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真正的了解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

《多少恨》是张爱玲根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编的短篇小说。在她看来,电影剧本和书还是有差别的,一方面电影中的人物,不能传达出人物原型的方方面面,这是很可惜的;另一方面,根据片子写的小说,在美国属于“非书”,即状似书而实非,书中想要传达的信息,电影的情境有时候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书中文字虽无实景,却更能传达感情。

《多少恨》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出身的年轻女老师虞家茵,经人介绍,在一个富商夏宗豫家里,做家庭教师。夏宗豫和妻子是传统婚姻的结合,没感情,所以夏太太一直生着病住在乡下。家茵和宗豫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了情愫,但苦于世俗的羁绊,最终分道扬镳。

同是悲伤的结局,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多少恨》是为数不多的对爱情的美好诠释,没有讽刺意味,没有利益的纠葛,虽然悲伤,虽有无限惋惜,但在虞家茵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独立精神,最好的诠释,在经历了风起运涌后,她依然守住了自己。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一、恨生不逢人

虞老先生道:“家茵!我知道你一定恨我的,为着你娘。也难怪你!你娘真是冤枉受了许多苦啊!”

常言道:生不逢时,在虞家茵这里就是生不逢人,她无法逃避那样的家庭环境,也无法摆脱有那样的父亲。

家茵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了婚,她与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一直在乡下,家茵独自在上海工作,偶尔寄钱给乡下的母亲,生活过的清贫。父亲早年就有了新的家庭,对她而言,就像不存在了。

父亲第一次来找家茵,是在她刚找到家教这份活不久后,他说要买船票回去,说身上没钱,骗了家茵五万块钱,这些钱是家茵省吃俭用省下来的。

第二次,家茵在宗豫家里上课,父亲直接找上门了。他觉得女儿的公家不错,想方设法的沾点光。家茵无奈,又给了父亲些零钱。尝到了甜头,就会得寸进尺,后来父亲就一直去夏家找她,要求女儿跟夏宗豫说,替他找事做。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后来,他看出了家茵和宗豫之间微妙的关系,就更嚣张了,不仅在宗豫的厂里大肆宣扬自己和老板的关系,还私吞厂里的公款。宗豫忍无可忍下了逐客令,却也给他留了面子。

家茵对待父亲,可算是仁至义尽了。她知道父亲的为人,但毕竟是她的亲人,也迫于无奈。再者,每次她拒绝父亲,父亲就会大呼小叫,弄得人尽皆知,相比较父亲,她更怕世俗的眼光。然而,父亲的气焰,就是这样助长起来的。

父亲总是问家茵:“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恨。”

家茵能恨什么呢?恨自己为什么生在那样的家庭,恨为什么有那样的父亲?

家茵最后选择离开,跟所有人打了招呼,唯独没有父亲。远离父亲,就是她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她无法恨他,无法摆脱父亲的称谓。家茵的恨,就像现实中,所有那些在原生家庭里,遭遇过不快乐的人,这是我们无法选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豁达自己,重新再活一次。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二、恨爱不逢时

“上上 中下 下下莫欢喜 总成空 喜乐喜乐 暗中摸索 水月镜花 空中楼阁。”

这是家茵和宗豫一起玩“起课”的时候,宗豫抽中的签,仿佛一开始结局就已经定好了。

家茵和宗豫第一次相遇,是在电影院门口,家茵没等到朋友,想把电影票退掉一张,宗豫来晚了,刚巧问还有没有票。

第二次相遇是在礼品店,家茵给家教的学生买生日礼物,宗豫要给女儿买生日礼物,宗豫请家茵帮忙挑选,为表感谢,宗豫提出要送家茵一程,不料他们的目的地是同一个地方,礼物也是送的同一个人。

在他们的感情里,宗豫一直是主动的,宗豫说:“你手上没有螺,爱砸东西,可是我手上有螺,抓紧了决不撒手的。”宗豫时不时来看她,用女儿做借口让她住进自己家,帮她父亲找工作,甚至给她父亲钱。家茵对宗豫说:“自从那时候……又碰见了,我就……很难过。你都不知道!”这算是表白了,宗豫也很高兴,但他也怕自己想的不对,所以一直未敢挑明,他说他会离婚,一定会的。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后来,宗豫的太太回来了,夏太太病怏怏的要求家茵,只要不让她和宗豫离婚,她同意家茵进门做姨太太,这个主意是家茵的父亲帮着出的。

家茵觉得独守乡下得病的夏太太,有点像自己的母亲,母亲从前就是玩着骨牌默默等着父亲到天亮,最终也能没留住父亲,家茵不想成为害人的人,不想成为别人唾沫星子里的小三,更不想宗豫的女儿恨她。

所以,家茵决定走了,她离开了,夏太太的病会好,小蛮不会恨她,宗豫可以摆脱她的父亲,周围的人也不在有闲话,这一切,只需要她放弃他们的感情就好。

相爱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相遇时间,离开是最好的选择,爱与不爱都是成全,也是与自己和解。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三、悲伤的故事里,不一定藏着悲伤的人生

这一边的她是这样想:“我希望她死!我希望她快点儿死!”那一边却黯然微笑着望着她,心里想:“你怎么能够这样的卑鄙!”那么,“我照她说的——等着。”“等着她死?”“……可是,我也是为他想呀!”“你为他想,你就不能够让他的孩子恨他,像你恨你的爸爸一样。”

这是家茵决定离开之前,心里最后的挣扎,挣扎完之后,没有人可以阻止她离开。

为什么家茵和宗豫最终走到一起?

1.童年父母的经历,使她缺乏爱的勇气。家茵和宗豫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她父母的翻版,她明白这一点,她在夏家教小蛮读书,她们的感情甚至超过了师生,她不愿看到小蛮变成小时候的自己,最重要的,她无法确定,宗豫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父亲。

2.无法摆脱世俗的困扰,羁绊的相爱,终究抵不过人言可畏,家茵还没有和宗豫确定关系,宗豫家的佣人都可以对她恶语相向,再加上夏太太、小蛮以及父亲,她若和宗豫真的走到一起,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张爱玲《多少恨》:恨的尽头,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家茵是个明白人,即使再不舍,她也能拿得起,放得下。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有段话说: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

读完《多少恨》,回头看张爱玲笔下的男女,大多都是悲剧人物,家茵和宗豫看似一个悲剧结尾的故事,确是对爱情最好的交代。这也真正解释了,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生活就是这样,从不会因个人的悲欢离合掀起一丝波澜。命运或许是不公的,环境无法选择,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尝试与自己和解,在认清生活的现实后,依然热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