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熊孩子擁有被正確引導的權利和潛力

不服管教叛逆的孩子王,如何學會收斂情緒,學會遵守集體的規則,同時運用所學到規則方法,協助他人解決問題,從孤立沒有人玩再到融入集體?

好奇心爆棚的小頑童,可以把各種東西扔到垃圾桶,只為知道垃圾桶的肚子有多大,把各種物件拆開,把串珠弄的滿地都是,如何在正確的引導下學習將東西收拾整齊並一切歸位?

孤獨執拗的小姑娘鍾情於一位好朋友,每天定時等待好友的到來,一起玩過家家,一起吃飯睡覺,幾乎形影不離,最後如何在耐心的開導下,對於即將到來的好友分別而握手達成意見一致,同時願意結交新的朋友沒有特別傷心難過?

如何樹立孩子的男女分工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暴力的正確態度和勇氣?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陌生人登門而表現出的領地物品歸屬意識?

……

一切的答案都在《小人國》,2009年的紀錄片,講述李躍兒老師創辦的芭學園裡的一些典型兒童成長心理,小孩的世界很豐富也很有趣,但是需要耐心和引導,才能構建正確的邊界規則意識、人際交往原則以及健全的人格。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更多是不讓孩子輸在心理防線,唯有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為人處事的方式,找到合理解決矛盾的方法,這為長大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打下堅固基礎。

下面是一些典型場景以及老師的應對引導措施:

場景1:孩子王A搶了其他孩子B的棍子,B想要回棍子,而且B並不想和A玩,甚至為此落淚,而另一位孩子C,想協助B拿回棍子,用了很多方法,包括用自己的東西交換,最後在老師的協助下,B拿回了棍子。

老師的做法:鼓勵B勇敢的講出自己的想法,用很客氣和善的語氣和A說:A,請你還給我的棍子,同時擁抱C,感謝他為了解決目前的困境所做出的各種方法嘗試,並最後協助C拿回棍子後,對A說明,目前行為是不正確的,不應該拿自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請還給B。

場景2:孩子王A和朋友B在玩耍過程中,B開玩笑打了A一下,但是A回了一拳,打得比較重,B哭了,老師詢問理由,當問清經過後,A表現的很不屑和自以為是。另外還有一個場景,老師在講臭蟲,讓孩子舉手發言,A總是搗亂。

老師的做法:園內有一個反思角,可能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反思角,一是呆在原地反思剛剛的行為,二是如果違反了集體遵守的規則,就要離開集體,去反思角反思,避免行為干擾他人,只有反思並道歉後老師讓他再次加入集體活動。

場景3:園內組織了一場足球賽,孩子王A不小心手球,老師判定他手球,然後要罰點球,A於是無理取鬧,固執己見,認為手球沒有錯,並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踢球,想怎麼踢就怎麼踢,為此,足球比賽不得不徹底中斷。

老師的做法:講述裁判的職責,裁判就是權威,遵守集體遊戲規則,遵從權威判定,如果想按自己的想法踢球,可以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

場景4:2歲寶寶D好奇心爆棚,可以把各式物品丟入垃圾桶只是為知道垃圾桶肚子有多大,穿不同人的鞋包括老師和同學的,把各種物件拆開,各種在大人看來的調皮搗蛋行為。

老師的做法:專門讓D潑灑串珠,充分滿足D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在最後示範如何將灑落一地的串珠,用簸箕和掃把裝回到筐裡,最後將簸箕和掃把歸位。

……

更多的細節和感受可以自己觀看獲得,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啟發,其中還有一個情節印象比較深,當孩子王A叛逆到沒有朋友願意和他玩,其他小朋友的家長也貌似有希望A離開轉走的意願,因為覺得A是一個不安全因素,影響自己的孩子。但是李躍兒老師卻認為A為其他孩子樹立了男性的形象,認為每個人都有可塑性,堅持讓A留下。

每一位孩子都應該被溫柔對待,同時也要讓孩子自我發覺做事的邊界。

叛逆熊孩子擁有被正確引導的權利和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