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為什麼沒當皇帝?他的結局如何?

吾史無終


自從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之後,殺了很多劉姓諸候王,劉姓宗親是敢怒不敢言。作為漢室宗族的劉縯也是憤憤不平,心裡一直想著光復漢朝。他不喜歡經營家產,反而賣田賣宅,用來救濟貧苦百姓和結交天下英雄豪傑。

天時

王莽執行暴政,頒佈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法令使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於是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起義反抗。劉縯率領親族子弟率先在舂陵起兵反莽。並迅速取得了戰果,先是打敗新莽將領梁丘賜,然後讓同族人劉嘉去說服了新市、平林兵,與他們的首領王鳳、陳牧一起西擊長聚。同時得到了下江兵王常的響應。軍隊發展到十萬人。在劉縯的率領下,攻克了宛城。王莽大怒,懸賞十萬兩黃金抓拿劉縯。

為他人做嫁衣

劉玄也是劉姓宗親,起義時本來只是平林兵中的一個將軍,稱更始將軍。功勞遠不如劉縯。但這時漢兵已發展到十餘萬人,又割據了城池。於是各地路起義將領們議論,軍隊雖多,卻沒有共同的領袖。於是打算擁立一位漢朝的劉姓皇族為皇帝。舂陵軍與下江兵王常等,都主張立劉縯,綠林軍的將領王鳳、陳牧樂於放縱,害怕劉縯的威武嚴明,將來有禍患,想到劉玄性格懦弱,便搶先共同定下策略擁立劉玄為帝,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召來劉縯告知決議。

劉縯本想以王莽未破,而且擔心赤眉軍也立了天子為藉口,建議只稱王暫緩稱帝。但綠林軍的將領不同意。當時起義起內部主要由劉縯的舂陵軍和王鳳、陳牧為首的綠林軍組成。而綠林軍佔大多數。迫於無奈也為了必勉起義軍內部失和,答應了立劉玄為皇帝。

如果失去皇位是無奈,那劉縯之死就是鋒忙太露

更始政權建立以後,劉縯率軍不斷攻城奪寨,而劉秀則在昆陽大戰中大破莽軍。兄弟二人的威信越來越高。更始帝害怕劉縯兄弟造反,便想除掉劉縯。

導火索

劉縯的部將劉稷,勇冠三軍,聽說劉玄即位的消息,大怒說:“當初起兵圖謀大事的,是劉縯兄弟。而今更始是幹什麼的呢!”劉玄任命劉稷當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拜受這一任命。劉玄於是與將領們部署數千軍隊,先逮捕劉稷,準備誅殺。劉縯堅持反對。劉玄就將劉稷和劉縯同時逮捕並殺了。

此時的劉縯身為劉玄的屬下,不能管好自己的手下,並一味偏袒。小不忍,則亂大這是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現。

劉秀作為兄弟曾經一再提醒劉縯,提防劉玄,可劉縯不能為自己作出好的安排。謀略不足。小不這如果換了劉邦,早跑了。


普通男人學習


劉秀的哥哥劉縯其實是有機會當皇帝的,後來之所以沒有當皇帝,與劉秀有很大的關係,他最後的結局也跟劉秀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兄弟二人都參加了綠林軍起義,而且先後都成了起義軍的重要首領,但兩人的結局卻是天差地別。


劉縯劉秀起義的背景

西漢末年,昏君迭出,外戚王氏與傅氏輪番執政。

  • 外戚王莽專權

公元前1年,26歲的漢哀帝劉欣病死,且沒有留下子嗣,傅氏外戚失去依仗,太皇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的當天就駕臨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重新執掌劉氏江山。

作為王氏外戚重要成員的王莽,再次被推選為大司馬,並擁立9歲的漢平帝繼位,由王莽代理政務。

新的皇帝繼位,必然會有新的外戚產生,身為外戚的王莽深知這一點,為了防止漢平帝的外戚衛氏獲得權柄,瓜分自己手中的權力,王莽把漢平帝的母親衛氏一族封到中山國,並不許他們回到京城。

王莽的兒子王宇害怕漢平帝將來會怨恨王家,畢竟有霍光的前車之鑑在。於是王宇試圖勸說父親改變主意,但毫無效果,他又試圖以別的方式逼迫父親把權力交還給衛氏,但被王莽發現了,最終怒不可遏的王莽把自己的親兒子王宇抓進大牢毒死,並乘機誣陷衛氏外戚一族和自己的那些政敵,共誅殺了數百人,震驚朝野。

但是王莽又很注重維護自己的個人聲譽,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為了消除負面影響,王莽命人極力宣傳自己“大義滅親”的舉動,寫成文章分發到全國各地,要求官吏百姓背誦。

  • 王莽篡權建新代漢

到了公元9年的時候,王莽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個外戚和權臣了,他利用漢武帝以來盛傳的災異與禪讓說,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令孺子嬰禪位於自己,建立新朝。

王莽時年54歲,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當然,更多的人稱之為篡奪皇位。

  •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稱帝之後試圖改制但以失敗告終,天災頻發再加上人禍,導致土地荒蕪,物價暴漲,百姓流離失所,終於在全國掀起了反抗王莽的農名起義浪潮,其中勢力最為浩大的被稱為綠林軍和赤眉軍。

劉秀兄弟本身都是皇室之後,但因為漢武帝推恩令,如今已經成了一介平民,不過是頗有家財的平民,而且有皇室後裔的虛名。劉縯為人豪爽仗義,平素就喜歡結交豪俠,麾下聚攏了不少人,在南陽郡非常有名。

綠林起義之初,劉縯就率領自己的那幫夥計加入了起義軍,並很快成為綠林軍中威望很高的一個首領。

劉縯讓位更始帝

綠林軍發展壯大的速度非常之快,沒多久就達到了十幾萬人的規模,起義軍首領們商議,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和號召百姓,應該推舉一位劉氏宗室作為皇帝,與王莽政權對抗。

當時義軍中的劉氏宗室主要有兩支,劉縯和劉玄。

大多數義軍首領推選劉玄為皇帝,只有少數與劉縯關係非常親近的義軍首領支持劉縯做皇帝,最終少數服從多數,劉玄被確定為起義軍的皇帝,史稱更始帝。

劉縯當然知道他們選劉玄的原因,劉玄自己在義軍中毫無根基,非常合適做一個傀儡,而劉縯則是實力派,不僅手下精兵強將多,而且在義軍中威望非常高,要讓他當了皇帝,那其他義軍首領就真的成了他的臣子了。

雖然內心不忿,但為了大局著想,劉縯還是強忍著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最後作為交換,更始帝封劉縯為大司徒,封漢信侯,職位非常的高,但實際統領的還是隻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有人問,這時候劉秀在幹嘛呢?他為什麼不支持自己的親哥哥?

當時的劉秀還只是個小弟,他直接掌握的義軍實力非常弱小,更不用說個人聲望了,提起劉秀,大多人還是會以大司徒劉縯的弟弟來稱呼他。

昆陽之戰劉秀大顯神威

更始元年五月,劉秀手下的9000人馬被迫從陽關撤回到昆陽,而他們要面對的卻是王莽新朝的幾十萬大軍,劉秀軍的將領們紛紛面露怯色,建議分散逃跑,但被劉秀勸阻。他自己趁夜帶著13名騎兵出城求援,竟然奇蹟般地從附近州縣帶來馬步軍1.7萬人。

第二天趁著王莽軍久攻疲憊的時候,從隱蔽處殺出,猶如神兵天降,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來回衝殺許久擊潰當面之敵後,劉秀又率軍攻打王莽軍的主營。

這時候突然天生異象,毫無徵兆地降下飛沙走石大雨瓢潑,河水暴漲,王莽軍死傷無數。

王莽的幾十萬大軍主力就這樣被看似弱小的劉秀擊敗並消滅,短時間內新朝再也無力組織起同等規模的平叛部隊。

劉秀也因此戰大顯神威,一時之間名氣暴漲,在起義軍中威望陡然攀升。

劉縯被猜忌慘遭殺害

劉秀大破新軍,本來應當是起義軍或者新生的更始政權的大喜事,可是更始帝和那些義軍主要首領們卻暗生憂慮。

他們在擔心什麼呢?

劉縯早就在綠林軍中威望爆表,又官居大司徒,如今劉秀宛如戰神再世,立下不世之功,肯定又要重賞,高官侯爵免不了,如此一來這劉縯劉秀兄弟豈不是在義軍內部橫著走?誰還能制衡他們兄弟?

於是他們便暗搓搓地殺害了劉縯。

因為在他們看來,劉縯的威脅比劉秀要大得多,而且劉縯身為大司徒長期居住在都城,離他們近對他們又沒有防備之心,很好下手。而劉秀在軍中的根基尚淺,失去了劉縯的支持,翻不了大浪。

劉秀的反應

劉秀在昆陽之戰後又乘勝追擊,馬不停蹄地攻城略地,他是在戰場上得知自己的兄長劉縯被害的。

劉秀的部下以為他會憤怒到失去理智,甚至起兵為兄報仇,但劉秀卻表現得十分平靜,不但沒有怒色,還丟下戰事馬上回到洛陽去向更始帝請罪。

態度十分誠懇,不但不表昆陽之戰的大功,還自請處罰,這倒是讓更始帝他們一群人不好意思再對他下手了,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看劉秀表現的這麼好,更始帝還封他為武信侯。

但是,劉秀果真是這麼無情無義,為了權勢甘願忍氣吞聲的人嗎?

顯然不是,從洛陽再次回到軍中之後,劉秀加緊了培植自己心腹的動作,並隔絕更始政權對麾下的影響,直到幾年後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直至最後稱帝消滅更始政權。


歷史痴


劉縯是劉秀的革命領航人,舂陵起義的領導者。本來綠林四部推舉皇帝的時候,劉縯應該是第一人選,但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不喜歡苛嚴的劉縯,揹著他推選出了劉玄做皇帝,並逼劉縯承認。劉玄當了皇帝后,對曾經的競爭者劉縯非常忌憚,找藉口殺害了他。

不過,這只是史書上的描述,我們仔細梳理相關史料,還能給你一個大吃一驚的結論:劉縯落選一點不意外,他被歷史刻意抬高了,他的死自己要負很大責任!

劉縯其人及綠林推選皇帝始末

王莽地皇三年,劉縯組織策劃了由舂陵劉氏、新野鄧氏、陰氏和宛城李氏,四大家族共同參與的舂陵起義。

舂陵軍成立後,聯合平林、新市二部,一路北上,相繼攻克多個縣城,兵鋒直指南陽郡首府宛城。不料卻在宛城郊外的小長安,被打了個伏擊,損失慘重,全軍退回棘陽固守。

面對危機,平林和新市二部準備撤退,回到綠林山繼續當土匪。眼看隊伍就要一鬨而散,劉縯積極奔走,先說服了附近的下江兵,繼而由下江部首領王常、張卬出面,說服王匡、王鳳等人,一起參與了由劉縯領導的藍鄉之戰。

藍鄉之戰,劉縯以出色的軍事才能,一舉消滅了新朝在南陽最精銳的十萬人馬,繳獲大量物資。戰後,聲勢浩大的綠林軍迅速擴張到十幾萬人馬,形成兵圍宛城之勢。

隨著隊伍的擴張,四部分散管理的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形勢,所以各部商議,決定成立政權,推選一位皇帝,公開與新朝分庭抗禮。

本來作為領導四部打贏了關鍵戰役的劉縯,應該是當仁不讓的候選人,他也一直履行著對四部的統帥工作。可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對劉縯苛嚴的管理方式非常不適應。

於是三部揹著劉縯,從平林部推選出劉玄這麼個默默無聞的漢室後裔,然後召來毫不知情的劉縯,逼他承認劉玄。劉縯在威力威脅之下,被迫低頭接受了這個不公平的結果。

史書上描寫的劉縯落選的原因

以上就是史書的記述,後人的分析大多也基於此,促成劉縯落選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 1.劉縯的個性過於強勢,不被綠林三部接受

跟綠林三部追求生存條件的低層次目標不同,劉縯是皇室後裔,士族地主階級出身,他所組織的四大家族都是豪門士族,吃穿不愁,他們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推翻新朝,恢復漢室!

因而劉縯在管理模式上,跟綠林三部截然不同,他的軍隊必須講究嚴格管理。事實上,聯軍之所以能取得藍鄉之戰等一系列的勝利,沒有軍紀做保證是不可想象的。這些勝利也讓劉縯的個人威望推向頂點,劉縯也把自己當做了聯軍當然不讓的領袖。

矛盾就來自於此,其它三部不幹吶,他們本來嘯聚綠林山,打家劫舍,官府來了打不過就跑,打贏了就分財物,逍遙自在,憑什麼讓你做婆婆?

  • 2.劉玄相對於劉縯的三個優勢

為何最後推選出來的皇帝是劉玄?劉玄在很多方面,比劉縯更有優勢。

①首先,劉玄的身份也是漢室後裔,他比劉縯更接近嫡系。

劉玄和劉縯都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人。特地做了張圖,從圖中就可以看出,劉玄與舂陵侯的血緣關係更近,也就是說,按古代法律,劉玄比劉縯更有資格代表西漢皇室!

②其次,劉玄出自平林部,正好可以代表三部的利益。

選擇劉氏為皇帝,對綠林來說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那時候全天下的人都相信,天命“恢復漢室”,別人做皇帝都不合法。巧合的是,劉玄剛好正在平林部擔任安集掾(負責招降納叛的文職人員)。

劉縯當皇帝,最大的獲利群體一定是舂陵部四大家族,而不是綠林三部。劉玄雖然也是舂陵劉氏,但是他畢竟是靠綠林三部起家,所以三部才是他的政治基礎,只有他才能代表三部的利益。

③最後,劉玄懦弱無能,他當皇帝更容易被控制

這一點是綠林三部最看重的。劉縯手上有兵權,四大家族以他為首領,劉玄則不然,他僅是平林部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力也不見有突出的地方,性格懦弱,這種人好控制。缺點在這時候反倒成了優勢,真沒法說!

  • 3.綠林三部採用不正當手段,逼劉縯就範

綠林三部就這樣看中了劉玄,不過,要想順利把劉玄推上去,得看劉縯同意不同意,畢竟他的實力過於強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對付,怎麼辦?

綠林三部採取了陰謀,明的不行來暗的。他們把劉縯誆騙過來,當著他的面推出了劉玄這個方案。

劉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對虎視眈眈的三部,劉縯若不答應,可能立馬人頭落地!被逼無奈之下,劉縯只好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就這樣,劉玄粉墨登場!

被歷史掩蓋的劉縯落選皇位真相

在仔細研讀《後漢書》,並參考《東觀漢記》的記載,細細推敲歷史背景,和相關細節後,恐怕前面的結論站不住腳。先把結論說出來:劉縯落選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 1.劉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綠林的最高領導人

按照《後漢書》的記載,劉縯起事之初,就聯合了新市、平林二部,並且率領他們作戰。可是《東觀漢記》的記載卻是:

“皆合會,共勞饗新市、平林兵王鳳、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隨之,兵合七八千人。”

意思是說,劉縯在犒勞新市和平林二部後,率領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鄧氏、陰氏),追隨了王鳳、王匡等人。一個“隨之”表明,劉縯只是綠林軍的隨員,參與者,而不是領導者。

事實上,綠林軍走出深山時,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萬人,從人數上來說,遠遠超過七八千人的舂陵軍。而且綠林軍已經存在一兩年,經歷多次戰爭,而舂陵軍剛剛組建,未發一槍一彈,請問劉縯憑什麼奪了聯軍的指揮權?

所以,基本歷史事實是,劉縯和他的舂陵軍只是綠林軍的一個分部,實力很小。往大里說,劉縯是聯軍的領導人之一,往小裡說,他只是聯軍的小頭目,無論如何掌握不了聯軍的指揮權!

所以,所謂劉縯領導綠林軍取得一系列戰鬥勝利,不符合歷史事實。在推選皇帝的時候,劉縯只能說是候選人之一,而不是當然不讓的唯一人選!

  • 2.劉玄的地位被刻意貶低,其實他不是個無能之輩

劉玄一直被認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後漢書》還幾次描寫劉玄的緊張與侷促,似乎他就是個沒見過世面的莊稼漢。

這不是史實!劉玄個性很兇悍,一點不亞於劉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參加了平林軍,原因就是他為了替弟弟報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後來靠詐死,騙過官府,在家鄉呆不下去了,才跑出來混江湖。

由此可見,劉玄的真面目絕對是一個敢作敢為,不懼生死,很有頭腦的豪強!另外,《東觀漢記》記載,他在平林軍中不是一個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將軍:

“聖公(劉玄)入平林中,與伯升(劉縯)會,遂共圍宛,聖公號更始將軍。自破甄尋等,眾庶來降十餘萬。”

這就不難理解,劉玄登基後,改年號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來的名號就是“更始將軍”。《東觀漢記》的主筆叫班固,是漢明帝時期的太史,他的立場一定是褒揚劉楊,而不是劉玄。所以,《東觀漢記》不可能給劉玄貼金。

由以上記載可見,劉玄雖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絕不是懦弱無為的傢伙,人家一更始將軍,手下部眾未必比劉縯的舂陵軍少,戰功也未必比劉縯低。因而,劉玄與劉縯的皇位之爭,不能把劉玄當做黑馬,他是有資格與劉縯平等競爭的!

  • 3.推舉皇帝的人選分歧,是個公開的事件,沒有陰謀

依然以《東觀漢記》的記載為線索,這本書裡記載了這麼幾個事實:

①候選人之爭是公開的,說明不存在三部揹著劉縯的說法

因為從一開始,就把皇帝候選人限制在了漢室後裔,而劉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選,所以爭議的人選範圍並不大,集中在了劉縯和劉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劉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劉玄,下江部意見不一致,王常支持劉縯,成丹、張卬更傾向於劉玄。這些記載說明,候選人之爭是公開的,根本不存在三部揹著劉縯搞小動作,三部意見也不統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動作。

②登基儀式已經佈置完畢,會場依然在爭議,不可能存在陰謀

好玩的是,眾人把登基的會場都佈置好了,依然在爭執不停,包括劉縯也在場,不過他一句話也沒說。這個細節表明,爭議不是一天兩天了,整個綠林軍對這件事的關注度都非常高,過程中沒有任何陰謀存在。

③會議的焦點不是誰當皇帝,而是“稱帝”還是“稱王”

會場爭議的內容,讓人更加相信,劉縯早就被淘汰了:

“呂植通禮經,為謁者,將立聖公為天子儀以示諸將。馬武、王匡以為王莽未滅,不如且稱王。張卬拔劍擊地曰:‘稱天公尚可,稱天子何謂不可!’於是諸將軍起,與聖公至於壇所奉通天冠進聖公。”

這段話描述的內容,分明是說大家的分歧,根本不是劉縯和劉玄的候選人之爭,而是“稱帝”和“稱王”的分歧。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候選人早就訂好了,劉縯已經被淘汰出局,沒有任何爭議了!

綜上所述,所謂的陰謀說根本站不住腳,劉縯就是因為實力不夠,沒有話語權,誰做皇帝就是綠林三部的內部協商會,劉縯只能看別人臉色,不存在被劉玄竊取革命成果的說法!

劉縯之死,個人和歷史的雙重悲哀

劉玄登基後,也沒虧待劉縯,任命他為大司徒(丞相),畢竟是本家兄弟嘛,而且能力確實夠強。可是不久,發生了劉縯的部眾劉稷,公然對抗劉玄,不接受劉玄的任命。

因為這件事,劉玄將劉稷逮捕,準備處死。劉縯得到消息,急匆匆趕來,與劉玄發生了激烈衝突。劉玄正愁沒機會下手,順手將劉縯與劉稷一同處死了!

  • 1.劉玄一直對劉縯心懷忌憚

這就是劉縯之死的第一個原因,以劉玄為首,一批人對劉縯存在忌憚心理。皇權之爭的殘酷就在這裡,劉玄登基並非二人之爭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劉縯的團隊實力不夠,落選了皇位,但是劉縯的個人能力放在那裡,早晚對劉玄形成威脅。

因而,在李軼、朱鮪等新貴的攛掇下,劉玄幾次相對劉縯下手。劉稷事件,這好給了劉玄藉口。

  • 2.劉縯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劉縯自己對個人命運要承擔主要責任,作為皇位落選人,事實已成,就應該低調做人。可是,劉縯對劉玄非常不服氣,也沒拿劉玄當皇帝,不斷刺激劉玄脆弱的神經。

以劉稷事件為例,本來劉稷的行為被處死不為過,劉縯不應該出面干涉,即便干涉,也應該以臣子的態度,去求的寬恕才對。而劉縯竟然把自己放在與劉玄對等的位置,跟劉玄大吵大鬧,即便沒有劉玄的忌憚,就這件事,殺了劉縯有什麼稀奇的?

由此可見,劉縯的心胸太狹窄,又沒有韜光養晦的城府,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 3.劉縯之死背後的歷史因素

除了劉玄和劉縯的個人因素外,劉縯的悲劇其實也是一個歷史大背景下的必然。

前面講過,劉縯是豪門士族集團的典型代表人物,綠林三部是農民階級,這兩個階級是無法兼容的兩大政治力量。所以,從他們組成聯軍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了他們必然走向生死決裂!

劉玄的更始政權為何不到三年就敗亡了?原因就是劉玄的政權裡,農民階級與士族的矛盾從來沒有間斷過,劉玄從來沒有獲得代表未來的士族集團的支持!劉玄的失敗,恰恰是劉秀的成功,劉秀就是靠豪門士族集團的支持,採取的天下的。

所以,這個歷史大背景決定了,劉縯與劉玄的廝殺不可避免,政治立場決定的,除非他早早脫離更始政權!


尋根拜祖


劉縯因屢立戰功,威名日盛,遭到綠林軍將領和更始帝劉玄猜忌。公元23年,被更始帝劉玄聯合李軼和朱鮪設計殺害了。

劉縯生於西漢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是劉秀的同母長兄。劉縯與劉秀雖為同胞兄弟,但性格迥異。他鋒芒外露,史書上記載“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 平日即以漢高祖自許,而將穩健的弟弟劉秀比作劉邦次兄劉仲。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當其賓客為“小盜”,這“小盜”就是從事打家劫舍的活動。劉縯好俠養士,他的賓客中自然也有“小盜”之人。

劉秀為擺脫干係,避地新野時,劉縯就開始了起事的謀劃。他秘密召集諸豪傑計議說:“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於是分遣賓客,四處聯絡。正在此時,劉秀與李通等拉上關係,準備在宛城起事。正值劉縯籌劃舉事,兄弟二人不謀而合。於是決定劉縯在舂陵,劉秀與李通等在宛城,鄧晨在新野,同時舉義。地皇三年(22年),他於十月合子弟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舉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稱柱天都部,即自喻為擎天之柱。

劉縯與劉秀在南陽起事以後,面臨的軍事形勢十分嚴峻。因為,此時雖然綠林軍民發展壯大,新市兵、平林兵兩支人馬已發展到南陽。但是,南陽郡的大部分還掌握在新朝官軍手中,新市、平林的勢力只在南陽的南部邊緣活動,劉縯明白,行動稍有不慎,就有被消滅的危險。僅靠自己這支隊伍單槍匹馬地發展,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投到綠林軍中去,走共同發展的道路,才有自己這支隊伍的前途。他於是派遣隨同自己起事的族兄劉嘉前往新市、平林軍中聯絡。劉嘉父早歿,劉縯父視他如已出,資助他與劉縯一起到長安求學,所以他與劉縯一家有著特殊感情。劉嘉到新市、平林軍中,與其領袖王鳳、陳牧等聯繫,表示了聯合對敵的願望。新市、平林正急於向北發展,以便在南陽打開新的局面,對在南陽地區頗有影響的劉氏宗族的合作自然竭誠歡迎。雙方合軍一處,開始了共同對王莽官軍的作戰行動。他們聯軍進擊長聚,與官軍作戰。義軍併力西進,攻克唐子鄉(今湖北棗陽市),殺死湖陽(今河南唐河南)都尉。接著全軍奮力、北進,攻克棘陽(今河南南陽市)。

新莽南陽的最高軍政長官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樑丘賜見義軍威脅自己的老巢,率軍全力迎戰,雙方激戰於小長安(今河南鄧縣境)。這一天,大霧瀰漫,官軍憑藉有利的地形和對環境熟悉的有利條件,猛力反擊,使起義軍遭受重大失敗。劉氏數十個同宗兄弟都死於這場劇烈的混戰中。起義軍調整部署,退守棘陽。甄阜、梁丘賜獲此大勝,決心乘勝追擊,全殲義軍。他們率10萬精兵南渡黃淳水,前鋒達沘水,在兩河之間安營紮寨,同時拆掉架在黃淳水上的橋樑,示無還心,擺出要同義軍決一死戰的架勢。新市、平林兩軍新敗之後,已經對官軍產生了很重的畏懼情緒。今見官軍窮追不捨,且其軍力、裝備又遠勝義軍,因而對能否戰勝敵人信心不足,打算脫離接觸,迅速南逃。劉縯與劉秀計議,如果此二支友軍撤走,單憑他們統帥的部隊,實在難以戰勝敵人。 必須設法穩住二支友軍,同心協力,共同對敵,才是萬全之策。恰在此時,王常、成丹、張昂所統帥的一支5000人的下江兵北抵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劉縯決心說服這支部隊參加戰鬥,這可增強對官軍戰鬥的力量,又能穩住處於動搖中的其他二支義軍。劉縯兄弟二人與李通一起前往下江兵駐地,劉縯說:“願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成丹、張昂共推王常。劉縯對王常”說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劉縯曰:“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王常被說的口服心服,五體投地,表示決心追隨劉氏兄弟共創大業。

然而,當王常將與合作的意向告訴成丹、張卬二人時,他們極力反對,主張不應該受制於劉氏兄弟。此時王常已傾心歸漢,乃勸導下江諸將:“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者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併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佑吾屬也。”一席話說服了下江兵諸將,他們的態度又影響了新市與平林兩支隊伍。三支義軍決心與劉氏兄弟統帥的南陽義軍團結戰鬥,共同反擊。劉縯、劉秀對此十分高興,他們同綠林軍領袖們“大饗軍士,設盟約。”休息三天,同時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劉縯將全軍分為六部,藉助黑夜的掩護,分進合擊,一舉奪取官軍的後勤基地,“盡獲其輜重”。第二天早晨,劉縯兄弟率兵自西南方向攻擊甄阜軍,下江兵自東南方向攻擊梁丘賜軍,雙方拼死搏鬥,激戰早飯時,梁丘賜陣腳先亂,士卒潰逃。甄阜軍見狀,頓時也失去抵抗的勇氣,紛紛逃竄,義軍緊追不捨,逃散的官軍被逼至黃淳水邊,欲渡無橋,欲戰無力,被殺或溺水死亡者近兩萬餘人,甄阜、梁丘賜也被殺死。這一戰是劉氏兄弟與綠林軍聯合作戰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不僅消滅了王莽在南陽的精銳之師,而且奪得了大批軍器糧秣,更令綠林軍上下認識了劉縯兄弟的卓越的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

綠林軍乘戰勝之威,揮師北進,兵鋒直指宛城。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嚴尤和陳茂所指揮的官軍。嚴尤是王莽集團中頗具才幹的將領,到荊州後,招兵買馬,以原地方軍為基幹,很快組織起一支較有戰鬥力的部隊,在同綠林軍的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綠林軍在取得對甄阜、梁丘賜軍的勝利後,嚴尤、陳茂率兵趕來,準備在宛城附近與之進行大決戰。劉縯毫不畏懼,決心全力迎敵。他“陳兵誓眾,焚積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以必死的決心,必勝的勇氣,伴著隆隆的戰鼓,督率全軍衝鋒。在淯陽(今河南南陽南)城下,與官軍展開激戰。起義軍以一當十愈戰愈勇,斬首3000具。義軍乘勝追擊,將宛城團團包圍。劉縯經此戰,自稱柱天大將軍,從此威名遠揚。王莽知道劉縯的名字與事蹟後,公開懸賞:凡殺死劉縯者,獎勵食邑5萬戶,黃金10萬斤,並賜上公的官位。同時還下令長安的官署及天下鄉亭的門側堂上,一律畫上劉縯的圖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發洩他的仇恨。後來,王莽還命人隨便抓個百姓,就說是劉縯,遊街示眾後殺掉。說明劉縯已是一個讓他寢食不安的人物了。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綠林軍在連續取得對官軍的勝利後,隊伍發展到了10多萬人。起義軍領袖們多數認為,為了便於對整個義軍的統一領導,增強對廣大百姓的號召力,在更大規模上推進對王莽政權的鬥爭,應該擁立一位劉氏宗室為皇帝。[8] 當時,起義軍中的漢宗室基本上都是舂陵侯的後代,其中以劉縯與劉玄為代表。起義軍將領們在立兩者中何人為皇帝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南陽豪傑與王常等希望擁立劉縯,因為在幾次對官軍的戰鬥中劉縯已經展示了超人的謀略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但綠林軍的其他將領則屬意於劉玄。他們對劉縯的威名有點害怕,擔心一旦被立為皇帝就不易左右,而劉玄性格怯弱,立他為皇帝較易控制。王匡、王鳳、張卬等人計議已定,然後將劉縯從前線召回,要他在劉玄為帝的問題上表態。劉縯明白這些人壓他同意既定方案,實際上要他放棄自己做皇帝的意圖。他雖心有不甘,但又不便明確表示反對,於是提出暫緩確立皇帝人選的建議。劉縯此一番暫緩立帝的背後儘管不乏私心,但並非沒有道理,反以得到不少將領附和。張卬看到他們議決的事有可能破產,十分惱怒,拔劍擊地,聲色俱厲地說:“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眾人看一如此情形,也不敢提出異議了,立劉玄為帝之事就這樣定了。

地皇四年(23年)二月一日,劉玄在淯水之畔稱帝,改元更始,是為更始帝。 劉縯升為大司徒,封漢信侯。

劉玄登基儀式舉行完畢,劉縯就在南陽豪傑的一片不服聲中率部奔赴前線。這時平林一部在圍攻新野,遲遲不能攻克。守城的新野宰潘臨站在城頭高呼:“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 不久劉縯率軍趕到城下,潘臨遂心悅誠服的開城投降了。六月,劉玄遷都宛城,該城成為更始漢政權的臨時都城。同月,劉秀在昆陽城下大破王莽精兵40餘萬,是為昆陽之戰。劉氏兄弟無論在起義軍中還是在敵人那裡,都贏得了超出其他任何人的威名。

隨著劉縯威名遠揚,劉玄一夥覺得劉縯對自己的威脅越來越大了,不除掉他實在是難以安枕。劉玄一夥決定,借大會諸將之機,以劉玄舉玉佩為號,使武士乘劉縯不備,一舉將其擊殺。昆陽之戰結束不久,劉玄下詔命諸將會宛城。劉秀警惕性較高,認為其中可能有對他們兄弟不利的陰謀,勸兄長戒備。劉縯認為大會諸將是例行公事,一笑置之。這一天,劉玄故意對劉縯表示親近,取來劉縯的寶劍審視、玩賞。繡衣御史申屠建立即獻上玉佩。按原定的計劃,只要劉玄舉玉佩為號,武士會衝出來斬殺劉縯。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劉玄沒有舉起,擊殺劉縯的陰謀也就沒有在這次大會上實現。會上劉縯的舅父樊宏看出殺機,為他捏了一把汗。會後對他說:“昔鴻門之會,范增舉以示項羽。今建此意,得無不善乎?”劉縯一笑不置可否。此時李通的從弟曾與劉秀一同起兵的李軼,已暗中倒向劉玄,並與劉玄的心腹朱鮪特別要好,經常混在一起。劉秀對他的行動十分懷疑,多次告誡兄長,勸他不要相信此人。劉縯鑑於都是同起事的好友,與李軼也有共同戰鬥的經歷,仍然對李軼深信不疑,沒有聽從劉秀的勸告。

不久劉縯所部的將領,同宗的劉稷,一個“數陷陳潰圍,勇冠三軍”的戰將,在劉玄被立為皇帝時,他正在前線指揮作戰。得到這一消息後憤怒異常,直言不諱地說:“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劉稷的表現傳到劉玄那裡,他們當然不能容忍。為了要檢驗劉稷的態度,劉玄先是任命他為抗威將軍,劉稷果然拒絕接受。接著劉玄就以抗命為由,率諸將和數千士卒來到他的駐地,將劉稷收系,下令斬首。劉縯看到愛將要遭此毒手,上前據理力爭。李軼和朱鮪建議劉玄,乘此時機,逮捕劉縯,一併誅殺。 地皇四年(23年),劉縯與劉稷同日遇害。

東漢建立後,劉秀於建武十五年(39年)追諡劉縯為齊武公。


唐明國亮


漢光武帝劉秀有三兄弟,老大劉縯,老二劉仲,老三他,劉縯從小就崇拜英雄,特別是他們家老祖宗劉邦,他立志要做劉邦一樣偉大的英雄。王莽篡漢以後,劉縯帶著劉氏子弟一起反新,即所謂的劉秀兄弟南陽起兵,他們這支武裝也叫舂陵兵。

在劉縯還沒起兵前,在宛城就流傳著“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言。李氏世代為大商人,還有不少族人當官,所以在宛城這裡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家族。李軼和李通是堂兄弟,他們兩個都知道前面的讖言,李軼覺得劉氏宗族中以劉縯兄弟能幹,仁厚,能成大事,他把想法告訴堂哥李通,兩人不謀而合。李通兄弟於是找到劉秀李通附劉縯起兵以後,王莽十分生氣,不但把李通在長安的家人全部殺死,還把宛城李氏一族64人全部斬殺。李通、李軼為了跟隨劉縯可謂損失慘重,但他們兩個對於劉縯相當的忠心,特別是李通。基於這幾層關係,李通、李軼都是劉縯的心腹。

劉玄為眾義軍將領立為帝(更始帝)以後,因為綠林那邊人多勢眾,封侯拜相的將領很多,反觀舂陵軍這邊,則就顯示勢單力薄很多。李軼見此,心裡就有點想法了,他常常藉機會跟綠林將領一起喝酒,交流感情,特別是朱鮪,兩人經常一起稱兄道弟。

劉秀注意劉軼很久,他覺得此人不可信,幾次提醒兄長小心,說劉軼跟劉通不一樣,劉通是君子,對你也忠心耿耿,劉軼是小人,常因事諂媚更始的寵臣朱鮪等人,將來他只怕也會因為利益而背叛你。劉縯天性豪氣,李家幾十口人又是因為李軼兄弟跟隨自己而死,他心有愧意,對劉秀講的話不以為意,繼續把李軼當成鐵桿。

定立盟約,約好在立秋日一起起事。劉縯破宛城,劉秀昆陽大捷,此時的劉縯已是大司徒,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劉氏兄弟有點功高蓋主的味道,這引起了綠林眾將領的不滿。綠林將領紛紛向劉玄進言,有說劉縯心懷不滿,暗結死黨的,有說劉縯圖謀不軌,想做皇帝的,各種謠言滿天飛,反正不用負責任。

劉玄本來是沒資格當皇帝的,因為在劉氏宗族中他沒啥威望,他本人也沒本事,他稱帝完全是因為綠林將領擔心劉氏兄弟做大,再加上劉玄本人性格也懦弱,容易控制,所以綠林軍才立他為帝。劉玄對綠林將領的話深信不疑。更始帝和綠林將領商議,決定要殺掉劉縯。

劉縯有一把寶劍,據說削鐵如泥,吹毛斷髮,他們就想到讓更始帝說自己喜歡這寶劍,要劉縯獻上寶劍供他欣賞,等劉縯獻上寶劍時,就誣陷他行刺,趁機殺掉劉縯。第二天上朝,劉縯真的獻上了寶劍,但劉玄卻沒有說他謀反,所以計劃失敗。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王鳳(綠林大將)他們想到了李軼,前面說過李軼是劉縯的親信,也是他在昆陽大捷後要更始帝不封劉秀,再加上此人平時,貪財好利,在綠林和劉氏兄弟之間搖擺不定。只要對李軼誘之以利,李軼肯定會背叛劉縯的,事實也確實如此。

李軼是劉縯心腹,自然知道很多劉氏兄弟的機密,他向王鳳透露了一件事。更始帝曾經封劉縯手下大將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居然不受,說:”我只接受劉縯兄弟的命令。“

劉稷跟劉縯、劉秀、劉玄一樣也是宗室,他很早就跟隨劉稷,劉欽死的時候,他就自願過來幫忙,劉縯少時進京求學,劉稷也跟隨。劉氏兄弟舉兵以後,他更是忠心耿耿,勇冠三軍,後來他知道劉玄稱帝,十分生氣,直接說功勞都是劉氏兄弟的,他劉玄無寸功,憑啥可以上尊號。

王鳳聽到劉稷的事後,馬上加了點料告訴給更始帝,更始帝一聽,十分害怕,他知道劉縯兄弟的本事,擔心他們真的反,所以下定決心殺要劉縯。更始帝借要出兵長安的事要求劉縯調劉稷回來。王鳳他們則在劉稷回來的路上埋伏,把劉稷抓住。

當王鳳把劉稷壓到大殿之上,眾人要劉稷對更始帝下跪時,劉稷不願意,他說:“我上跪天地父母,下跪英雄豪傑,但是不會跪一個小人。”劉玄一聽,十分的生氣,下令拖出去斬了。劉縯一見劉玄要斬劉稷,自然要幫忙。

劉縯趕緊求情,還說以前陛下你弟弟被害,為了報仇,劉稷出了不少力,後來,征戰新朝,劉稷也立過不少功。我們從小是一起找大的,劉稷本性如此您也是知道的,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謀反呢?肯定是有人搬弄是非。

劉縯說得有理有據,在親在理,更玄帝有點動心了。李軼和朱鮪害怕劉玄又變卦,趕緊拉他的衣服,催他作決定,更始帝看了看李軼他們,心裡也害怕,他抬起頭,不情願的說:“斬了,都拉出去都斬了”。

劉玄話音落音,王鳳他們埋伏在兩邊的幾十名刀斧手馬上就把劉縯和劉稷抓住,雖然劉縯拼命掙扎,大喊無罪、冤枉,卻也沒有人肯幫他,因為朝堂之上都是綠林軍的人。一代英豪,一個自命為漢高祖劉邦的將軍,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下,死時才四十歲,可謂英掉逝。東漢建立以後,劉縯被追封為齊王,諡武。

劉縯和劉秀,按劉縯自己的說法他是劉邦,劉秀是劉邦的哥哥劉仲,因為劉秀也跟劉仲一樣喜歡耕作。但如果從整個過程來看,我感覺劉縯更像項羽,而劉秀更像劉邦,劉縯是力有餘而謀稍有缺。




伯言1999


光武帝劉秀的哥哥為什麼沒當皇帝?題主所說的主角,根據史書記載來看應該指的是劉縯。因為劉縯是劉秀的兩個哥哥中最有可能當皇帝,最終卻沒當成的那個人。

下面我就從劉縯的生平經歷方面,來說說他為什麼沒當皇帝,又有什麼樣的結局。

亂世起兵,劉縯接近皇帝之位

王莽篡漢後建立了新朝政權,但是當了皇帝的王莽在執政方面卻朝令夕改,再加上他的一系列不妥的政策,導致西漢末年本就窮困難熬的百姓們更加雪上加霜。

而劉縯雖然號稱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他的家族其實早已沒落不復當年。不過,劉縯卻是一個急公好義,性格剛烈的人。他看著王莽篡奪劉氏江山,又將天下蒼生弄得烏七八糟,就心裡直冒火。

劉縯心裡不爽王莽,便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將劉氏江山給重新奪回來。故而他散盡家財,四處遊歷結交天下英雄豪傑。

公元22年,劉縯看著全國各地盜賊猖獗,百姓更是怨聲載道,他便意識到這是他起兵的好時機。於是他召集了自己結交的綠林好漢一起謀劃,應該為了天下蒼生計,匡扶天下,恢復漢室基業。

計議已定,劉縯便讓弟弟劉秀和李通、李軼在宛城起兵,而劉縯自己則號召舂陵百姓和他一起踏上了推翻王莽的征程。

只是,劉縯和劉秀加起來只有七八千兵力,所以一開始他們的戰事進行的並不順利。尤其是在和王莽手下酎阜、丘賜二人的對戰中,劉縯連戰連敗,不但妹妹劉元和弟弟劉仲戰死,就連士兵也軍心渙散,沒了戰鬥慾望。

而在這時,王常、成丹所帶領的五千下江兵到了宜秋,劉縯便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王常和自己結盟,一同成就霸業。而這,也成為了劉縯起義生涯的轉折點。

有了下江兵做幫手,劉縯便夜襲藍鄉,奪了所有輜重。次日一大早,又和下江兵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酎阜和丘賜。劉縯突然殺來,酎阜等人稍作抵抗便各自潰逃,被劉縯和下江兵斬殺了兩萬餘人。而酎阜、丘賜二人,則也被劉縯追殺致死。

這一戰讓劉縯及其部眾士氣大振,並再接再厲地打敗了嚴尤、陳茂。劉縯的崛起成了王莽的心腹大患,而為了誅殺劉縯,王莽更是開出了天價懸賞——賞黃金十萬斤、食邑五萬戶、位列上公。

如此重賞,足以看出王莽對於劉縯的忌憚程度。然而,王莽對劉縯恨得咬牙切齒,飽受苦難的百姓對劉縯卻是真心追隨。很快,劉縯手下就有了十幾萬兵力。

劉縯威名赫赫又人多勢眾,很多英雄豪傑也都對劉縯心悅誠服。於是,擁立劉縯當皇帝的呼聲便越來越高。只要劉縯點頭,那麼皇帝之位就是劉縯的囊中之物。

人心所向,劉縯卻沒當皇帝的原因

當皇帝,是一件極有誘惑力的事情。劉縯起兵本就是為了推翻王莽新朝,重新建立劉漢政權的,他自然對當皇帝不排斥。只是,劉縯最終沒有選擇當皇帝有些讓人意外,但他卻有著自己的道理。

第一,不想與赤眉軍交惡。

赤眉軍起於莒縣,一路連戰連捷,與劉縯一樣是推翻王莽新朝的強大勢力。劉縯認為,如果自己貿然稱帝,赤眉軍也必然會自己擁立另一個皇帝出來。

這樣的話,一山不容二虎,赤眉軍必定會與劉縯大戰一場,互相爭奪起義軍的正義名頭。而與赤眉軍大戰,不是劉縯的目的,所以為了不過度刺激赤眉軍,劉縯沒有選擇當皇帝。

第二,王莽新朝尚未覆滅。

劉縯不當皇帝主要是擔心和赤眉軍起衝突,而之所以會有如此擔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王莽還活著,新朝還存在。

所以,只要有王莽在,王莽就是劉縯稱帝路上的頭號敵人。而這個大敵不除,劉縯還不能稱帝,否則王莽會坐山觀虎鬥,最終讓劉縯死無葬身之地,也會讓劉縯推翻王莽新朝的夢想化為泡影。

第三,當皇帝並不是劉縯的目的。

俗話說,千金難買我願意。劉縯之所以會起兵舉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奪回劉氏的正統地位,同時讓天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而至於自己能否當皇帝,劉縯並不是很在意。這從他說過的話中就能看的出來:消滅王莽後,如果赤眉軍擁立的皇帝德不配位,劉縯不在乎打敗赤眉軍自己當皇帝,但如果赤眉軍所立的皇帝德才兼備,那麼劉縯也不介意舉眾投降赤眉軍。

所以綜上所述,在眾人讓劉縯當皇帝時,劉縯沒有順勢黃袍加身最根本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時機未到。其二,劉縯無必當皇帝之心。

沒當皇帝,劉縯是何結局

沒當皇帝的劉縯死了,他是被更始帝劉玄誅殺的。

要說劉玄能當皇帝還是撿了劉縯的漏的,當初劉縯以種種原因拒絕了自己登基皇位的建議,但是在軍中多有劣跡的新市、平林二部卻擔心素來公正嚴明的劉縯當了皇帝后會找自己麻煩。

於是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極力擁護懦弱無能的劉玄當皇帝。

而劉玄當了皇帝后,眾多大將心裡都不服氣。更有甚者說只要劉縯一聲令下,他們就會追隨劉縯而去另起爐灶,這其中又以大將劉稷最為剛烈。

眾人心中不平,更始皇帝自然會將劉縯當成他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劉玄效仿項羽給劉縯安排了一場鴻門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劉玄沒有在這場鴻門宴中取劉縯的性命。

不過,大將劉稷還是因為他的剛烈得罪了更始帝。因為劉稷當初在聽聞劉玄登基為帝后公開宣稱,大傢伙之所以一起起事就是為了追隨劉縯、劉秀兄弟二人的,現在憑什麼是劉玄來當皇帝。

再加上劉玄冊封劉稷為抗威將軍的時候,劉稷誓死不受命。所以臉上無光的更始帝劉玄就想殺了劉稷,以殺雞儆猴。而這個時候,劉縯又極力替劉稷向更始帝求情。

所以,惱羞成怒的更始帝劉玄便在李軼、朱鮪的攛掇下將劉縯一同誅殺。就此,威望蓋世的劉縯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沒來得及看一眼日後自己弟弟劉秀,繼承自己遺志所打下的東漢江山。

我的回答不知能否解答題主的疑問,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討論。


青燈拂史


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種人,出身好、人緣好,有能力,又樂於助人,人人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儼然就是你們團體中的領袖,那麼在你腦海中肯定會定向這個人是誰?

沒錯,劉秀的哥哥劉縯在當時就是這麼一個人。



出身好,劉縯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雖然已經遠離了皇權中心,但是在當地,仍然是許多人羨慕的好青年。

人緣好,樂於助人,據記載,劉縯性格剛毅,為人慷慨,志向遠大,在家中不事產業,為了結交天下豪傑,不惜傾家蕩產。試問,這樣的人誰不喜歡?仗義疏財,敢為朋友兩肋插刀,因此,身邊很快結交了一批門客。為後來起義奠定了基礎。

能力突出,劉縯在剛起兵時,由於兵力弱小,局勢嚴重,於是打算與附近的下江軍聯合作戰,於是前往下江軍駐地,與下江軍首領王常討論聯合作戰事宜。

經過接觸,王常發出瞭如下感慨:“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自此,王常死心塌地跟隨劉縯作戰。

後來在南陽大戰中,義軍對王莽軍隊群追不捨,使得王莽軍隊欲渡無橋,欲戰無力,被殺或溺水死亡者近兩萬餘人。這一戰是劉氏兄弟與綠林軍聯合作戰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不僅消滅了王莽在南陽的精銳之師,而且奪得了大批軍器糧秣。 以至於王莽知道劉縯的名字與事蹟後,公開懸賞:凡殺死劉縯者,獎勵食邑5萬戶,黃金10萬斤,並賜上公的官位。

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一句,這樣的人為什麼沒當皇帝呢?如果你想想身邊優秀的人是否也常有人記恨就明白了。

的確,當時為了統一各路義軍作戰,需要推選適當的人來當皇帝,劉縯和劉玄就是兩個備選人員。劉縯剛強,能力突出,而劉玄軟弱。當時劉縯在外作戰,於是一路義軍認為劉縯一旦當皇帝,不好控制,會損害到自己利益,於是擁立劉玄為皇帝,劉縯提出暫緩選舉皇帝,但沒被答應。在爭取帝位問題上的退步,可以說是劉縯最大的失誤之一。

後來劉縯雖被拜為大司徒,封漢信侯。但是卻遭到綠林軍將領和更始帝劉玄猜忌。地皇四年(23年),更始帝劉玄聯合李軼和朱鮪設計殺害。

史學家何去非有評論:“伯升之不忍者,亦婦人之仁耳。古之求集大事者,常不忍於負人而終為人之所負者,以其相伺之機,間不容髮故也。” 就是說劉縯或許相信別人,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心機不足,難當別人對自己的暗中傷害。 “世祖之連兵決戰不及伯升,而深謀至計乃甚過之。蓋伯升類項羽,而世祖類高皇,此所以定天下而復大業也。” 就是說劉秀在謀略與心機方面更勝一籌,也才能建立大業。


品有餘音


哈嘍,我是成坤,對中國歷史呢有一點研究,致力於做好玩有趣有料的歷史解讀, 正好我做過開國皇帝的解讀,研究過劉秀,所以我來跟題主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


其實如果劉縯不造反,劉秀也能過得很好,因為他有商業頭腦,懂得經營,而且去過大城市進修,劉秀其實是被自己的哥哥裹挾造反的,因為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好俠士風,在鄉梓是頗有威望的。相對於哥哥劉縯來說,劉秀就是個小透明,而且劉縯覺得劉秀難成大氣,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小農思想,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

但是劉縯和綠林軍商量起義的的時候,加上劉縯的親族,一共才有七八千人,劉縯是當仁不讓的首領,但是劉秀呢卻是個小兵,可能情況比小兵略微好一點,據說當時劉秀作戰的時候,因為找不到馬給他騎,所以當時劉秀,是騎著水牛參加作戰

劉縯 表字伯升,他聯合的綠林軍本來就是一幫土匪,起義也是為了錢財利益,起義軍攻破城池之後燒殺搶掠的事兒沒少幹,劉伯升是皇室後裔,打的旗號是恢復漢家統治,當然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於是對起義部隊嚴格約束,引起綠林軍領導人的反彈,既然你想當皇帝,那我就讓你當不成,不就是劉氏宗室麼,於是他們找了一個能夠代替劉縯的人,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更始帝,劉伯升為了顧全大局,怕起義軍分裂,當時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雖然劉縯打算認了這事兒,但是這幫綠林軍的將領和更始帝可沒打算放過他,最後設計陷害了他,也就是更始帝下令將劉伯升給殺了。這就是劉縯的結局。為什麼沒當上皇帝,因為當時現實情況不允許,他也不想部隊分裂造成士氣低落,結局就是功未成身先死。

好了,我是成坤,如果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去看看我做的劉秀的歷史解讀哦,聽更多有趣好玩有料的歷史解讀別忘了關注我喲


成坤歷史大白話


光武帝劉秀兄長劉演勇猛有餘才能不足,還反被更始帝劉玄疑其會反將其誅殺,既錯過了黃袍加身登基為帝的千載良機,還落得反被劉玄誅殺含恨而死的悲慘結局。


小龍女5505


被更始帝殺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