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作為金牌“網紅”女企業家,董小姐身上從來不缺故事。


近日,董明珠霸氣宣佈“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也再次成為了熱點。


疫情之下,裁員降薪的新聞層出不窮,以至於有些網友直言對這類新聞都快免疫了。


但是,格力沒有這樣做。


4月14日,董明珠在央視財經的《對話》欄目連線中表示,新冠疫情對家電整體行業都有較大沖擊,公司在二三月份沒有銷售收入,而員工的工資還要照發。


按照每名員工每月平均7000元計算,格力9萬員工,每個月就要支出6.3億元,僅2月虧損達200億元。


在此大背景下,董明珠為什麼還要再招5000人呢?她逆勢而上的底氣到底在哪裡?


董明珠認為:


製造型的企業必須要靠自主創新才能保持優勢,而自主創新就一定要有人才,而人才企業必須要自己培養,這個培養甚至要用十年八年才能完成。


但是人才的培養要有延續性,如果三年不招大學生,可能就斷層了,所以這個付出也是必須要做的。


原來,這就是格力為什麼企業面臨困境,還要招收那麼多人的真正原因。


善待員工,便是善待企業的未來


“要正視格力的未來,格力的競爭力是什麼?是創新,是人才,是品質。”


這句話是4月14日董明珠在做客央視財經《對話》中說的。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在重視人才的道路上,董明珠一直是身體力行的,她不僅會用言語激勵員工,更是用實際行動來回饋員工。


從格力9萬員工一人一套房、格力全員加薪、格力員工打電話不要錢,到如今的虧損200億也再招5000人!


這些事件無不提現了董明珠對於人才的實質重視。


曾經有人疑惑,董明珠掌管的格力,員工最多時超過了10萬。她是如何讓眾多的員工聽從她的號召?


或許對於員工的“善”,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這一點,小米雷軍也懂。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2019年,小米集團首次登榜世界500強排行榜,排名468位。


雷軍在內部信中稱:世界500強考量的是營收規模,小米目前看起來已經成了一家大公司,但大不代表真正強大,更不代表偉大。


接下來,小米還要向著偉大繼續前進。


他還透露,小米將給所有在職員工和核心外包服務團隊的夥伴共計20538人,都準備一份“特殊的紀念品”:即贈予每人1000股小米集團股票。


這件事也讓我想起馬雲曾說過的一句話:花在員工身上的錢,員工都幫企業十倍百倍地賺回來了。


所以善待員工,便是善待企業的未來。


企業生長靠員工,而不是靠裁員


在這種艱難時刻,除了格力也有不少企業堅決不裁員、降薪:


比如老鄉雞。


面對員工主動申請不要工資的請求,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直呼“你們太糊塗”,稱“賣車賣房也要確保員工有飯吃、有班上”。


比如伊利集團。


伊利董事長潘剛說:“雖然這次疫情讓我們面對著更大的經營壓力,很多方面的費用都需要控制但我始終堅持,省什麼錢都不能省員工的錢。”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他們難到不懂開源節流的道理?為什麼有些企業明明都“入不敷出”了,還要“逞能”不裁員不降薪呢?


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原CEO高德威曾告誡過企業家:


“多數管理者低估了裁員帶來的破壞性:它會讓全公司員工在至少1年時間裡感到震懾;管理者還往往高估了裁員所能節省的成本:不懂得再糟糕的衰退期也比人們所預期的要短。”


一遇到危機便選擇裁員、降薪,或許是一種“過激反應”。因為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只有這一種。


正和島首席管理學家陳春花教授也認為:在逆境中企業如何生長,這是要靠員工的,而不應該靠裁員。


所以在危機之中,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能否讓員工的能量釋放出來。


比如這次比如這次疫情,許多餐廳或零售都停頓了,但盒馬與雲海餚、青年餐廳以及西貝展開合作,將部分待崗員工暫時“租借”至盒馬各門市進行工作。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既解決了人員收入問題,緩解了餐飲品牌的困境;也解決了盒馬作為新零售平臺,在特殊期間業務量暴增而導致的人手不足問題。


盒馬的方案為企業提供了一條思路:通過靈活用工這種方式,來解決臨時性、緊急性用人困境。


所以,裁員、降薪並非企業在危機當中的首選策略。另一方面“共享員工”創新舉措,也讓企業看到了靈活用工模式的優勢。


靈活用工”憑什麼受到追捧?


靈活用工簡單理解就是,傳統的全日制勞動合同用工以外的其他所有的用工形式。


在國外,靈活用工是一種十分成熟的用工模式。


比如說谷歌,當你走進谷歌的時候你會遇到有超過10萬人的靈活用工。他們戴的標誌會不一樣,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會不一樣。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在中國,企業對靈活用工的接受度這兩年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在很多新經濟企業中,他們會採用到的一些用工模型,由本公司內部的人員和合作夥伴的人員兩部分組成,其中合作伙伴當中有一些是靈活用工。


比如知名互聯網大廠華為、騰訊、阿里等,企業裡除了有自家正式員工,還有許多跟軟通動力、中軟國際、文思創新等外包研發機構合作下的外包員工。


“虧損200億,還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氣何在?


靈活用工被看好,根本原因是這一模式是雙贏甚至是多贏的模式。


從僱主角度來看,實現聘用方式多樣化,可以降低企業人力成本,也可以增強企業的創造力和活力。


就個人層面而言,職業觀念的變化,使得年輕一代求職者願意選擇更加靈活的就業方式。


有人曾經預測過,未來二十年後通過靈活用工的就業率或許能達到25%。其實這個跟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寫在最後


有人說,至暗時刻如何對待員工最能見一家公司格局,但我認為困難之時,如何學會在危機中找尋新機也是企業重要的考驗所在。


但正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在一些企業裁員降薪以求自保之時,也有相當行業通過新的用工方式贏在前方。


在未來,更加“靈活”的企業將更具有韌性與競爭力,靈活用工是我國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用工模式


誠然,靈活用工現階段仍在發展,但它也在階段性成熟。如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蒂姆·哈福德所言:


“對樂觀者來說,這種工作方式意味著可以向老闆說不,選擇自由,不做工資的奴隸;


對悲觀者來說,這些就是不穩定的謀生方式,沒有任何養老或者醫療保險”。


對於企業來說,當一個趨勢來臨,只有加速轉型,擴大改革,才能活在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