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大家都有誰,分別都有什麼稱號?

無情歐巴啦


那小編就按照時間發展順序給大家排列一下

1.神農氏:神農嘗百草,創作了《神農百草經》。

2.扁鵲: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曾要給蔡桓公治病,三次被拒之門外。號盧醫。

3.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曾給關羽刮骨祛毒,後因給曹操要開顱治病,被曹操猜忌處死。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4.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5.董奉:中醫名家出身,與華佗和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6.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作《千金方》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被後人譽為“藥王”。

7.李時珍:明代醫藥學家,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古代人民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小編就知道這麼多了,歡迎大家補充,謝謝。


小空話歷史


自從有了生物,便有了生、老、病、死這四種歷程。

中國做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對於疾病預防與治療,積累了大量有效經驗,而這些經驗離不開這些從事治療的醫士,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會湧現出幾位醫學大家。

如上古時期的岐伯,春秋時代的神醫扁鵲,漢代時期的外科聖手華佗、醫聖張仲景。唐朝的藥王孫思邈,明代藥聖李時珍,無一不是中國歷史上、乃至於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醫學大家。

這些都是耳熟能響的大家,我就不一一詳訴,我今天給大家介紹幾位在歷史上雖赫赫有名,但被低估了的醫學大家。第一位來至東晉,他的名字叫

葛洪。這是一位橫跨三界的大師。

也許你會說:噢;我知道,就是那位煉丹師嘛!你說得很對,葛洪的確是煉丹師;但他還是一位醫學大家,更是一位預防醫學的大家,正是他在為人治療時期,發現了某種病狀有傳染的跡象;如:【天花】、【結核】將這種病的症狀與診治心得詳細記錄了下來,比西方發現早出近千年之久。

葛洪不僅僅是位“預防學科”的先行者,再其後期因喜歡煉丹還發現大量化學變化,通過對丹藥的詳細觀察,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規律,從而掌握了這種技術;為中國早期的化學提供了資料,所以說葛洪還是一位優秀的化學家。

除了發現化學的生成規律,他將這些生成品種做了仔細的研究;如:銅青對於皮膚過敏損壞有治療效果等等,這些發現在醫學上有積極性的作用,而在其一生行醫、煉丹當中;積累了大量經方、驗方,編注了《肘後備急方》一書,此書的成功,對於普及百姓用藥起了重要的意義。而葛洪還是一位修道者,對道家理論的論述有高深見解;世稱:仙翁。

第二位,來至北宋時期幼嬰科鼻祖的先驅:錢乙。


錢乙:岀生在北宋仁宗時代,是宋朝最仁慈繁華的時代,為什麼會介紹他呢?因為錢乙的出現他的理論與實踐,給當時環境下嬰幼兒預防夭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出現系統性的總結嬰幼兒辯證治療,是中國兒科里程碑的人物,說他挽救了宋後期所有嬰幼兒的性命都不為過。他的著作《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第一部兒科專著。宋代以後的兒科醫士,如明代的無忌先生,秦昌遇等人;視其作品為兒科經典,尊稱錢乙為:幼科之鼻祖。時值今日醫療如此發達的現代,而錢乙的某些治療嬰幼兒方劑,依然在使用,可見其貢獻之巨。

第三位,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婦女之友:傅山。


這位明末清初的道教大思想家、書畫家、武術家。還是一位醫學大家,尤其是擅長婦科病。

傅山,字青主,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傅山學醫一是偶然也是必然,傅山早年喪父,尤母親撫養長大;所以對母親特別依賴,感情深厚,可惜沒有高壽便去世了,對於母親的逝去,傅山深受打擊,然而更殘忍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他的愛妻張靜君因病去世,給他留下了五歲的獨子傅眉;這次打擊使傅山整整三年沒有緩過氣來,傅山日夜慟哭。發誓不再娶妻,正是即與這種情況下,傅山開始學習醫學,對於亡妻的內疚,也是對亡妻的深愛,讓他苦讀醫學,憑藉過人的天賦,傅山對於內、外、兒科都有很高造詣,尤精女科,其女科對於婦科病的研究治療至今仍有重要影響。正是傅山的醫學貢獻,後世尊稱其為:婦科醫聖。

歷史上的醫學大家,不勝枚舉,我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三位在專科上著名的大家。在我們中國醫學歷史上有許多位傑出的大家,如宋朝:沈括、王唯一、陳無擇、宋慈。金元的四大家;李東垣、劉完素、張從正、朱震亨。明代的:張景嶽,秦昌遇、王象晉、龔延賢。清代的:葉天士、嶽甫嘉、徐文弼、祝登元等等,無一不是當代名家。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湧現了不少的名醫,特別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名醫,有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他們不僅個個醫術精湛,而且還有名著:例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是國家藥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東方醫藥巨典,扁鵲醫術高超,被榮為神醫,他還著有《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現在的四診法就是扁鵲創造的。華佗醫術全面,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他曾給三國名將看過病,關羽,曹操都是華佗醫治的,他醫名遠揚,流傳千古。


1小風車1


神農氏:最老的了,為《神農百草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華佗(?-208) :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於外科尢為擅長,施針用藥,簡單有效.曾以“麻沸散”為“腸胃積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術.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紀時,古人對於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的運用已相當成熟.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張仲景 :漢末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學醫於同郡張伯祖 .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經鑽研《內經》、《難經》及《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王叔和 :魏晉間醫學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醫令.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 輯前代診脈文獻,結合自己的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書.

皇甫謐(215--282): 魏晉間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肅平涼西郊)人.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著成《甲乙經》.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其書列述各類病症,為研究古代醫學的重要資料.

孫思邈(581--682): 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曾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王冰:唐代醫學家.自號啟玄子.平素鑽 研醫學,曾郃時十二年,註釋九卷本《黃帝內經素問》.所著又有《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等,一說為後人

王惟一: 北宋醫學家.天聖四年(1026)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總結古人針灸醫療實踐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鑄成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對東亞地區針灸醫學有重要影響.

唐慎微: 北宋醫藥學家.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曾著《補註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並搜輯經史諸子文獻內所載方藥.重視民間醫藥經驗,曾赴各地採訪單方、草藥,編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藥物學成就.

許叔微: 南宋醫學家.字知可,紹興二年(1132年)進 士,所著《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等,對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有所發揮.另著有《普濟本事方》,記錄醫案及經驗諸方.

王好古: 元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曾學醫於張潔 古、李東垣,並任趙州醫學教授.所著有《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等,對脾胃學說多所闡發.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醫學,所著《格致餘論》,認為多種疾病的病機,均由“陽有餘、陰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張“滋陰降火”.對於當時《和劑局方》中用藥偏於溫燥現象,著《局方發揮》加以批評.另著《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醫學家.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家世業醫, 曾任太醫院院使.其醫論重視脾腎,治法善用補益.自著及註釋醫書十六種,多附治驗病例.人彙集其著作為《薛氏醫案》七十八卷,其《口齒類要》等,為現存較早的口腔、喉科專著.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 春)人.家世業醫,注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曾長期上山採藥,並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民、藥農、鈴醫請教,參考歷代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餘種,對各種藥物親自鑑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中藥名、品種、產地等錯誤,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多種藥物,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其書收錄諸家《本草》所載藥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古代人民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著又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

張景嶽(1562--1639):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 興)人.曾學醫於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註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景嶽全書》、《質疑錄》等,於醫學理論頗多闡發.

張石頑(1617--1701?): 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長洲( 今江蘇吳縣)人.所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醫學家.字生白,號一瓢,江蘇蘇州人.少習文史, 兼擅詩畫,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曾選輯《內經》原文,按陰陽、藏象、論治、疾病等分為十四類,約取諸家註釋,並加入個人體會,編為《醫經原旨》.又著《溼熱篇》,為論溼熱病之專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醫學家.字勳臣,河北玉田人.以為“業醫診病, 當先明臟腑”.為明解剖,曾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非難,親至墳冢間觀察小兒殘屍,並至刑場檢視屍體臟器結構.所著《醫林改錯》,糾正古代醫書記載臟器結構及功能之錯誤(也有誤改之處).其醫論和診治重視氣血、擅長活血化瘀.


巴黎此岸破碎張


歷史上對某個領域具有重大成就及貢獻的人,喜歡用“王”、“神”、“聖”這樣的字眼來稱呼他們。在中國古代的醫學領域,也有這樣的人。

一、“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道人,後人尊其為“藥王”。他蒐集民間醫療經驗,系統整理後著成《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稱),並和唐朝政府合作,參與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二、“醫神•華佗”

華佗的大名,大家一定是如雷貫耳。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形下,提起“醫神”、“神醫”,大家就會想到華佗。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醫術全面而尤擅外科,被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華佗開創性的使用“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的麻醉方法,比西方的麻醉術早了1600多年;華佗創立的“五禽戲”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重要功法。此外,史書還記載華佗著有《青囊經》,遺憾的是沒有流傳後世。

三、“醫聖•張仲景”

東漢末年還有一位重要的醫學家,那就是“醫聖”張仲景。張仲景著有傳世鉅作《傷寒雜病論》,其核心是確立了“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為歷代醫學家所頂禮推崇,是研習中醫的必修經典。後世尊張仲景為“醫聖”,他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當然,中國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杏林聖手,如葛洪、扁鵲、李時珍等,篇幅所限難以一一枚舉,即便以上三位就算溢美千言又怎能言之萬一?我想這些有著傳世美名的醫生,之所以能稱“神“稱“聖“,除了

妙手回春的“仁術”,更多是因為世人讚許他們懸壺濟世的“仁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多多瞭解,我只是揀知道的隨便說一說,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讓我們一起將這些濟世救人者的美名繼續流傳下去。


小牛在雲端


神農氏:最老的了,為《神農百草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華佗(?-208) :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於外科尢為擅長,施針用藥,簡單有效.曾以“麻沸散”為“腸胃積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術.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紀時,古人對於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的運用已相當成熟.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張仲景 :漢末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學醫於同郡張伯祖 .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經鑽研《內經》、《難經》及《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王叔和 :魏晉間醫學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醫令.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 輯前代診脈文獻,結合自己的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書.

皇甫謐(215--282): 魏晉間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肅平涼西郊)人.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著成《甲乙經》.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其書列述各類病症,為研究古代醫學的重要資料.

孫思邈(581--682): 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曾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王冰:唐代醫學家.自號啟玄子.平素鑽 研醫學,曾郃時十二年,註釋九卷本《黃帝內經素問》.所著又有《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等,一說為後人

王惟一: 北宋醫學家.天聖四年(1026)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總結古人針灸醫療實踐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鑄成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對東亞地區針灸醫學有重要影響.

唐慎微: 北宋醫藥學家.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曾著《補註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並搜輯經史諸子文獻內所載方藥.重視民間醫藥經驗,曾赴各地採訪單方、草藥,編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藥物學成就.

許叔微: 南宋醫學家.字知可,紹興二年(1132年)進 士,所著《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等,對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有所發揮.另著有《普濟本事方》,記錄醫案及經驗諸方.

王好古: 元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曾學醫於張潔 古、李東垣,並任趙州醫學教授.所著有《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等,對脾胃學說多所闡發.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醫學,所著《格致餘論》,認為多種疾病的病機,均由“陽有餘、陰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張“滋陰降火”.對於當時《和劑局方》中用藥偏於溫燥現象,著《局方發揮》加以批評.另著《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醫學家.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家世業醫, 曾任太醫院院使.其醫論重視脾腎,治法善用補益.自著及註釋醫書十六種,多附治驗病例.人彙集其著作為《薛氏醫案》七十八卷,其《口齒類要》等,為現存較早的口腔、喉科專著.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 春)人.家世業醫,注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曾長期上山採藥,並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民、藥農、鈴醫請教,參考歷代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餘種,對各種藥物親自鑑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中藥名、品種、產地等錯誤,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多種藥物,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其書收錄諸家《本草》所載藥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古代人民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著又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

張景嶽(1562--1639):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 興)人.曾學醫於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註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景嶽全書》、《質疑錄》等,於醫學理論頗多闡發.

張石頑(1617--1701?): 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長洲( 今江蘇吳縣)人.所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醫學家.字生白,號一瓢,江蘇蘇州人.少習文史, 兼擅詩畫,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曾選輯《內經》原文,按陰陽、藏象、論治、疾病等分為十四類,約取諸家註釋,並加入個人體會,編為《醫經原旨》.又著《溼熱篇》,為論溼熱病之專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醫學家.字勳臣,河北玉田人.以為“業醫診病, 當先明臟腑”.為明解剖,曾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非難,親至墳冢間觀察小兒殘屍,並至刑場檢視屍體臟器結構.所著《醫林改錯》,糾正古代醫書記載臟器結構及功能之錯誤(也有誤改之處).其醫論和診治重視氣血、擅長活血化瘀.


晴曦晨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藥。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溼熱條辨》。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1] 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瞭“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裡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張仲景

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人),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製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皇甫謐

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葉桂

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採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孫思邈

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髒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薛生白

薛生白,別名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吳縣人,生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歲。與葉天士同時而齊名。早年遊於名儒葉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溼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故也知薛雪並非專一業醫者,但他於溼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溼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於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專刊稿)、《傷科方》、《薛一瓢瘧論》(抄本)等。

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

李時珍

字東璧,又名李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鉅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葛洪

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東晉思想家、醫藥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製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小老鼠的救贖


古代醫學開闢了中國醫學史的文明,自神農嘗百草開始,醫學的發展就已有苗頭。

所以,如果要說古代醫學大家,那神農必是第一人。

神農

神農著有《神農百草經》,為後世人對草藥的藥性瞭解提供了依據,在後面不論是《本草綱目》還是其他醫學寶典,都是以此為宗。

神農被稱為炎帝,也因為他的醫學貢獻,別人們稱為五穀帝仙。

黃帝

黃帝對醫學發展的貢獻,在於他與歧伯等朝臣的對話編著成的《黃帝內經》,黃帝在位時,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為中華古 國的悠久文明和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黃帝被認為是中國醫學史的始祖。

張仲景

醫聖張仲景,東漢時期河南南陽郡人士。

漢獻帝曾封其長沙太守一職,著有《傷寒雜病論》16卷,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

他所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及其醫學辯證論治思想,在今天的臨床實踐方面更是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富貴的臨床經驗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扁鵲

本名秦緩,姓姬,春秋戰國時的名醫。

司馬遷對扁鵲的稱讚是:“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對中國醫學發展,起到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華佗

麻沸散的出現,可以說是給手術病症患者帶來福音。

華佗做為麻沸散的發明人,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 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

孫思邈

人稱“藥王”。

著有《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藥格》等多種醫學典籍。

李時珍

《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李時珍精讀四書五經,對醫藥研究和自然科學有極大興趣。

在《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中,李時珍以簡潔明瞭的詩句,概括地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對病情診察提供醫學論據。

結束語

古代醫學史發展已經很多年,許多醫學大家更是為醫學進步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不論是誰,只要他曾真心為民謀利,我想後世人都會將他銘記於心。


purelove


神農氏:最老的了,為《神農百草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華佗(?-208) :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於外科尢為擅長,施針用藥,簡單有效.曾以“麻沸散”為“腸胃積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術.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紀時,古人對於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的運用已相當成熟.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張仲景 :漢末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學醫於同郡張伯祖 .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經鑽研《內經》、《難經》及《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王叔和 :魏晉間醫學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醫令.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 輯前代診脈文獻,結合自己的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書.

皇甫謐(215--282): 魏晉間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肅平涼西郊)人.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著成《甲乙經》.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其書列述各類病症,為研究古代醫學的重要資料.

孫思邈(581--682): 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曾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王冰:唐代醫學家.自號啟玄子.平素鑽 研醫學,曾郃時十二年,註釋九卷本《黃帝內經素問》.所著又有《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等,一說為後人

王惟一: 北宋醫學家.天聖四年(1026)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總結古人針灸醫療實踐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鑄成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對東亞地區針灸醫學有重要影響.

唐慎微: 北宋醫藥學家.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曾著《補註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並搜輯經史諸子文獻內所載方藥.重視民間醫藥經驗,曾赴各地採訪單方、草藥,編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藥物學成就.

許叔微: 南宋醫學家.字知可,紹興二年(1132年)進 士,所著《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等,對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有所發揮.另著有《普濟本事方》,記錄醫案及經驗諸方.

王好古: 元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曾學醫於張潔 古、李東垣,並任趙州醫學教授.所著有《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等,對脾胃學說多所闡發.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醫學,所著《格致餘論》,認為多種疾病的病機,均由“陽有餘、陰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張“滋陰降火”.對於當時《和劑局方》中用藥偏於溫燥現象,著《局方發揮》加以批評.另著《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醫學家.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家世業醫, 曾任太醫院院使.其醫論重視脾腎,治法善用補益.自著及註釋醫書十六種,多附治驗病例.人彙集其著作為《薛氏醫案》七十八卷,其《口齒類要》等,為現存較早的口腔、喉科專著.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 春)人.家世業醫,注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曾長期上山採藥,並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民、藥農、鈴醫請教,參考歷代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餘種,對各種藥物親自鑑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中藥名、品種、產地等錯誤,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多種藥物,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其書收錄諸家《本草》所載藥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古代人民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著又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

張景嶽(1562--1639):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 興)人.曾學醫於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註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景嶽全書》、《質疑錄》等,於醫學理論頗多闡發.

張石頑(1617--1701?): 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長洲( 今江蘇吳縣)人.所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醫學家.字生白,號一瓢,江蘇蘇州人.少習文史, 兼擅詩畫,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曾選輯《內經》原文,按陰陽、藏象、論治、疾病等分為十四類,約取諸家註釋,並加入個人體會,編為《醫經原旨》.又著《溼熱篇》,為論溼熱病之專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醫學家.字勳臣,河北玉田人.以為“業醫診病, 當先明臟腑”.為明解剖,曾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非難,親至墳冢間觀察小兒殘屍,並至刑場檢視屍體臟器結構.所著《醫林改錯》,糾正古代醫書記載臟器結構及功能之錯誤(也有誤改之處).其醫論和診治重視氣血、擅長活血化瘀。


蜀劍


扁鵲: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扁鵲"是他的稱號,也被稱為“脈學之宗”。

華佗:

張仲景:醫聖

皇甫謐

葉桂、

孫思邈:藥王

薛生白

宋慈:法醫學之父

李時珍

葛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