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东南西北shuo


不可能。

首先来谈炮弹数量的问题。其实北洋海军并不是所有炮弹都缺乏,只有“定远”、“镇远”、“平远”这三艘铁甲舰的主炮炮弹比较缺乏。而其他军舰都不缺炮弹,像电影《甲午风云》里“致远”炮弹用尽的情况是艺术虚构。

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因为炮弹用尽,只能去撞击日舰的情节是虚构的

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十二艘,抛开轻炮和机关炮不提,共有305毫米炮8门、260毫米炮1门、254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2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120毫米炮7门。在这46门大炮中,只有9门炮炮弹不足。

北洋海军最多的210和150炮都不缺炮弹。一来这两种炮弹生产难度不大,二来和炮台的同口径火炮炮弹是通用的,存储量大


之所以大家对北洋海军炮弹不足印象深刻,除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功劳外,还因为恰恰是炮弹不足的“定远”和“镇远”在海战中一直扛到最后,结果炮弹用尽。至于其他军舰,由于战沉和提前脱离战场的关系,都没有出现炮弹用尽的情况。

战场上最后只剩下了定远和镇远,与五艘日本军舰苦战

也就是说,即使“定远”“镇远”有足够的炮弹,战场上也只有这两艘军舰而已,不可能挽回战局。当然有充足的炮弹,特别是开花弹,对于战局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不会出现海战后期被迫放慢射击速度,以及开花弹用尽后、只能用不能爆炸的实心弹射击的情况。

其次,炮弹质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无解。根据陈悦先生最新的研究表明,北洋海军的炮弹确实有很大问题,但不是因为北洋机器局工艺不行,而是克虏伯炮弹的痼疾。

炮弹引信在当时属于精密工艺,克虏伯炼钢不错,但对引信研发不足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德国克虏伯大炮的忠实用户,所以北洋海军的主炮几乎都是克虏伯炮。但是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克虏伯炮质量好,是因为克虏伯优秀的罐钢冶炼技术,实际上这个靠生产火车车轮发家的工厂,有些先天不足,就是炮弹引信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穿甲弹引信始终不过关,无法引发穿甲弹。

左边就是克虏伯穿甲弹,没有引信,不能爆炸

于是克虏伯干脆把所有穿甲弹不装炸药,只装沙子,这样就不需要引信了,也导致克虏伯的穿甲弹只是一个实心铁砣,打在船壳上就是一个洞(或者两个洞),不会炸,大大降低了穿甲弹的威力。而日本的穿甲弹是阿姆斯特朗技术,引信优良,可以确保穿甲弹进入船体后再爆炸。

日本穿甲弹(钢铁榴弹)有弹底引信,可以爆炸

再加上北洋海军的开花弹装填的是黑火药,威力有限,爆炸后炮弹只能炸出十几块碎片。而日本海军开花弹使用的下濑烈性炸药,威力大,还会引发大火,散发毒烟。

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质量不行,是指不如日本炮弹,如果要提升质量,首先得把北洋海军的主炮都换了才行。

定远级的305主炮是短管炮,炮口初速低,炮弹威力弱

这里再说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北洋海军口径最大的305毫米主炮,由于是落后的短管炮,实际上性能和210毫米炮差不多,反而“平远”的260毫米主炮,才是北洋海军威力最大的。这倒不是德国人坑爹,而是当初设计时,中方要求四门305可以同向射击。而受长度和特别的左右对称炮台限制,就只能用短管炮了。要是用长管305,怎么可能出现一艘商船挨了4枚305还没有大碍的尴尬呢?


海军史研究会员


首先要说一下,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舰炮弹并不缺,只有部分军舰的炮弹数量不足

甲午战争时,中国参战的主力军舰包括北洋水师的八大远、“超勇”、“扬威”和广东水师的广字三舰。这些军舰装备的火炮以克虏伯炮为多,包括305毫米、260毫米、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等5种。其次则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有10英寸、152毫米、120毫米3种,其中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分旧式和速射两种,使用的炮弹并不一样。

在这些火炮中,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这3种克虏伯炮除了北洋水师外,还大量装备了沿海炮台。因此在黄海海战前,天津军械局的库存里这两种炮弹库存较多,210毫米炮弹有609发,150毫米炮弹有24966发,120毫米炮弹有10731发,因此并不怎么缺乏。

“超勇”的10英寸主炮

北洋水师真正缺乏的,一是“平远”的260毫米主炮总共只有45发旧式穿甲弹,没有榴弹;二是“超勇”、“扬威”的10英寸主炮炮弹不足;三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榴弹数量不足,旧式穿甲弹数量到比较多。

“超勇”、“扬威”在甲午战争时已经老旧不堪,日本和它们同型号的“筑紫”号早已退居二线,因此炮弹数量不足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平远”在海战中参战时间有限,实战中一共就打出了10发260毫米炮弹,所以也没遇到炮弹数量不足的窘境。

“平远”号

实际上炮弹不足造成影响最大的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

“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旧式穿甲弹虽然数量充足,但是旧式穿甲弹没有引信,爆炸率低,很多干脆还没装药,等于是一发实心弹。这种旧式穿甲弹对付重装甲的铁甲舰还有一定用途,不过日本海军以巡洋舰为主,装甲并不厚。在实战中“定远”和“镇远”发射的旧式穿甲弹击中敌舰以后往往直接穿透舰体掉在海中,对敌舰造成的损伤有限。

“定远”所用的305毫米穿甲弹

相比之下,榴弹虽然因为引信在前,所以没法击穿装甲。不过其爆炸威力还是很客观的,如果打在没有装甲防护的区域并爆炸,还是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可以说“定远”和“镇远”缺乏305毫米榴弹确实对海战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榴弹没有办法击穿装甲,因此它只对无防护区域破坏较大。而无防护区域一般没有什么要害部位,即使中几发炮弹可能也没什么影响。比如在海战中“西京丸”曾经被两发305毫米炮弹击中士官室并在舰内爆炸,但是因为士官室比较空阔,所以爆炸并没有造成什么像样的破坏。

从这点来说,海战中北洋水师即使305毫米榴弹数量多一些,那么对海战结果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定远”所用的305毫米榴弹

对于北洋水师来说,真正缺乏的是新式穿甲弹

早期的穿甲弹因为没有引信,爆炸率很低,所以实战效果并不好。到19世纪90年代左右,各国陆续开发出了装有弹底引信的穿甲弹。这种新式穿甲弹可以击穿装甲,在军舰的要害部位爆炸,因此破坏力大为增强。

在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只有日本的152毫米、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配备了新式的穿甲弹,并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这点来说,北洋水师如果所有大炮都配备足够的新式穿甲弹,那么确实可能对海战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历史上北洋水师订购的新式穿甲弹在战后才到货,因此对于北洋水师没有什么帮助。

而且即使海战胜利,以清军陆战表现看,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也难以改变。因此光指望换炮弹就改变战争结果不大现实。

旅顺军港内的北洋水师


不沉的经远


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北洋舰队的训练,命中率都高于日本。如果炮弹威力强,质量好,是可以打败日本舰队的。

但打败是打败,歼灭是不可能的。日本舰队速度快,如果吃亏可以尽快撤离战场。实际上,大东沟海战还是日本舰队先撤退的,北洋舰队没能追上。




海战中舰只的损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训练有素的舰员的损失。日本用训练不足的舰员大量和北洋水师交换伤亡,北洋水师是耗不起的。而旅顺的丢失更致了北洋水师的死命。

旅顺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基地,是唯一有修理大型军舰船坞的军港。由于陆军无能,旅顺一天就丢失了,北洋水师只得逃亡威海卫。从此船只不能得到维修,战斗力大减,最后全军覆没。

因此,即便海战北洋水师会赢,并不代表战争会赢。


历史笑春风


甲午战败并不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行,而是政府太腐败软弱。比如提到的炮弹不够和炮弹造假等问题,这是腐败层面的,但是软弱层面的更为重要,因为即使黄海海战战败,日本在整个中日战局上也并没有占上风,反而其国内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只要清朝跟他耗着,即使个别战役上打不赢,但整个战局还是能赢的。只可惜清廷太早妥协了


镜花蜉蝣


明确说打赢毫无希望,不输这么难看可能还有点希望。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很大了。日本除了没有定远、镇远这样的巨舰,在总吨位、平均吨位、航速、活力投送等等方面碾压北洋水师。只不过定远、镇远给日本带来的压力太大,日本没有信心而已。现在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军队腐败、开花弹不足、指挥官不懂海军等等就是不肯承认北洋水师已经落伍的事实,总觉得输是个意外,还是很有可能赢的。

接下来就以今天这个“有足够的开花弹”这种情况为例,好好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先普及一下炮弹的常识,炮弹主要可以分为穿甲弹和爆破弹两种,穿甲弹主要任务是击穿装甲伤害重装甲目标,而爆破弹主要任务是通过冲击波和弹片杀伤无装甲防护的软目标。近现代穿甲弹也是会爆炸的,只是装药量比纯爆破弹要少,爆炸威力小一些。但是在甲午战争那个年代不存在既穿甲又爆破的炮弹,因为缺少一个关键技术“延迟引信”。早期各国都希望增加穿甲弹的威力,在炮弹靠后部分装上炸药,期望能够在击穿目标之后在装甲内部爆炸,可惜没有延迟引信,炮弹在击中目标的瞬间就会爆炸,导致弹体破裂穿深大幅下降,结果早期的“穿甲爆破弹”穿深不如穿甲弹,威力不如爆破弹,各国在进行了一轮尝试之后纷纷把这种炮弹当中的炸药取出,换成沙子等配重材料当成纯粹的穿甲弹使用。这也就是“北洋水师炮弹掺沙子”说法的由来。

接下来当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配足各种开花弹之后问题来了。北洋水师中实际上缺爆破弹就是定远和镇远的305主炮,而这两门主炮都是架退炮射速巨低,用305炮装爆破弹无法击穿日舰装甲,不存在打进火药库引爆炮弹这种情况,而且射速低下不能保证足够的火力投送都不一定能压制住联合舰队那些裸奔的速射炮。而日本装备大量的速射中等口径火炮在爆破弹的配合下虽然不能打穿定远、镇远的装甲,却可以对炮手等暴露在外的人员造成大量伤害,结果定远和镇远没被击沉,却因为炮手等伤亡战斗力下降严重。

以当时的技术而言,北洋水师的305巨炮用穿甲弹在敌人身上开洞,一方面导致进水,一方面损毁内部设备,中等口径速射炮用爆破弹攻击敌方战舰炸死炸伤船员炮手降低对方的战斗力,这样的战术是没有问题的。最后没打赢,就是实力不如人的最好表现。


第十四使徒-ZEREL


北洋舰队当时装备的炮弹基本都是穿甲弹,弹头里都是沙子,不能爆炸,当时定远,镇远,就有三枚开花弹,当宝贝一样,别的都是不能爆炸的穿甲弹,而日本联合舰队的炮弹都是用的当时算是先进的(但是性能还不稳定)黄火药,没有所谓的穿甲弹。输就输在了炮弹上,再有就是北洋舰队的炮射速太低了,比日本联合舰队的炮落后了二十年。当然我说的都是针对这一次海战而言的,历史不允许假设,在腐朽的政府,迂腐的百姓面前。一支北洋水师有救国之心,无回天之术。即悲壮又无奈,大家不要诋毁北洋水师。因为在腐朽的清王朝面前,他已经尽力了。


风云159684253


不可能。

首先来谈炮弹数量的问题。其实北洋海军并不是所有炮弹都缺乏,只有“定远”、“镇远”、“平远”这三艘铁甲舰的主炮炮弹比较缺乏。而其他军舰都不缺炮弹,像电影《甲午风云》里“致远”炮弹用尽的情况是艺术虚构。

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因为炮弹用尽,只能去撞击日舰的情节是虚构的

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十二艘,抛开轻炮和机关炮不提,共有305毫米炮8门、260毫米炮1门、254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2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120毫米炮7门。在这46门大炮中,只有9门炮炮弹不足。

北洋海军最多的210和150炮都不缺炮弹。一来这两种炮弹生产难度不大,二来和炮台的同口径火炮炮弹是通用的,存储量大

之所以大家对北洋海军炮弹不足印象深刻,除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功劳外,还因为恰恰是炮弹不足的“定远”和“镇远”在海战中一直扛到最后,结果炮弹用尽。至于其他军舰,由于战沉和提前脱离战场的关系,都没有出现炮弹用尽的情况。

战场上最后只剩下了定远和镇远,与五艘日本军舰苦战

也就是说,即使“定远”“镇远”有足够的炮弹,战场上也只有这两艘军舰而已,不可能挽回战局。当然有充足的炮弹,特别是开花弹,对于战局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不会出现海战后期被迫放慢射击速度,以及开花弹用尽后、只能用不能爆炸的实心弹射击的情况。

其次,炮弹质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无解。根据陈悦先生最新的研究表明,北洋海军的炮弹确实有很大问题,但不是因为北洋机器局工艺不行,而是克虏伯炮弹的痼疾。

炮弹引信在当时属于精密工艺,克虏伯炼钢不错,但对引信研发不足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德国克虏伯大炮的忠实用户,所以北洋海军的主炮几乎都是克虏伯炮。但是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克虏伯炮质量好,是因为克虏伯优秀的罐钢冶炼技术,实际上这个靠生产火车车轮发家的工厂,有些先天不足,就是炮弹引信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穿甲弹引信始终不过关,无法引发穿甲弹。

左边就是克虏伯穿甲弹,没有引信,不能爆炸

于是克虏伯干脆把所有穿甲弹不装炸药,只装沙子,这样就不需要引信了,也导致克虏伯的穿甲弹只是一个实心铁砣,打在船壳上就是一个洞(或者两个洞),不会炸,大大降低了穿甲弹的威力。而日本的穿甲弹是阿姆斯特朗技术,引信优良,可以确保穿甲弹进入船体后再爆炸。

日本穿甲弹(钢铁榴弹)有弹底引信,可以爆炸

再加上北洋海军的开花弹装填的是黑火药,威力有限,爆炸后炮弹只能炸出十几块碎片。而日本海军开花弹使用的下濑烈性炸药,威力大,还会引发大火,散发毒烟。

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质量不行,是指不如日本炮弹,如果要提升质量,首先得把北洋海军的主炮都换了才行。

定远级的305主炮是短管炮,炮口初速低,炮弹威力弱

这里再说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北洋海军口径最大的305毫米主炮,由于是落后的短管炮,实际上性能和210毫米炮差不多,反而“平远”的260毫米主炮,才是北洋海军威力最大的。这倒不是德国人坑爹,而是当初设计时,中方要求四门305可以同向射击。而受长度和特别的左右对称炮台限制,就只能用短管炮了。要是用长管305,怎么可能出现一艘商船挨了4枚305还没有大碍的尴尬呢?







游戏人超超


够呛,续丰岛海战后,中日正式开战,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相遇。北洋水师此战前承担运兵任务,对日本海军情况、陆战进程两眼一抹黑,而日海军联合舰队铁了心的想要消灭掉北洋水师。准确的说,日舰队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打算打个埋伏战。日军11:30确定发现北洋舰队,而北洋水师过了半小时后也发现日舰。双方军舰互相暴露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相遇,以至进入到大炮射程,双方官兵都紧张得要死,伊东佑亨做法是先开饭并解除禁烟令,而丁汝昌则全体警戒大家饿着肚子为一个半小时后的激战干捱。在这天清晨中日双方舰员并不是无事可干,联合舰队进行了队形训练,北洋水师进行了阵型和炮击训练,算是大家都热了身,不同的是一个补充了能量,一个只消耗。定远舰于5800米距离打出海战第一炮,天晓得刘步蟾那一天哪根神经不对,因为主炮射程是4000米,而吉野号则是冲到了3000米才开了日方的第一炮。队形之争并无意义,因为那时海战队形本就是各个权威都心中没谱,只能说日本指挥官选择了比较灵活但同样危险的一字纵阵两个分队。北洋水师横队应敌也属教科书般中规中矩。战斗第一阶段双方目的相同——逮住对手弱舰猛打!日本最精锐四舰齐攻北洋最陈旧两舰,可怜超扬二舰半小时后一沉一创。与此同时,北洋诸舰截住扶桑、比睿、西京丸、赤城一顿狠揍,如果统一指挥,战术得当,大东沟海战至少能打个平手。扶桑左蹿右跳脱离险境,比睿从北洋舰阵夹缝之间捡了条命,舰长归西的赤城中五亿彩票似的好运气,一炮将来远燃起大火,最可惜的是西京丸,这艘载着日本海军头号人物的假军舰被过深的鱼雷放过。日本军舰那一天真是命大,战机稍纵即逝,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北洋水师,经致二远沉没了,林邓两管带是好汉,济远广甲逃跑了,又是方伯谦,吴敬荣有样学样,可恨方伯谦大锤砸毁舰炮不算,还将已经重伤超勇撞沉,砍头都不足以平民愤,真是感叹现今为他喊冤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广甲慌不择路,触礁搁浅,后被日击沉。可见李中堂大人创建的是什么样的军队呀,能不能打不说,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占了40%,让人悲催的自损原因竟是逃跑。甲午大东沟海战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可以看到,日本赢有运气成份,但平时严格要求,训练专心认真,使得他们可以把战斗中的战机把握到最大,战局不利时又能随机应变、死中求生,再想想给老佛爷承担运输荔枝任务的北洋水师,不要说炮弹充足,水师上下有一点点工业文明中海军舰队的影子吗?最后说一句,很多人提到所谓恐怖的下濑火药,即100%的苦味酸火药——TNP,据说能燃烧钢铁,在甲午期间的所有海战中均未登场。这场当时世界关注的大海战,关系到两国国运,影响了东亚以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


颤动的丹田


北洋舰队从来不缺什么速射炮,更不缺什么炮弹,更不可能有什么沙子炮弹,为什么要有人这么说?你懂的。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在写给上级的黄海大战的汇报中,为什么没有说这些,如果是事实,这应该是丁汝昌最好的为自己战败而开脱的理由,但是很可惜丁军门却只字没提。。丁汝昌汇报的重点却是胆小怕死的方伯谦!因为海战刚开始方伯谦怕死逃命其僚舰也跟随逃跑,还慌不择路又撞沉了一条北洋军舰,因此带坏了整个北洋舰队的阵型和士气…使只有十一条军舰的北洋舰队同时失去三条军舰的战斗力…………。有错欢迎讨论


我爱祖国的碧水蓝天


不可能。从命中度航速上就能看出代差带来的巨大劣势。日本舰队打赢就打,打不赢可以跑,而北洋水师缺少机动,命中度和射速过低,退守刘公岛是最佳选择,用岸炮和舰炮封锁狭窄海面才能活得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