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曹操形象變遷,為何到了宋代開始形象大變?

淺談曹操形象變遷,為何到了宋代開始形象大變?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曹操描述成奸詐狡猾之徒,那句“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是很多人對曹操最直觀的印象,就連在戲曲中他也被描繪成了陰險奸詐的白臉。但是歷史上的曹操真這種奸邪狡詐之徒嗎?

其實在一開始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一直到唐朝,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還是褒貶兼有的。比如杜甫曾寫道“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這句詩的大概意思就是,曹操的子孫雖然今天不像曹操那樣能夠挾天子令諸侯了,但是仍然有著曹操當年的風采。而唐朝對曹操的負面評價多見於人品方面,大部分是說曹操生活奢靡、好色、弒母的。可以看出唐朝人對曹操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但是已經表現出了對曹操人品的質疑。並且把曹操的形象通過文學表現出來。

淺談曹操形象變遷,為何到了宋代開始形象大變?

為什麼在唐朝能夠對曹操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價,大概是因為唐朝無論在政治軍事方面,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達,有自信,有底氣面對一個顛覆一個正統朝代的人,所以唐朝人有勇氣承認曹操的才能,但是道德上他們又不認同曹操。

曹操形象的黑化始於宋朝。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理學高度流行的朝代,,這理學對人的人品提出了更高一步的要求。所以在宋朝對曹操的評價多趨向於負面。比如朱熹在《通鑑綱目》中將《資治通鑑》繼承漢的曹丕黃初紀年改為劉備章武承漢紀年,這就是不承認曹操確立的統治地位。

淺談曹操形象變遷,為何到了宋代開始形象大變?

宋朝人一直認為南宋苟且南方,像極了當初的蜀漢,是正統,但實力不夠強大。所以對蜀漢抱著同情的態度,而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則是滿滿的不屑,認為曹操挑戰了正統統治。

在明清時候,小說悄然興起。也就在這時候,《三國演義》問世。在這兩朝,對曹操基本上是負面評價。編纂《四庫全書》時,因要收錄北宋古文家穆修的《亳州魏武帝帳廟記》。乾隆皇帝看後認為此文助紂為虐,違背明教,大怒下令“刊除此文,以彰袞鉞”。這就表明著乾隆皇帝並不承認曹操的才能,也不容許任何人對曹操的讚美。

淺談曹操形象變遷,為何到了宋代開始形象大變?

明清兩朝對曹操的負面評價一方面是因為君尊臣卑的觀念深入人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種思想,已經沒有人質疑他的正確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小說藝術的發展。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在明清時候是通過說書的方式向大眾傳播。而平常人也就是通過了這種方式在心中認定了曹操奸雄的形象。

建國後,一些文史學家開始正視曹操,客觀的去評價這位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1956年,萬繩楠先生髮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曹操在歷史上的地位問題》的文章,一時在史學界引發轟動。此後翦伯贊先生又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1959年郭沫若在文章《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說:“曹操對於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他應該被稱為一位民族英雄”,從此曹操的名聲被平反,一個亂世梟雄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樹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