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的人生應該這樣!

初學國學經典《道德經》的人,常被書中提到的“無為”弄得很糊塗,不知道zen才能算是“無為”,常會把它理解為“什麼都不做”或者消極的理解為“隨其自然”。那麼“無為”到底是種什麼樣的人生狀態呢?

“無為”首先出現在《道德經》第二章(以現在的公版為準),原文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無為”的人生應該這樣!

本文作者榴蓮暈倒拍於成都青羊宮

這個“無為”到底該怎麼解釋呢?其實後面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已經對“無為”做出瞭解釋,“生,為,功成”都可以理解為創造出了一件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也可以是看不見的精神或功效等,如牛頓提出的牛頓定理,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員工行為對公司的貢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創造了一件東西,但不自己佔用,有作為但不依仗,有功績但不居功”,可見“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了就做了,卻不以產生的結果來標榜自己。

但這種狀態的“無為”又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不能刻意為之。就如《清靜經》裡說的一樣“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德行最高的人,不覺得自己有德行,卻不知不覺中有了德行,執著於德行的人,標榜自己有德行,還不是最崇高的德行。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會與各種各種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中有“上士”,有“中士”,有“下士”,怎麼才能做到“無為”呢?

我覺得,只要做到以下兩點,可稱之是“無為”之行。

一、事來則應

《清靜經》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心就是追逐外物,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總有外物來打擾,比如公司要求業績,孩子交學費,孩子闖禍,物價上漲等等。既然無法避免,我們就主動回應它,解決它,不拖延,不推諉。

二、事去則靜

這個“事去”並不是單一的解決了問題的意思,還有此問題沒有做完,彼問題又出現的意思。靜則有不要讓問題成為煩惱的意思。問題解決了自然沒有煩惱,但有些問題並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那麼在沒有解決之前,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讓它來打擾自己。比如睡覺時,不要總想到白天工作上沒完成的事,而影響睡眠。“靜”除了不要成為煩惱,也有不要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恃功自居的意思。

這是我的一點淺薄見解,畢竟道之玄妙,以文字無法盡述。大家有什麼精妙見解,請賜教到評論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