相當簡潔,類似於一個“X”圖形,天地萬象的信息均集中到“我”,又由“我”生髮開去,與無限對接。既然這是一個“形式”,它是可以進行替換操作的,也即處於這個“點”上的“我”,不僅僅是詩人陳子昂,也可以是每個閱讀此詩的讀者,每個讀者均可取代之,並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這就使詩獲得更多的意義生成。又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這裡面隱含的形式是“圓”。何以見得?首先是天上的明月之圓;其次是大地上隱藏著的一個圓:井的圓。詩中的“床”“井的圍欄”。先人鑿井而飲,歷史久遠,據說始於黃帝。無論是土井、石井、瓦井、磚井,均以圓形居多。錢鍾書說,“形之渾簡完備者,無過於圓”。對滿溢清泉的圓圓鄉井的依戀、認同,已內化為人的集體無意識,成為鄉土的象徵、鄉愁的符號,有鄉必有井,無井不成鄉。此時月光落在井欄上,天上與地下的兩個圓,瞬間打通、照亮但兩個圓相比較,地下這個“圓”更深層次地埋在人們的心底,天上的那個圓,只起到了傳遞媒介的作用。因此,表層看全詩有著月亮崇拜,但在人的深層心理是“圓”的崇拜和人生圓融完滿的追求,這就是此詩的生命形式。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蘇珊·朗格認為,藝術表達的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人類“情感的本質”。具有宇宙形式、生命形式的作品,其表現的是普遍性、本質性的生命存在形式,普遍性、本質性的人類情感和意蘊。我們看杜牧的《清明》一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這裡的人類的“普遍情感”“情感的本質”是什麼呢?或許有人認為是因為清明這個特定時節緬懷先人及“雨紛紛”兩個因素共振引發了“欲斷魂”的愁緒。其實不然。詩的關鍵節點在於問路者的“問”。這個問路者是什麼人,是長途而來的行人,還是祭祖的當地人?筆者認為應該是前者。如果是祭祖的當地人,豈能不知道酒家何處?故必是遠行人無疑。遠行人之所以遠行,無非是受功名利祿的驅使,或在官,或為求官,或為經商。遠行人為何發問?原來,發問本是人的本能和本分。人一出生,就處於“在路上”的狀態,永遠是一個“問路者”,有問的迫切需要:人應該走向哪裡?下一步怎麼走?去向何方?人的歸宿又在哪裡?......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所謂“問”,其實就是因為內心迷茫,無所適從,不知去路和歸路。所幸這裡的指路者是“牧童”,乃擁有一顆自然純潔的心靈,是未經社會功利文化薰染的真實之人。因而他所指點的方向有著迴歸生命原真的意味。所指的方向,遙而不遠,有點遙才美,太近則不美。帶理想色彩,但仍在視覺可及的現實距離之內。那原生態的村莊,是人類的家園,花開花落,酒旗隱約。酒雖然是物質的,酒在傳統文化中卻是精神的載體,深邃地蘊藉心靈。飢渴疲憊的路人在此找到了現實與理想交融的歸宿,或許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詩的宇宙形式,是藉助意象將時空結構轉為意義結構的藝術審美形態

這裡的生命形式就是“問”。“問”是人的生命需要:問天,問月,問花,問人,問童子詩的結局不在於“杏花村”的意境之美而在於給出了安頓心靈的去處。這就是此詩揭示的人類“情感的本質”。總之,最優秀的詩,都是由簡潔而抵達無限的豐富,以形式的簡略、有限,達到意義的超限、無限。這是上述宇宙形式作品的總體特點。

我是“錢多多爸爸”,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