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織圖》

《耕織圖》是中國古代為勸課農桑,採用繪圖的形式詳實記錄耕作與蠶織的系列圖譜,原為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璹所作,作品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此內整理:傳元程棨摹樓璹繪本、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貞繪、內府刊本(兩種)、清雍正時期陳枚彩繪本、清代彩繪本及和刻本,共九種版本。

南宋紹興年間於潛縣令樓璹繪製的《耕織圖》呈獻給宋高宗,深得高宗讚賞並獲得吳皇后題詞。皇上還專門召見他,並將其《耕織圖》宣示後宮,一時朝野傳誦,從而引發了“耕織圖”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社會上接連不斷地出現了許多《耕織圖》,形成了中國繪畫史、科技史、農業史、藝術史中一個獨特的現象,成就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大瑰寶。《耕織圖》歷經近千年流傳到世界各地。

樓璹的《耕織圖》又是一卷詩畫相配的文學藝術作品,有人將他的詩與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作品相比較,充滿田園氣息,也有人評價他的作品的內容更像是以農業為主題的農學著作,有人將它與《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相媲美。說是一部有韻的農書。

《耕織圖》描繪細緻入微又富有藝術感染力,有賴於樓璹對農業生產的長期觀察體驗和高超的藝術造詣。他在任縣令時,跑遍於潛縣治十二鄉之周邊的南門畈、橫山畈、方元畈、祈祥畈、對石畈、竹亭畈、敖幹畈等大畈,深入田頭地角,出入農家,與當地有經驗技術的農夫蠶婦研討種田、植桑、織帛等經驗技術得失。尤其難得的是,它在畫面上留下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圖像,為研究農業特別是農具留下了無法從文字資料中得到的珍貴資料。例如《灌溉》《一耘》圖,繪出了當時使用戽斗、桔槔和龍骨車抽水灌田的情景。從《收割》圖中看到的是一幅緊張的割稻場面。《織》和《攀花》等圖繪出了當時已經使用的素織機和花織機,使人們能夠更形象地瞭解當時蠶桑及紡織的發展面貌。其中記載的許多耕織知識和生產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1,清康熙三十五年內府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耕織圖》

該圖為康熙年間,江南士人進呈南宋樓璹《耕織圖詩》,康熙命內廷供奉焦秉貞重繪而成。康熙親自題序,併為每幅圖“制詩一章,以吟詠其勤苦而書之於圖”。時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鳳奉旨鐫版印製。本次編輯將樓詩原文、康熙行草釋文用簡體文字附於圖頁,方便讀者閱讀。《御製耕織圖》含23幅耕種圖和23幅紡織圖,每幅圖都配有一首詩。這些詩是由康熙皇帝所作。清宮廷畫家焦秉貞創作的這些畫很大部分是根據南宋樓璹的《耕織圖》來創作的,創作時做了調整。

大致目錄

御製耕織圖、御製耕織圖序

耕圖23幅:

耕第一圖:浸種

耕第二圖:耕

耕第三圖:耙耨

耕第四圖:耖

耕第五圖:碌碡

耕第六圖:布秧

耕第七圖:初秧

耕第八圖:淤蔭

耕第九圖:拔秧

耕第十圖:插秧

耕第十一圖:一耘

耕第十二圖:二耘

耕第十三圖:三耘

耕第十四圖:灌溉

耕第十五圖:收刈

耕第十六圖:登場

耕第十七圖:持穗

耕第十八圖:舂碓

耕第十九圖:篩

耕第二十圖:簸揚

耕第二十一圖:礱

耕第二十二圖:入倉

耕第二十三圖:祭神

織圖23幅:

織第一圖:浴蠶

織第二圖:二眠

織第三圖:三眠

織第四圖:大起

織第五圖:捉績

織第六圖:分箔

織第七圖:採桑

織第八圖:上簇

織第九圖:炙箔

織第十圖:下簇

織第十一圖:擇蘭

織第十二圖:窖蘭

織第十三圖:練絲

織第十四圖:蠶蛾

織第十五圖:祀謝

織第十六圖:緯

織第十七圖:織

織第十八圖:絡絲

織第十九圖:經

織第二十圖:染色

織第二十一圖:攀花

織第二十二圖:剪帛

織第二十三圖:成衣

其它版本

2,清雍正時期陳枚繪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耕織圖》

3,清康熙時期內府刊本(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耕織圖》

4,清代彩繪本(Getty研究所藏)

《耕織圖》

5,《佩文齋耕織圖》和刻本(信州大學圖書館藏)

《耕織圖》

6,耕織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耕織圖》

7,文化5年(1808)和刻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耕織圖》

8,狩野永納摹寫和刻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耕織圖》

#增補(2018年5月19日)9,傳元代程棨摹樓璹繪本(賽克勒美術館藏:一、二)

《耕織圖》

元程棨摹本:元程棨摹樓璹《耕織圖》,共二卷,在當時本相屬附,後來才分帙單行。自元以後《耕圖》和《織圖》,由於久經流傳而分離開來。到了清乾隆年間,高宗獲此二卷,並作了御筆題序和詩。乾隆“因命同篋襲弆,”放在圓明園貴織山堂中。一八六〇年英法侵略北京掠於圓明園,元程棨摹本《耕織圖》同時遭劫。這份被劫走的《耕織圖》現存美國賽克勒美術館。一九七三年,美國學者托馬斯·勞頓編著的,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出版的《中國人物畫》一書,曾將《耕織圖》部分圖幅收入,並附有文字說明。耕圖、織圖為紙本卷軸,均以水墨設色,尺寸均為32X1232.5釐米和32.7X1049釐米。計耕圖二十一幅,織圖二十四幅,各附標題及五言詩一首;詩文用篆書,另配有較小的楷書。此摹本與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清乾隆《耕織圖》刻石基本上相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