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则无不为。”是怎么做到的,《道德经》第三四章告诉你

这章的内容,主要是接上一章的对立统一定律,讲述了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治国安民。

不尚贤,是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推崇贤能,是人民不因此争名夺利;不以奇珍异宝作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见不到使人贪婪的事物,使淳朴的民心不被贪婪破坏。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减弱人民的贪心,让人民吃饱;要减弱人民的攀比心,提升人的风骨品质。一般人们见不到使他们贪心的事物,人心就不会被贪婪破坏,这样使少数的知道贪婪的人,也不敢做贪婪的事。用无为的方式去做事,那就没什么是做不了的。

志:称重量,比长短的意思,引申为攀比心。

“为无为,则无不为。”是怎么做到的,《道德经》第三四章告诉你


不尚贤

原因和第二章的 “美为之美”一个道理,不尚贤,贤者自贤,不贤者也不起争名夺利之心。尚贤,不贤者无动于衷,或者为了被推崇而争名夺利,这些人看中的是被推崇后的利益,所以尚贤是对人的过多干涉。“不贵难得之货”与之同理。

“为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该做的别做,别过多的干涉。“无为”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以客观情况为依据,就要“不尚贤”,人民自然会“虚其心”,减少自己的贪心。“弱其志”,百姓减少了自己的攀比心。“强其骨”,前两者做到了,品格风骨自然就提升了。圣人只需要“实其腹”,让人民吃饱饭就可以了。所以不该做的别做,那就什么都能做的好了。

“为无为,则无不为。”是怎么做到的,《道德经》第三四章告诉你



第四章进一步论述了道的起源,叙述了道的重要性,广泛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大道空虚无形,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大道和万物的关系就像打漩涡的水的形状,大道在源头孕育万物,万物随着大道而动。大道降低了自己的速度,解开自己的纷繁,道与光混合在一起,与尘埃混同在一起。道如水一样透明不可见,它又是却是存在的。我不知道道是哪里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有了道。

冲通盅:像酒盅的中空部位,已为空虚。

不盈:不满,引申为不尽。

渊:打漩涡的水,这里比喻大道和万物的关系像“渊”的形状。

挫:压下去,降低。

锐:急速,急剧。

和:混合,比如常说的“和面”。

同:混同。

湛:水清澈透明。

谁之子:把道比喻成孩子,不知道谁的孩子,意思说不知晓道是怎么产生的。

“为无为,则无不为。”是怎么做到的,《道德经》第三四章告诉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几句话是说大道蕴藏在万事万物中,它把自己与一切都同化为一体,所以看不见道。这几句话也在讲人要想保全自己,需要和周边 人群和环境相协调适应,这就要改变自己,你改变的只是你的表象,你还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