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最大的傷害不是惡果已現,而是無能為力#

“精神上的創傷就有這種特性,它可以被掩蓋起來,但卻絕對不會收口;它是永遠痛苦,永遠一被觸及就會流血,永遠鮮血淋淋地留在心頭。”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描述精神創傷。

創傷(trauma)一般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體或心理的損害。心理創傷就是由和這些生活事件有關的天災人禍等外界因素所引發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如童年期遭受的虐待、性侵犯、強姦、暴力、毆打、搶劫等。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對創傷作出反應,帶給人各種層面的反應。

人渴求愛,又在追逐愛的過程中自我毀滅;“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蕪的夜地,留給那個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那些擁有痛苦回憶的孩子們,長大後的人生都是什麼樣子?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01. 他們會用殘忍的方式報復社會嗎?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不少人據此認為,童年受到創傷的人更容易“步入歧途”。

影視作品、極端犯罪案件似乎也在強化這一概念。

  • 《九號秘事》裡,幼年時被猥褻的男孩長大後化身復仇魔鬼,將肇事者全家關進衣櫃,準備用一把大火燃盡所有罪惡。
  • 三歲時遭到侵入式檢查的趙承熙,不喜歡別人碰他,性格越發孤僻,內心封閉而痛苦,把周遭的一切看作監獄,2007年,他持槍殺害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32名師生,造成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他本人隨後自殺。

在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長過程中,幼年時期家庭社會對他們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國內研究更表明,兒童遭受心理創傷後,產生暴力犯罪的衝動總水平 、軀體攻擊性 、言語攻擊性 、憤怒水平 、敵意水平高於非暴力犯罪;與未在兒童期受虐待或很少受虐待的兒童相比 , 受嚴重虐待的兒童易於產生對抗社會的暴力行為 ;童年的創傷和心理彈性顯著影響了男性罪犯的累犯情況,童年受到侵害的初犯,再犯程度更高。

當然,即便童年心理受到創傷,因為損傷程度、家庭環境、個體承壓能力等情況,受創人員並不必然走向犯罪。研究也表明,通過心理治療來緩解兒童創傷經歷有助於防止那些低復原力的犯罪者重新犯罪。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但是我們仍然要面對一個現實,對於一部分高危易感人員,即便花了大力氣去挽救,關心關懷他們,用愛感染他們,他們仍會再一次犯罪。

最大的傷害不是惡果已現,而是無能為力。

02. 他們會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嗎?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0年做過調查,全世界18歲之前的未成年人有被性侵經歷的女童大約佔到20%,男童佔到5%~10%。國內曾有學者對四省市3261名高中生的抽樣調查發現,13.6%的受訪者曾於16歲前有被性侵犯的經歷。

但是,為何我們的輿論場,很少聽到這10%-20%的聲音呢?似乎性侵、受虐待都是獨立的微小概率事件,似乎只需要就事論事,依法處理就可以。

“恥辱”,“覺得自己很‘髒’”,受制於尊嚴和周遭人員的看法、目光,大部分遭受侵害的兒童在恥辱感驅使下會選擇沉默。

認知心理學認為,三歲之前孩子們已經有了自主、懷疑與羞愧意識。由於年齡的限制,兒童無法正確面對成長中的創傷體驗,有些人在遭受創傷後,出於自我防禦本能,會有意無意地弱化被侵犯的痛苦體驗,努力寬容當時的自己,甚至粉飾當時的情景,在壓力下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在成長中,他們會小心翼翼的掩飾創傷,極力忘卻不愉快的過往,成為社會中的“普通人”。

“否認”是某種期望落空之後出現的“修正”。受侵害後每一次自我否認都是一次隱性強化不同。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被打罵,被侮辱,被侵犯後,身體的創傷會治癒,但心理精神上的屈辱痛苦感,很難撫平。

03. 心理創傷隱患以更可怕的方式潛伏發作

自己的傷口可以慢慢癒合,影響他們更多的反而是社會中他人的態度

可怕的是,心理創傷隱患以更可怕的方式潛伏發作著。

不僅是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職場,從校園暴力到職場性騷擾,不論性別,不論年齡,每一個人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可能面對心理創傷。創傷事件是高度個人化的體驗,同樣的創傷事件,每個人的反應都有所不同。自己的心理傷痛可能被解讀為“太作”、“多大點事,為什麼不能克服”,就在這樣的消極回應中,我們不經意向性侵害、性騷擾、心理強迫妥協,甚至成為“幫兇”。

Lady Gaga在19歲時曾遭強姦,並因此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直至今天她依然掙扎在當年留下的陰影之中。她曾說,“在我看來,某一起讓人受挫的經歷,其實不是心理創傷的真正根源。”

真正的根源是冰冷的回應、拒絕共情的環境,本應該得到安撫的心靈,因為冷漠而越發消沉痛苦。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那些被損害的兒童會逐漸長大,他們可能擁有寵辱不驚的面孔,安定淡然的生活,但是內心可能無時無刻不與曾經的夢魘搏鬥。我們在關注彼時事件發展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應該如何給予他們關懷與理解呢?對於受害方而言,這不是比事後懲罰更有意義嗎?

參考文獻

1.心理彈性與重新犯罪:童年創傷的中介作用,柳克易、王偉巖、劉暢、周麗、劉偉等,《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7 , 25 (2)

2.男性暴力罪犯的衝動 、攻擊性人格特點及其與童年期受虐待的關係,李寶花 , 王彬 , 張金響 - 《精神醫學雜誌》 2010 , 23 (2)

3.強迫障礙與人格障礙共病及其與童年期創傷性經歷的關係,曹文勝、於宏華 、焦志安 , 傅文青等,《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 2010 , 18 (4)

4.人格障礙與兒童期虐待的關係研究綜述,蔣豔華,《Advances in Psychology》 , 2014 , 04 (2)

被虐待性侵的孩童,長大後都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