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萬曆的生母慈聖太后?

醉傾城36


對萬曆皇帝來說,慈聖母太后之愛,是最美的母愛!

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但是也是最悲慘的一位。雖然,他在任時並沒有任何的大事發生,但是背後卻是明被滅的始作俑者。自古以來,萬曆皇帝一直遵循父親的教誨,遵守禮儀法制,是一位真正的禮儀之帝。

在他上任之後,除了進行必要的祭祀以外,便開始遵循古制中的規定,授予他的叔侄兄弟王的名號,並封他們的妃子為王妃。與此同時,更是少不了封太后之位一事,這也是在當時最為隆重的封母儀式。

他在天下人面前,把仁聖皇太后的名號賜給了自己的嫡母陳氏,把慈聖皇太后賜給了自己的生母李氏。按理來說,慈聖皇太后的名號應該賜予陳氏,但是萬曆皇帝破戒了,出乎意料的把這個尊號賜給了自己的生母。

在他的心裡,在他孤獨的那些歲月裡,幾乎沒有第二個人能像他的生母一樣,給予他最真摯的天性之愛。李氏,對他的一生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當年僅十歲的皇太子登上皇位之時,也就意味著一道溝壑在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上下級的關係顯得更加的分明。根據皇家的習俗,在那些歷朝來的制度裡,女性都是不得干政的,皇帝和太后之間的話也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嚴謹。過去的歷史裡,在太后和皇帝之間,往往都有無形的距離。甚至於到了雍正時期也是極為明顯。

史書上記載,他的生母也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是當時幾乎不可小覷的女人。曾經生為宮女的她,最後能得到如此多的權貴,可想而知,她的能力是多麼的厲害。在那時的明朝,能走到這樣的地步的女人,也是不得不佩服。

明朝時防備十分的嚴格,后妃干涉朝政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恰恰他的生母在當時掀起了一場小風浪。她曾經驅逐了皇上身邊的紅人,並能夠一手把張居正提拔到當時那個位置,甚至左右過朝政時局。如此厲害的角色,卻在萬曆上任至成年時,她轉而一心向佛,不干涉任何朝政之事,想必,當時她所作所為,只不過是在為自己的兒子鋪平前行的道路,剷除那些眼中釘,那些擋路者。

雖然用了一些手段,但是這樣的太后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孩子的將來,她對萬曆皇帝的關心永遠都只是真心的,從來不摻雜任何利益的成分。這樣的天性摯愛,也難怪,萬曆皇帝會對她這般的好!


Dr小半剪輯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慈聖太后李氏,是個望子成龍的虎媽。她對朱翊鈞極其嚴格,但也許正因為太嚴格了,激起了朱翊鈞的強烈反彈,在她去世後放飛自我,離經叛道,創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記錄。

明朝皇子們的日子過得非常悠閒,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後面的皇帝和朝中眾臣對皇子們的要求似乎很低,只要他們身體健康好好活著,對學識方面基本不做要求,願意讀書的讀書,願意玩耍的玩耍,甚至還出過半文盲皇帝。

(萬曆皇帝畫像)

但朱翊鈞是個例外,他少年時代過得很辛苦。李太后非常嚴厲的督促著他讀書上進。成年之後的朱翊鈞曾非常驕傲的說“朕五歲即能讀書”,這是實話。

據說朱翊鈞小時候只要敢偷懶,李太后就將他召到面前厲聲呵斥,罰其長跪。帝師為朱翊鈞講課時,為防止朱翊鈞不專心,她親自在場監督。不上早朝的時候,她五更天就到朱翊鈞的寢宮,早早將朱翊鈞叫起來讀書學習,寒暑不斷。

等朱翊鈞長大一點,李太后還拉上首輔張居正管教他。張居正博學多才,教導朱翊鈞綽綽有餘。問題是,在李太后的鼓勵下,張居正彷彿真把朱翊鈞當成了普通學生,忘記了其天子身份,該吼就吼該罵就罵。少年時的朱翊鈞對張居正簡直產生了恐懼感,李太后卻覺得很滿意。

(電視劇中的張居正和李太后)

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朱翊鈞又不是要考狀元,總逼他學聖賢之道有什麼用呢?他該學的是帝王之道,而帝王之道只有他父皇朱載坖才能教授他,如果朱載坖來不及教,那就只能自己去摸索。

張居正雖然有才,但身份決定立場。他只會把朱翊鈞教導成臣子希望的那種皇帝,而臣子和帝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事情證明,張居正對朱翊鈞的塑造並不成功,而朱翊鈞自己摸索的帝王之道也有缺陷。

或者說,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和朱翊鈞自己摸索出來的道理是相悖的,所以他一直表現得很矛盾。既想隨心所欲,又想做一個大臣稱頌的名君,於是左右搖擺,時而賢明,時而昏庸。

說回李太后,她對朱翊鈞最大的影響,是力主立朱翊鈞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可朱常洛的降生是個意外,他不是朱翊鈞期待中的孩子。

(電視劇中的鄭貴妃)

等朱翊鈞找到真愛鄭貴妃之後,愛屋及烏,想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明朝的立儲原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常洵是第三子,他為太子於禮不合。

大臣們的反對,朱翊鈞還能扛得住。但李太后的意見朱翊鈞就扛不住了,無奈之下立了朱常洛為太子。此事成了他的心結,認為這是自己鬥不過母親和群臣的證明,一氣之下開始怠政,後來索性不上朝了。

總之,我覺得李太后矯枉過正,對朱翊鈞的教育是失敗的。她過於追求自己的好名聲,對兒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毫不在意。她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但當她的兒子會很累。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她是一個出生低微,但卻因為釋放過一個罪犯青年,而坐享清朝200多年供奉。

萬曆生母,母慈聖太后——大明史上的“草根”皇太后,

她就是是明朝萬曆皇帝的生母,名為李綵鳳,李綵鳳出身低微,家境貧寒,家鄉遭遇天災,食不果腹,萬般無奈,父親就把她賣了,成了王府得奴婢。當時裕王府女主人過世,裕王見李綵鳳長的還算標緻,就將她收了房,李綵鳳也是爭氣。幾年的時間裡李綵鳳就為裕王生了兩個男孩,有了孩子,生活地位也是好了許多,畢竟是個母憑子貴的年代。

而裕王也是一路披荊斬齊成為了隆慶皇帝,裕王為帝后,冊封李綵鳳為貴妃,立其沒想到李綵鳳得兒子就是長子也順理成章為太子。後來隆慶皇帝英年早逝,李綵鳳的兒子登基,也就是萬曆皇帝,李綵鳳被尊為慈聖皇太后。奈何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政務,

李綵鳳也是個文才武略的太后,創造了萬曆新政,萬曆皇帝成年後,果斷淡出江湖,由此得以太平一生,長壽而終。她真是個厲害的角色,李綵鳳從旁輔佐,垂簾聽政,也是大明王朝的實際掌權人。

不巧不成書,機緣巧合之下,李綵鳳得知一件不公平的事情:遼東平叛的時候,誤殺了一對父子,家中長子不服,要討回公道,卻被遼東軍關押,準備處死。李綵鳳仔細地詢問了有關人員,知道了此事的來龍去脈,李綵鳳也是一個正義之人,既然有失誤,那就不能一而錯再而錯,就把少年放了。那個時候李綵鳳並不知道,這位青年後竟是建立了大金,讓大明朝接連二三頭疼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後來清朝更是感恩李綵鳳,每日以新鮮豬肉供奉其牌位。

她在每個節點都把握好了分寸,有智慧,懂得攘外必先安內,為皇帝清除障礙。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李太后發現,只有讓司禮監和內閣配合,大明才能穩固當局。馮保司禮監秉筆既然不能動,就必須讓他工作得心應手,便果斷趕走了高拱,由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馮保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內閣和司禮監相互配合,內外協調。

她是一個十分認真嚴謹的人,在教育孩子更是嚴格。明神宗讀書不認真了,就罰他長跪反省;行為荒唐了,李太后就要求他親自寫篇“罪己札”,並且長跪反思;即使後來萬曆帝長大了,李太后都並未放鬆管教。在萬曆帝登基前十年的勤政,與李太后的嚴格督促密不可分。

堅持國本,立長。不亂朝綱。

一是萬曆立太子的事情,萬曆遲遲不願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後來拖的實在太久了,李太后問萬曆皇帝為什麼不立皇長子,萬曆皇帝說,朱常洛是宮女生的,李太后說,我當初也是宮女,萬曆皇帝嚇得立即跪在地上不敢起來,朱常洛順利當上太子。

二是次子就蕃之事,次子因受皇帝喜愛,一直20多歲未就蕃,但朝綱規定按照祖制,親王是不能隨便來京的,於是福王朱常洵啟程去了洛陽就藩。

她是一個處事果斷公平不阿的人。李太后的父親李偉被封為武清伯。李太后家人曾經犯有過失,她便命宦官前去列舉其過,而將有罪家人依法處置。

李太后一生信奉佛教,在京城內外多處建造廟宇,動輒耗費鉅萬,明神宗也出資無數幫助修建。張居正在世時,曾經為此進諫勸阻,但沒有被李太后採納。

從一個奴婢,到做上皇太后,李綵鳳一個用自己一生告訴我們出身不重要,才德、時機更重要的事實。


嘎達嘎達牙


孟母三遷,為了兒子教育操碎心的典範。這些發生在民間大家會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如果是皇宮裡的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兒子很嚴厲,動輒就懲罰,你們還能接受嗎?理解不了吧,但萬曆的老媽慈聖太后就是那個敢懲罰皇帝的母親。

一、平民宮女

慈聖太后,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當然這些尊榮在嘉靖年間還不屬於她,因為那時候她還是北京城外一貧困戶的女兒,那時候的她還叫李綵鳳,一個放到人海里都找不出來的普通名字。李綵鳳在自己家長到十五歲,便入了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垕的王府當宮女,而這個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穆宗。本來李綵鳳或許就這麼當宮女一輩子了,可是老天的安排總是奇妙,嘉靖皇帝的八個兒子到他駕崩時就剩裕王一個,自然現在的裕王就成了後來的明穆宗。而在十九歲給裕王生下一個兒子的李綵鳳,自然地母憑子貴,晉封貴妃。六年後,老天再次做了個突然的安排,在位僅六年的明穆宗病逝,李綵鳳的兒子朱翊鈞登上帝位,她自然而然成為明朝的皇太后,這時候她才二十九歲。

二、虎媽皇太后

二十九歲就成為太后,雖然還有另外一個陳太后,但陳太后身體多病而且沒子嗣,這簡直就像慈禧和慈安一樣的人設,但慈聖太后並沒有成為慈禧一樣的太后,而是擔負起了虎媽的角色。這位李太后對於小萬曆的教育可謂是嚴苛,首先她挑選首輔張居正做萬曆的老師,同時緊盯萬曆的課業,稍有貪玩或者荒廢就責罰,所以萬曆的童年應該是過得很鬱悶。慈聖太后不僅關注小萬曆的學業,還關注他的上朝情況。每到需要上朝的時候,慈聖太后就提前來到皇帝寢宮督促。萬曆作為少年天子,又是皇帝,一旦沒有約束極有可能在宦官的教唆下犯錯,慈聖太后充分扮演了一個虎媽角色。

三、政治達人李太后

自古少年天子繼位後都容易出現兩個局面,一個是太后家族的外戚專權,一個是宦官干政。李太后沒有讓這兩個局面出現,首先作為平民出身的李太后自然熟知平民的侷限,所以外戚不用。至於宦官,李太后嚴抓皇帝教育,自然不會讓宦官有搞鬼的機會。而在政治上,李太后重用張居正,這個明後期的名首輔,進行了一場政治改革。也正是李太后的支持,張居正才能順利推行一條鞭法、考成法等政策,這使得國力出現短暫復甦。

四、功成身退九蓮菩薩

萬曆六年,明神宗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娶皇后。在古代,一個皇帝完婚就代表他要親政了,這時候的慈聖太后沒有像慈禧那樣貪戀權力,將天下交回到自己兒子手上後,她就回到自己的寢宮禮佛,自稱九蓮菩薩。

可以這麼說,作為一個太后來講,可以成為典範,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女性,她完全做到了相夫教子的標準。同時由於她的存在,確保了萬曆親政的順利和朝局的穩定,重用張居正使得明朝暫時中興,這些政績也是不錯了。但由於她對萬曆的過於嚴苛,或許也是造成萬曆後來荒唐的原因之一吧。


愛鏟史的貓


孝定太后(1546年-1614年)李氏,名不詳,北直隸通州漷縣人,祖籍山西平陽府翼城縣,明穆宗貴妃,明神宗(即萬曆帝)母親。明朝最後一位皇太后。因篤信佛法,又自稱九蓮菩薩。

1572年,穆宗逝世,其子朱翊鈞即位,上尊號曰慈聖皇太后。本來舊時的制度,天子立,尊皇后為皇太后,如果先皇后不是新任皇帝的生母,則同時尊生母為太后,而給先皇后加上徽號以示區別。而在這時,太監馮保欲討李貴妃歡心,跟大學士張居正說起並尊,張居正上議,尊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從此嫡庶無區別矣,這時李太后才二十八歲。陳太后住在慈慶宮,李太后則住在慈寧宮。張居正又請李太后視皇帝起居,因而太后徙居乾清宮。

由於神宗即位時年紀尚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處理朝政,而李太后是少有的精明強幹的女人,有識人之明,並沒有野心和權欲,萬曆初期,重用張居正與馮保,綜核名實,幾於富強,太后之力居多。太后父李偉封武清伯。李太后也從不會縱容自己親屬胡作非為,家人嘗有過,命中使出數之,而抵其家人於法。太后對官員頗寬容,御史曹學程曾經得罪萬曆帝,差點被處死,太后得知學程之母甚老,於是幫學程向皇帝求情,才沒被殺,但入獄十年。

明朝的皇帝,只有神宗嗜利,萬曆帝對李太后表示:“年來無恥臣僚,盡貨以獻張、馮二家。”李太后不置可否,也讓皇帝有十足的把握去抄張居正的家。

李太后是個端正嚴謹的女人,教導神宗頗為嚴格。小皇帝犯錯,太后召他長跪,歷數其過,有一次甚至幾乎要將神宗廢位,萬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太后遂返回慈寧宮。六年三月,加尊號曰慈聖宣文皇太后。萬曆十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萬曆十二年,與陳太后一同謁山陵。同年患眼疾而不愈,陝西漢中府洋縣智果寺僧人智果治療有功,神宗朱翊鈞為表謝意,於十四年頒施藏經678函(6780卷),並賜金命太監會同漢中府知府田禮門,修建藏經樓一座,御書“敕賜智果寺”敕額一面[4]。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皇太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加尊號曰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崩(1614年),上尊諡曰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合葬昭陵,別祀崇先殿。


雜談小部落


李太后是小戶人家出身,明朝皇帝娶後都從平民人家找,為了不使後黨勢大。

李太后的爹李偉,比較愛財,整個明朝都比較知名。李太后和她爹比非常明白事,大事看得準,小事也能裝糊塗。在萬曆皇帝小時候,她和張居正、馮保主政,是明朝僅有的後族、外臣、內侍三方齊心的時刻,整個大明朝也因此有了一次中興。

李太后對皇帝嚴格,遇到皇帝不對的地方立即指出並讓皇帝認錯,一心想把萬曆培養成好皇帝。萬曆皇帝生了長子朱常洛,萬曆不喜歡她。李太后問為什麼還不立太子,萬曆說他的生母出身低賤。李太后大怒,說我也出身低賤。朱常洛才得以被立為太子。

萬曆四年,1576年,萬曆皇帝為李太后祝壽,在北京西郊八里莊修建慈壽寺,寺內有一塔,稱萬壽永安塔。如今僅存塔還依舊聳立在崑玉河畔。


甲申十七年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崇禎皇帝的曾祖母,姓李,其閨名不詳,沒有流傳下來,故一般只稱她為“李氏”或李太后、孝定太后(孝定是諡號),漷縣(今北京市通州漷縣鎮)人,生於嘉靖廿四(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是裕王府邸裡的一名宮人,後來偶然得到裕王寵幸,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被封為貴妃。隆慶皇帝在位6年後駕崩,死時年僅36歲。

  按明朝慣例皇帝駕崩後,應由皇后之子繼承帝位,但是隆慶皇帝的皇后陳氏,一直體弱多病而沒有孩子。因此隆慶皇帝駕崩後,就由李貴妃之子朱翊鈞繼承了帝位即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一心只想著玩樂,哪裡會治理國家。難怪大學士高拱嘆息道,“十歲孩童,安能治國!”

  雖然萬曆皇帝還是個無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卻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強幹的女人,她當時不僅在後宮中執掌大權,而且對於國家的政事,也是處處插手。因此萬曆朝早期的一切內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執掌,相傳在萬曆皇帝上朝時,李太后還曾經垂簾聽政。隆慶皇帝駕崩後,新帝朱翊鈞登上帝位,按照舊制新帝登基後要給先帝后妃上尊號。明朝規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則天子的生母也稱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號以示區別。當時李貴妃在宮中很有勢力,司禮監大太監馮保為了討好李貴妃,就與重臣張居正在私下商議,尊先帝的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這樣兩宮太后就沒有分別了。

自萬曆朝開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在尊號上就不再以加徽號相區別了。馮保還與張居正商議,安排仁聖皇太后居慈慶宮,慈聖皇太后居慈寧宮。不僅如此,張居正還請求慈聖皇太后照顧新帝的起居,畢竟萬曆皇帝還是一個10歲的孩子。於是慈聖皇太后就名正言順地住進了乾清宮,並且借照顧皇帝的名義逐漸干預朝政。

  慈聖皇太后雖然表面上貴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賤,實際上卻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和萬曆皇帝和仁聖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後,箇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而萬曆皇帝雖為慈聖皇太后所生,但是他也是極為看重出身。《明史》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萬曆)的長子,他的親生母親王氏原是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萬曆皇帝臨幸了一回就懷孕了,但直到王氏臨產,萬曆皇帝都不承認。幸虧宮內皇帝起居記載得十分清楚,得以證明朱常洛系萬曆之子。

  朱常洛長大後,大臣要求立他為太子,萬曆皇帝始終不同意。慈聖皇太后問他為什麼,萬曆說:“朱常洛是都人的兒子。”太后聽後大怒,因為此話正是觸到了她的痛處。她怒斥萬曆說:“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曆看到母親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來明朝內廷呼宮人為“都人”,而太后也是宮人出身,因為母憑子貴才升為貴妃。由此可見慈聖皇太后是宮人出身的影子實際總伴隨著她,而明朝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兇險和明爭暗鬥,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權力。

  李太后一生篤信佛教,萬曆尊封她為“九連菩薩”。萬曆成年以後數十年不問政事,不見大臣的面,並派太監到民間橫徵暴斂,搜刮民財,導致民不聊生、災變迭起,國家內憂外患,根基日空。兒大不由娘,李太后只管保住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並不多幹涉兒子,何況按律后妃本也不應干政。她遂寄情宗教,兒子如何也就隨他去了。萬曆四十二(1614年)年二月,李太后去世,終年70歲,與丈夫及陳皇后合葬在十三陵中的“昭陵”。她的諡號是“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所以又簡稱“孝定太后”。李太后的一生,是不幸的,早早就在宮中當了地位卑微的宮女;但她又是幸運的,被裕王(後來的隆慶皇帝)寵幸,生下兒子,母以子貴,得以當上皇后,榮華富貴一生。看來,長得好不如運氣好,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古往今來,女性的命運大多皆是如此。








柴門聞犬吠666


慈聖皇太后也就是明史中的孝定李太后,明朝萬曆皇帝的生母,她原本是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王府中的一位宮女,偶然得到裕王的寵幸懷孕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被封為貴妃,隆慶皇帝死後由於皇后陳氏無子,因此由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為萬曆皇帝,這位李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樣除了在後宮掌權外還喜歡插手國家大事,因此萬曆朝早年內外大事都由李太后掌握,相傳她也搞過"垂簾聽政"o

李氏雖然貴為皇太后但由於出身貧賤因而處處遭到歧視與限制,據史載萬曆皇帝在與另一位仁聖皇太后(即隆慶正宮陳氏)用膳時她還要站在身後不能平起平坐,(萬曆皇帝雖是李氏所生但一樣勢利眼很看重出身據明史記載光宗皇帝就是因為是宮女所生一直不被立為太子,李太后問萬曆皇帝不立光宗的原因,萬曆說:因為他(光宗)乃都人(宮人.女的稱呼)所出,這位被歧視已久的李太后聽到自己兒子這樣說深感被刺傷,大罵:你(萬曆)也是都人所出,光宗才因此得以立為太子這是題外話)

正是由於這些不平等的待遇,讓李太后有了假藉宗教的名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萬曆四年李太后為了給死去的丈夫隆慶皇帝求冥福以及替萬曆求子嗣及長壽而下旨建慈壽寺,在建寺期間忽然發生奇事,就是在李太后所住慈寧宮突然瑞蓮盛開,兩天後皇宮也瑞蓮盛開,李太后認為這是吉兆因此命人寫下"瑞蓮賦\

七和拾壹


慈聖皇太后是一個處事英明對兒子教育嚴格的母親。

這位慈聖皇太后出身卑微,十五歲時,入裕王府。為明穆宗朱載坖生育兩子三女,因為長子朱翊鈞當了太子,後來做了皇帝,她也母以子貴,與明穆宗朱載坖的陳皇后一起,兩宮並尊,成為人人尊敬的慈聖皇太后。

她與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不同的地方在於,她雖然有權力干預朝政,卻並沒有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權力的爭奪上,而是放在對兒子的教育上。

慈聖皇太后是一個嚴厲的母親。

明神宗朱翊鈞不願意讀書,如果慈聖皇太后李氏也像慈禧太后那樣熱衷權力,沒有時間管教兒子,相信明神宗朱翊鈞也不會有作為。

慈聖皇太后李氏自己是苦出身,她明白這一切的榮華富貴都來之不易,也非常珍惜擁有的一切。因此在管教兒子明神宗朱翊鈞時,非常嚴厲。如果明神宗朱翊鈞不願意讀書,或者犯錯,就罰跪。

這一點對明神宗朱翊鈞的教育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慈聖皇太后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政治家。

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因為年齡小,朝政要依附於大臣。慈聖皇太后在朝臣中選中了正直有魄力的張居正輔助幼帝。

與很多太后喜歡獨攬大權不同,這位慈聖皇太后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政治家。她審時度勢,萬曆初年的政務,她委任張居正,不僅對張居正信任有加,還讓張居正多勸諫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大婚後,慈聖皇太后還政退居慈寧宮。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慈禧太后雖然是同治帝的生母,卻不希望兒子早點大婚,因為兒子大婚也就意味著太后要還政可慈聖皇太后李氏不同,她當初來乾清宮,是因為兒子朱翊鈞年齡小,後來離開乾清宮退居慈寧宮是因為兒子大了,要還政於他。


恆空讀史


慈聖皇太后也就是明史中的孝定李太后,明朝萬曆皇帝的生母,她原本是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王府中的一位宮女,偶然得到裕王的寵幸懷孕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被封為貴妃,隆慶皇帝死後由於皇后陳氏無子,因此由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為萬曆皇帝,這位李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樣除了在後宮掌權外還喜歡插手國家大事,因此萬曆朝早年內外大事都由李太后掌握,相傳她也搞過"垂簾聽政"。

李氏雖然貴為皇太后但由於出身貧賤因而處處遭到歧視與限制,據史載萬曆皇帝在與另一位仁聖皇太后(即隆慶正宮陳氏)用膳時她還要站在身後不能平起平坐,(萬曆皇帝雖是李氏所生但一樣勢利眼很看重出身,據明史記載光宗皇帝就是因為是宮女所生一直不被立為太子,李太后問萬曆皇帝不立光宗的原因,萬曆說:因為他(光宗)乃都人(宮人.女的稱呼)所出,這位被歧視已久的李太后聽到自己兒子這樣說深感被刺傷,大罵:你(萬曆)也是都人所出,光宗才因此得以立為太子。

正是由於這些不平等的待遇,讓李太后有了假藉宗教的名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的想法,萬曆四年李太后為了給死去的丈夫隆慶皇帝求冥福以及替萬曆求子嗣及長壽而下旨建慈壽寺,在建寺期間忽然發生奇事,就是在李太后所住慈寧宮突然瑞蓮盛開,兩天後皇宮也瑞蓮盛開,李太后認為這是吉兆因此命人寫下"瑞蓮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