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讀古代詩歌之“由意觀象”:情感——意象——意境

古代詩歌,都取象以言意,所以讀詩也大都取由象觀意的方式:先抓意象,想象意境,品出感情。但是,有時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據情與景、意與象在詩句中的體現,我們可取“情感→意象→意境”這一思路來探討抒情詩的情與志。下面以杜甫《登高》為例加以闡述。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一步,抓抒情字詞。抓住詩句中表現了感情的字詞,體會其具體情感,把握全詩的整體思想傾向和情感基調。這首詩中就有“悲秋“、“多病”、“ 獨”、“ 艱難”、“ 苦恨”、“ 潦倒”從中可知詩人的基本狀況:身體多病、孤獨無依、生活艱難、極其遺憾、生活潦倒。其中。而“悲秋”最能囊括全詩的情感,構成詩眼。

裸讀古代詩歌之“由意觀象”:情感——意象——意境

第二步,情感的具體內容。進一步思考:“悲”包含哪些內容?聯繫全詩尋索。或者思考詩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思想感情。

\t常作客:漂泊萬里,時間長 悲:悲秋、深遠 
\t多病:百年說明年老、一生 獨:舉目無親、孤獨
\t艱難:國運艱難、時運艱難、人生坎坷 繁霜鬢:年老
\t苦恨:極苦極深的遺憾——人生痛苦之極,家國動盪之極,志不得伸之極
\t潦倒:窮途末路,貧困異常,衰老多病
\t 哀痛、悲涼、愁苦、艱難、憾恨

第三步,整合情感。這一步是在前述的基礎上,對頸聯和尾聯的感情進行綜合。

這首詩的題目為“登高”,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是登上高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那麼我們將題目的意思用一句話表達,以較完整地概括詩的內容:詩人登高悲秋。

裸讀古代詩歌之“由意觀象”:情感——意象——意境

詩人所憂慮的不單是個人的生活,悲傷的不單是個人命運,更多的是關懷天下,心憂時運,可以概括為“身寄破碎山河,心憂艱難時運”。一個有才華卓絕的詩人如此,何況其它老百姓?他這種飄泊不定、貧病交加的生活正是千千萬萬個老百姓命運的縮影,是國家衰落、社會動盪的真實反映。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步,意象分析。先分析情感,再分析意象,是因為在抒情古詩中,意象因情感而生,意象的特徵取決於主體的情感傾向。

\t秋風:急 天空:高闊、曠遠 猿聲:長嘯、哀啼 
\t渚(小洲):青色、沉重 沙:(灰、慘)白(荒涼) 鳥:飛翔、盤旋(動盪不安)
樹木:無邊(壯闊)、落葉、蕭蕭(蕭瑟、悲涼)
江水:不盡(壯闊)、滾滾來(向詩人:奔流洶湧)
裸讀古代詩歌之“由意觀象”:情感——意象——意境

風為何用“急”而不是“吹”“快”之類的詞語來修飾? 更富感情色情:我們似乎能夠體味到詩人焦急憂慮之心。猿聲用“嘯哀”來修飾,我們能夠體味到怎樣的感情? 淒厲、悲哀之感。渚的色調是青色的,給人什麼感覺? 冰冷、沉重。沙是白色的,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荒涼、單調、慘。鳥的狀態是什麼? 飛回、盤旋。這似乎是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動盪、不安;不平靜。落木的情景是怎樣的? 無邊、壯闊、不斷往下落。

這裡的“蕭蕭”可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聲音的模擬,給人以蕭瑟之感。二是動態的描寫,給人以向下的心理暗示:望落葉而生悲涼之情。整個畫面的色調顯得沉重、悲涼。

不盡的長江水給人以壯闊之感,為什麼不說滾滾去?詩人應當是面上向遊,那滾滾而來的江水向詩人奔湧而來,撞擊著詩人的心扉,自然使詩人激情澎湃的心情,這一切會讓他浮想聯翩,久難平靜。如果面向峽口,則當為滾滾長江向東流,則這樣的心情就無法很好地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這些意象之所以具有這些特點,是因為詩人感情的投射,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

裸讀古代詩歌之“由意觀象”:情感——意象——意境

第四步,整合表述意境。根據前述分析,結合背景,將這首詩的意境及其特點歸納出來,並概述全詩的思想感情。

此詩是詩人於公元767年秋病臥夔州所作。詩人登上高處,疾風吹面,天空高闊,猿聲哀啼。望著荒涼的白沙,盤旋的飛鳥。四顧無邊無際、蕭蕭下落的樹,凝視滾滾而來的江水。面對這恢宏、闊大、雄渾的秋景,詩人不禁悲從中來:漂泊異鄉、淪落孤客、年老多病、壯志難酬的悲情油然而生。於對秋的悲愁中增加了無限感慨,使詩境顯得蒼涼悲壯,感情顯得特別複雜深沉,心情顯得特別起伏動盪,詩句顯得特別沉鬱頓挫。由此,前人評價“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也是由感而發的。

中國古代的寫景抒情詩多采用比興手法,在結構上體現出先景後情、觸景生情的模式,不僅近體詩如此,詞也多如此。所以,這種先抓情,再結合意,最後到境的鑑賞思路,能夠迅速抓住一首詩的思想情感,使理解不至於偏離方向。這樣,我們可以不必藉助註釋或者其它資料,對詩歌進行裸讀,而不會偏溢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