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這一週讓我們流淚的,不僅僅是阿根廷,還有A股。

端午節後的首個交易日,猝不及防的一波1000股跌停,當日滬指大跌3.78%,失守3000點,創業板更是一度重挫超6%。

短暫休整一天後,週四創業板刷新本輪熊市最低點,今日早盤逼近1500點關口;

滬指,亦擊破股災2.0最低點---2850點。

彈簧壓到越緊,彈得越猛,今日超跌股上演漲停潮,兩市超60只個股漲停。

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尷尬的是,漲停的60只個股中,43股的股價走勢,基本上可以參考上圖,腰斬不在少數。

今日的漲停潮,可以定義為一次超跌反彈的狂歡,從滬指的成交量也可窺得一二,全天僅僅成交1272億,市場買賣熱情急速冷卻。

上一次如此低迷的成交量,要追溯到2月14日(1146億),彼時滬指剛剛經歷了一波逾400點的暴跌,僅10個交易日跌去12%。

考慮到2月14日正值春節前夕,今日1200億的成交金額,更真實地反映市場買方與賣方的低迷情緒,地量的指引意義更大。

以下5個信號可能更為直觀:

4天160家公司,增持超20億

160家公司大股東坐不住了,引起一波增持潮!

據全景財經不完全統計,端午節後的4個交易日,近160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增持、回購計劃,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的金額超過20億元。

具體的:

大股東增持已發生146起;

高管增持59起;

公司回購26起。

對比上一整週(5個交易日)分別環比增加70%,90%、117%!

對單個公司的增持行為,建議投資者用吹毛求疵的目光去看待,但對於全市場群體性行為的增持暴增則不可忽略。正像4個月前,產業資本的每次集體行動,大概率能造就一個階段底部。

具體到增持最豪的上市公司:

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6月19日-22日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公告增倉市值前10

滿目瘡痍之下,單隻個股的增持大手筆,更多的是一種表決心的態度,並不能構成你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依據,僅供參考。

情緒底:次新股破發潮

全景財經統計,截至6月22日,兩市共有378家公司的股價低於其上市首發價格。

從跌破首發價格公司的“破發”幅度看,有294只個股收盤價跌破首發價比例超過10%、156只個股“破發”比例超過30%、66家公司的股價相比首發價格已經“腰斬”(破發比例超過50%)。

另外,統計近一年上市(2017-6-22至2018-6-22)的次新股發現,共有10只次新股跌破發行價:

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從歷史數據來看,每次“破發”股數量不斷增加,都預示著市場可能已到達了一個階段性的底部。

A股歷史上合計發生過五次次新股破發潮,4次發生在2010-2012年之間。

最典型的發生在第四輪破發潮(2011年1月-2012年1月),這輪破發潮是A股歷史上時間最長、破發個股最多。

統計顯示,在此期間兩市共發行了290只新股,其中60個交易日內跌破發行價的高達199只,破發率高達68.6%,更有83只新股上市首日就直接破發。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新股發行的市盈率上限定死在23倍,發行價跟上輪動輒接近三位數的市盈率相比,破發難度陡增。

破淨股創十年新高

截止6月22日,兩市破淨股數量已達210只,這一數量已經超過A股近10年來的幾次重大歷史低點:

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即使剔除金融股或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後,兩市破淨股數量仍超過三大底部時期水平。

從絕對數量看,目前市場破淨股已創下最近十多年新高!

不過,這些年A股市場股票數量在擴容,目前破淨股佔市場股票總數的比例,仍低於2008年的股市最低點,但顯著高於熔斷時期,與2013年的股市最低點基本持平。

以下是剔除ST股後,市淨率最低的20只個股:

定向降準正在路上?

週二千股跌停後,央行、新華社、四大證券報...紛紛喊話A股,大意是:中國經濟基本面好,股市運行的有利因素沒改變,短期急跌是情緒的宣洩。

不僅僅於此,定向降準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週三盤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流出的信號:“定向降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根據鄧海清的統計,國務院提出“定向降準”過去有三次,分別是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30日,2018年4月12日,國務院定調後,一週之內央行執行。

今日盤中,中國日報發文稱,有市場人士表示,定向降準最早可能在一週內由中國央行正式宣佈,並在第三季度生效。

5-6月的一波民企債券違約潮,可謂驚心動魄,管理層釋放定向降準信號,有意給中小企業“解渴”,如果短期內落地實施,會讓緊繃的流動性有所緩解,債券違約潮的風險可能被按下“暫停”鍵。

除了流動性,大跌後的A股還有2顆的定時炸彈:股權質押、兩融危機

每天2-4家上市公司公告,大股東股票質押觸及平倉線,一隻在挑逗著市場神經。

6月22日,有消息稱大額股權質押需經監管部門同意方能賣出,不允許強行平倉。

而後,據澎湃新聞報道,一家大型券商兩融業務部負責人透露,證監會並沒有直接明令禁止股權質押平倉操作。“可能會給一些窗口指導,沒有直接說不讓平倉。”

每次持續大跌,都逃不開“兩融危機”。

端午節後,兩融規模出現快速縮減的勢頭,僅僅4天時間就從9700億元猛降500億元至9200億元。

次新股破發、200+股破淨、20億增持潮……A股真的到底了麼?

21世紀經濟報道稱,據券商人士透露,最近兩融爆發的危機同樣比較嚴重,前兩天日現過百客戶瀕臨爆倉,涉及資金數億元。

上述人士還表示,從本週開始上海證監局要求上報兩融日報,上次被要求上報兩融日報還是在2015年A股那波異常大跌期間,後來就不報了。

A股的未來,由誰主導?

拋開以上短期的市場底、情緒底、政策底,再探討一個長期的話題,A股的未來將由哪一方資金能主導?

1、產業資本,每當市場大幅下跌、明顯低估時,上市公司的回購、增持,會給A股很強的支撐;

2、資管資金,資管新規要求,2020年前退出市場即可,但實際中,機構正在主動把時間提前,正在逐步退出市場,而且以後大概率不會再回來;

4、融資融券的資金,正在不斷萎縮,風險敞開正在放大,規模增長有限;

5、民間配資,2015年槓桿瘋牛引發了3波股災,便徹底被關進籠子;

6、私募基金,受制於資管新規,短中期流入A股的金額,將減少;

7、散戶與遊資,力量日漸式微,已經影響不了整體市場格局;

8、GJD,目前維持平衡,長期看會逐步減少並退出;

9、公募基金,目前維持平衡,長期會增加;

10、外資機構,從2018年前6個月的滬、深股通數據來看,淨流入趨勢非常明顯,而且中長期大概率會不斷流入並買進;

11、社保+養老金,目前維持平衡,參考歐美成熟市場經驗,長期會增加對股票的配置比例。

3000點以下的A股,卻有資金正在被動退出,而外資卻沒有停下買買買的腳步,公募基金亦在堅守,場外的養老金正在磨刀霍霍。

A股市場的未來,大概率是由“公募+外資”等機構主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