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則無不為。”是怎麼做到的,《道德經》第三四章告訴你

這章的內容,主要是接上一章的對立統一定律,講述了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治國安民。

不尚賢,是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不推崇賢能,是人民不因此爭名奪利;不以奇珍異寶作為貴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盜的壞事。見不到使人貪婪的事物,使淳樸的民心不被貪婪破壞。因此聖人治理天下,要減弱人民的貪心,讓人民吃飽;要減弱人民的攀比心,提升人的風骨品質。一般人們見不到使他們貪心的事物,人心就不會被貪婪破壞,這樣使少數的知道貪婪的人,也不敢做貪婪的事。用無為的方式去做事,那就沒什麼是做不了的。

志:稱重量,比長短的意思,引申為攀比心。

“為無為,則無不為。”是怎麼做到的,《道德經》第三四章告訴你


不尚賢

原因和第二章的 “美為之美”一個道理,不尚賢,賢者自賢,不賢者也不起爭名奪利之心。尚賢,不賢者無動於衷,或者為了被推崇而爭名奪利,這些人看中的是被推崇後的利益,所以尚賢是對人的過多幹涉。“不貴難得之貨”與之同理。

“為無為,則無不為。”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不該做的別做,別過多的干涉。“無為”要以對立統一規律為基礎,以客觀情況為依據,就要“不尚賢”,人民自然會“虛其心”,減少自己的貪心。“弱其志”,百姓減少了自己的攀比心。“強其骨”,前兩者做到了,品格風骨自然就提升了。聖人只需要“實其腹”,讓人民吃飽飯就可以了。所以不該做的別做,那就什麼都能做的好了。

“為無為,則無不為。”是怎麼做到的,《道德經》第三四章告訴你



第四章進一步論述了道的起源,敘述了道的重要性,廣泛性。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翻譯:大道空虛無形,但是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大道和萬物的關係就像打漩渦的水的形狀,大道在源頭孕育萬物,萬物隨著大道而動。大道降低了自己的速度,解開自己的紛繁,道與光混合在一起,與塵埃混同在一起。道如水一樣透明不可見,它又是卻是存在的。我不知道道是哪裡產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有了道。

衝通盅:像酒盅的中空部位,已為空虛。

不盈:不滿,引申為不盡。

淵:打漩渦的水,這裡比喻大道和萬物的關係像“淵”的形狀。

挫:壓下去,降低。

銳:急速,急劇。

和:混合,比如常說的“和麵”。

同:混同。

湛:水清澈透明。

誰之子:把道比喻成孩子,不知道誰的孩子,意思說不知曉道是怎麼產生的。

“為無為,則無不為。”是怎麼做到的,《道德經》第三四章告訴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幾句話是說大道蘊藏在萬事萬物中,它把自己與一切都同化為一體,所以看不見道。這幾句話也在講人要想保全自己,需要和周邊 人群和環境相協調適應,這就要改變自己,你改變的只是你的表象,你還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