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金協會李東榮:應依法建立公共數據融合和監管信息共享機制

11月18日,在2019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如何發揮金融科技在維護金融改革發展中的作用尚是一項有待破解的課題。

他建議,應依法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的公共數據融合和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等新一代數字技術,逐步的實現監管規則的數字化翻譯,數據實時化採集,風險智能化分析,結果可視化呈現等功能。

李東榮指出,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程度日益緊密,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持續延展,金融賬戶的關聯性、交互性不斷增強,金融活動的實時性和不簡短性越發明顯,金融風險構成的交叉度和複雜度更加突出,這些變化給當今形勢下的金融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對金融監管的實時性、精準性、穿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監管科技日益成為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等多方關注的全球性焦點議題,不同於從機構角度定義的合規科技,監管科技則主要是從監管角度出發,以金融監管數據為基礎要素,綜合的運用各類科技手段有效優化監管流程,持續提升監管效能,從而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來實現金融監管的目標。

李東榮認為,發展監管科技是新形勢下維護金融安全的有力支撐,是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的有益舉措,符合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方向,也是現代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切實加強研究規劃,緊緊圍繞金融監管的目標函數,把握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繼承與創新等關係,加強監管科技領域基礎設施、數據標準、運行模式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同時還應該考慮適當的提升規劃層次,降低規劃實施的跨部門溝通成本和搏殺成本。

李東榮還強調,應側重對機構監管、事前監管、分業監管的傳統監管模式與時俱進的進行適應性改進,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等領域的制度建設。為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應用監管科技奠定製度基礎。同時,以增強一致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為重點,加快監管科技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新技術在金融監管領域應用的適配度和成熟度等測評制度,提升監管科技自身的標準化、規範化水平。

“有效夯實資源支撐,監管科技涉及架構轉型、系統改造、技術研發等諸多方面,需要較大規模和家為長期的資源投入。”李東榮建議,加大中央和地方公共財政投入,發揮國家科技計劃及專項作用,重點支持監管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重要成果轉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等,還可以考慮通過合作、委託、採控服務等方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監管科技應用方面的配合支撐作用,同時應該建立健全監管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促進人才在科技崗位和業務崗位適度流動,完善監管科技人才的考核激勵機制。用各種形式盤活外部高端人才資源,為監管科技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國互金協會李東榮:應依法建立公共數據融合和監管信息共享機制

本期互動

你瞭解科技金融發展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