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圖文供稿自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莆棲吳宅 攝影:王寧

莆棲吳宅


設計單位: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建成時間:2018 年

項目地點:福建省莆田市棲梧村


吳宅是吳氏兄弟倆為他們和父母建造的一棟家宅。他們的需求很簡單,想要一個滿足日常起居生活的現代住家。

場地的四周多半是滿足當地居民喜好、外洋內中的別墅式高樓。如何在這樣的場地文脈中植入一座現代宅院?這讓我們聯想到現代主義早期白色方盒子時期所應對的建築場景。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棲梧村現代風貌的全新開始 攝影:王寧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傳統場地文脈中的紅瓦屋頂和空中庭院 攝影:王寧


現代住宅對於棲梧村來說是一個全新風貌的開始,這也便成為了我們對建築形象的初期設想。作為對項目現代性的思考,所有的體量控制,窗洞口都遵循著現代建築的形式功能原則,作為鄉村背景下的理性表達。


而莆仙地方特色的捲曲屋頂則被抽象轉化成現代幾何的高處輪廓線。功能理性的空間映射與鄉村懷舊的歷史回聲在這裡形塑成這棟向古而生的現代主義白盒子。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莆田棲梧村小高樓間的現代白盒子 攝影:王寧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從街巷望向莆棲吳宅 攝影:王寧


聚族而居是莆仙地區一貫的傳統。明代鄭嶽《莆陽文獻·鄭紀傳》雲:“鄭氏家族,同門聚食,種樹治生,冠婚喪祭,悉從文公家禮。”


曾經,莆仙地區的大家族都住在一座大厝裡,守望相助。後來,年輕人大都外出經商,只有逢年過節才在家鄉重聚。條件允許的都在老家蓋起了大房子。吳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因此有了對家族住宅的需求。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泉州傳統大厝 圖片來源:顧煌傑《閩南沿海地區傳統民居平面格局研究》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重新組合摺疊成的現代樓厝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莆仙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中獨具特色的一支,傳統大厝中的各個重要空間構成元素依然與當地百姓的日常居家息息相關,對應的功能也還都存在。只是曾經的厝在水平方向上佔地不斷縮減,反而在垂直方向上持續生長成樓厝。


往日的平面佈局形式以一種適配當代城鎮環境的新模式被重新組合摺疊,裝進了現代建築的方盒子裡。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從街巷望向莆棲吳宅 攝影:王寧


福建人把蓋房子叫做“起厝”,“厝”就是方言中“房子”的意思。“起厝”的首要任務就是明確房子的大小和格局。


開始著手設計吳宅的時候,當地已經明確限高,最多隻能做到四層。又由於房子建好之後主要是由生活在村裡的父母和哥哥日常使用,設計遵循一直以來莆仙傳統民居中明確中軸對稱、主次分明的平面設置,同時加入對兩家人生活相對獨立的考慮:三開間的基本平面形式,明間部分為公共區域會客或豎向交通,兄弟倆分別擁有左右兩側的多層起居套間。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一層平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人好客,在滿足生活隱私空間的同時,也對會客功能提出了要求。傳統大厝中一進門的“前埕”空間無隔斷,直到“下落”再到“後落”才漸漸通過水平面的深度從開放到私密。


而在該項目多層壓縮的樓厝中,空間的隱秘感則是由垂直距地升起的高程實現。越到高處,便越覺得這處空間更與自身貼合,也更親密、自由。所以,吳宅的一層以會客為主,二、三層則是臥室、書房等生活起居空間。頂層則到達空間序列的高潮。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豁然開朗的屋頂傳統庭院 攝影:王寧


置身豁然開朗的屋頂庭院,就如把傳統厝內的庭院搬至空中。整個屋頂層分為合院形式的內向水院以及全開放的室外景觀兩部分。內向水院四周環繞佈置茶室等會客空間,四水歸堂的傳統屋簷曲線匯於中庭水景。親近的客人可以隨主人一齊登高,在屋頂院落的室外擺椅上喝茶煮酒、閒聊笑談。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與四通八達的街巷空間對話 攝影:王寧


其實,鱗次櫛比的樓宇承載著的是大半輩子親密無間的鄰里親情。不同於都市習慣,在村落的街巷間,熟人網絡更加緊密。


宅子主立面上凹進凸出的入口、陽臺和屋頂院落,在垂直剖面上呈現出鋸齒狀與街道空間咬合。更拉近了厝內主人與外面街上熟人鄰居的距離,甚至可以想象趴在欄杆上和路過門口的朋友拉拉家常的和諧生活畫面。厝內外的邊界感由此變得模糊。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立面上凹進凸出的入口、陽臺和屋頂院落與街道空間咬合,拉近了與熟人鄰居的距離 攝影:王寧


在材質方面,除了立面用塗料刷成白色回應現代性以外,吳宅內承擔有功能性的建築構件均採用當地傳統建材,與左鄰右舍協調統一、並無二致。


由於當地天氣多雨溼潤,底部牆體需要抵禦雨水侵蝕,多以石材為主。吳宅正門一側的一層立面便是用淡色石材,與立面的白色基調相契。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在地特質的現代組合 攝影:王寧


紅磚是福建民居的一大特色。紅磚傳統民居與閩南方言的覆蓋範圍大致相同。行人與吳宅的近距離接觸便是透過一道部分鏤空的紅磚外牆,在街巷尺度保持對傳統的回應;建築體量中凹進去的斷層側面亦採用紅磚進行強調。


通過以紅磚為標尺的空間厚度,強化了體量的虛實對比,也暗示了其傳統的本質。屋頂院落中紅磚搭起的照壁在白牆背景和綠植前景中相映成趣。建築的外輪廓更是以紅磚疊砌為其勾了一層粗邊。


莆仙地區在瓦片的使用上亦延續閩南地區的紅瓦。屋頂院落便於雨水排放的坡屋面便是採用紅瓦完成,在鳥瞰視角中與周圍樓厝點點相映。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紅瓦屋頂的傳統屋面曲線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莆棲吳宅的最終落成讓我們看到了傳統在地建築形制、材料在鄉村建設中被引導使用的樂觀環境。有越來越多能夠接受設計審美的業主、包容的鄰居、當地有經驗的施工師傅,都願意與建築師一起進行新的嘗試,將傳統與時代的互文關係認真地逐步實現。吳宅是一個佐證,也提醒了我們作為建築師的責任。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二層平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三層平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四層平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屋頂平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正立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福建這個地方未來將成建築師作品聚集地?大有潛力!

側立面圖 © 灰空間建築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