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民國時期《大公報》樣張

《大公報》是一份百年老報,1902年創刊於天津,至今仍在香港發行,是迄今為止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創辦之初,近代中國社會積貧積弱、飽受列強欺侮,這樣劇烈的社會變遷,賦予了《大公報》報人關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危難感、焦慮感和使命感,使《大公報》形成了愛國傳統、“大”“公”特色和創新精神。在抗日戰爭中,《大公報》秉承了這一傳統和原則,走在新聞界抗戰的最前線。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

1931 年 9 月 18 號晚上,日本關東軍埋設炸彈,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隨後日軍以此為藉口炮擊沈陽北大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隨後,日本關東軍全軍出動,對東北發起全面入侵。

最早報道九一八日軍進攻的消息

在 9 月 18 日下午,遠在天津的《大公報》記者汪松年注意到了日軍的不尋常動向。他從鐵路局獲悉“日軍調動頻繁,景象異常”,便直接守候在鐵路局。《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指示報社的王芸生、徐鑄成守候在編輯部,隨時接聽汪的電話。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大公報》的重要人物——張季鸞和王芸生

19日凌晨一時,鐵路局接到瀋陽電話,說日軍在柳條湖(距瀋陽城三十公里)開火了。汪馬上給編輯部打電話,口述了一條簡短的消息。這時,《大公報》19 日的要聞版已經截稿、拍好版面,張季鸞立刻決定抽掉一小段,補進這條消息,併為這條消息寫了標題——《最後消息》。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最後消息》的版面位置和具體內容

《最後消息》這樣寫道:

今晨四時消息,據交通方面得到報告,昨夜十一時許,有某國兵在瀋陽演習夜戰,城內炮聲突起,居民頗不安。鐵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國兵甚多,因此夜半應行通過該處之平吉火車,當時為慎重起見,亦未能開行雲。

事發突然,日軍進攻瀋陽和長春在19日凌晨。由於日軍事前做好了周密的進攻計劃,因而進攻開始後,馬上切斷了關內和關外的一切交通線。當時通訊條件落後,其他報刊均沒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這條消息,國內各大報紙對“九一八”事變的報道,一般都發表在20日的報紙上。因此《大公報》搶到了最具時效的新聞,成為報道“九一八事變”最早的報刊。

日軍進攻,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也令有識之士認識到發動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擊侵略者的重要性。《大公報》的編輯們拿起了手中的紙筆和油印機,開始走上新聞界抗戰的最前線。

組織記者團,赴事變前線報道戰況

《大公報》對於日軍犯下的種種暴行,一一如實報道。在事變發生的第一時間,《大公報》聯合平津各大報館,牽頭組建了專門趕赴東北前線報道的“

赴遼記者團”,除中國各漢語報紙之外,還有英文的《京津時報》《華北明星報》等編輯記者一同前往,《京津時報》報系主編奈爾氏親自沿途報道情況,更同時號召報界同仁施加輿論壓力,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9月22日,中外記者團回到天津陸續刊發了幾十篇報道。如《記者團歸津,在沈半日目觀慘淡光景》,詳細敘述了在日軍瀋陽等地由出行記者團親眼所見的日軍累累暴行。《安東快信》一文則詳細敘述了東北安東(今遼寧延邊、丹東)被日本侵略者佔領的經過。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記者團報道

“明恥教戰”,向民眾普及日軍侵略史和軍事知識

《大公報》編輯們深感事關重大,中日之間大規模的戰爭,遲早要發生。因此,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商議了一段時間內的報道策略,即“明恥教戰”。所謂“明恥”,就是要王芸生編寫自1871年至1931年間的中日兩國關係史,取名《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在《大公報》上連載,讓讀者瞭解日本侵略中國的由來。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一卷

所謂“教戰”,就是請汪松年協助軍事教育家蔣百里在《大公報》上主編《軍事週刊》。蔣百里當時正在上海,對於在天津編輯的《大公報》,在編務往來方面確實存在不少實際困難。這個困難的解決,主要靠記者汪松年從中串聯、聯絡和協調。從辦《軍事週刊》的大致思路到作者的確定,從篇目內容的取捨到稿件的審閱,從稿件的寄送到編輯、校對,都是汪松年的事。1932年1月8日,《軍事週刊》如期出現在《大公報》上。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蔣百里

《軍事週刊》的文章大致可分為4類,有軍事裝備介紹、戰略戰法探討、國防動員、軍事歷史與制度。涉及面很廣,有戰略方面的,戰術方面的,有兵器研究方面的,有戰時病疫防治、戰地食料、防化防空知識等;另外還有一些文章介紹國外的軍事情況,主要是美國、蘇聯和西歐主要強國的軍事、國防情況和經驗。

軍備知識類、技術類以及國防動員等內容為主要題材的文章,體現出“文以致用”的鮮明特徵;讓民眾具備軍事常識,對於己方和彼方的情況有更真實的瞭解,從而增強己方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辦刊者的初衷。

刊發社評文章,做反擊日軍的輿論陣地

《大公報》刊發了大量社評,反駁日本侵略者的反誣中國的行徑。試舉兩例。第一份是9月30日,《大公報》刊載社評《願日本國民反省》,“吾人今願日本國民清夜一思”。

從損失的角度,《大公報》認為雖然日軍入侵東北的行動在造成中國巨大損失,但是日本因此自身遭受的損失也不可計量,日本以為此番要根本解決滿蒙,要長期保障佔領,只能是一意孤行、一錯到底。

從外交的角度,《大公報》認為將會增進中國與歐美蘇聯等國的外交感情“代歐美各國在華增長多少感情信用?代蘇聯鞏固多少利益?苟於此點,深思熟考,當可吾其精神上損失之如何巨大。”同時,也將會使自己在國際上完全被孤立。“夫事發以來,世界輿論,無有以日本舉動為是者,國聯之勸告,美國之覺書,蘇聯之異詞,雖無不 X 和立言,要無一同情日本。”並且指出“政治外交家多年努力所造成之國際良好空氣,使世界人士漸信日本已脫離極端的軍國主義者,經此數日之橫衝直撞,已將過去成績,破壞不少,既失同情,復招嫉忌,此已為以一種損失矣,然猶不止此”。

這樣的宣傳方式,表面上是對於日本民眾的勸告,實際上是對內向全國軍民展示我方的正義性,堅定民眾抗戰的決心,對外是針對在華的第三國民眾,客觀講述到底誰是始作俑者,爭取他們的支持,以此來影響他們的國家。

刊登圖片新聞欄目,創新報道形式

圖片的傳播效果之一就是直觀。在“九一八”期間,《大公報》 在其第四版開闢出新欄目圖片新聞,將在淪陷區拍攝到的圖片毫無保留的刊出,並且附帶簡要的介紹文字。這些照片,不需要任何的文字解釋與旁白,就能馬上給予受眾強烈的視覺上的感官刺激,能讓受眾更加直觀的瞭解真實的環境,在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不抵抗政策的同時,更能使得讀者、民眾的抗戰意識得到覺醒,真正做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更是進一步從精神層面動員民眾的重要一環。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抗戰勝利後大公報刊發“日本投降矣”

《大公報》是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它伴隨著中國近代史上的深重苦難一路走來,在許多重要關頭承擔了傳遞消息的重要任務,也成為動員民眾抗擊侵略者,宣傳鼓舞愛國精神的一面旗幟。今日,在香港的《大公報》仍然承擔著這樣的任務,憑藉遍及全球幾十個地區的發行範圍,它向廣大的外國人和華人華僑介紹著今日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近日以來,更是成為反擊香港暴亂分子的重要輿論陣地。這些都是《大公報》“無私之為大,忘己之為公”精神的最好傳承。

報紙的抗戰:勿忘九一八,《大公報》最先報道日軍進攻的消息

今日香港軒尼詩道上的《大公報》社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