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黃人家”改行記

新華社鄭州4月14日電(記者 韓朝陽)50歲的孫江子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數十年間在黃河兩岸闖蕩。前些年,他沿著黃河攬工程,20多臺工程機械挖煤挖礦,一年能掙幾百萬元,成了小山村裡走出的“大老闆”。近幾年,他順著河岸搞綠化,承包5個山頭,投資數千萬元種果樹、栽苗木,綠化荒山坡,成了遠近聞名的“造林先鋒”。

起初,孫江子執意要改行,全家老少一致反對,原因很簡單,種林果、搞綠化不掙錢,但孫江子有考慮:“生態保護越來越重要,幹工程不長久,經營好荒山坡,也能抓住大機遇。”

孫江子的家鄉位於河南省新安縣倉頭鎮橫山村,20世紀90年代末,小浪底水庫蓄水,臨近黃河的小山村被水庫淹沒,孫江子搬離村莊,定居縣城。走出山溝的孫江子撂下鋤頭,搞起運輸,逐漸有了自己的工程隊,生意紅火時有20多臺工程機械,一年掙400多萬元。

事業如火如荼,孫江子卻時常悶悶不樂。“想念在老家的生活,喂牲口、種地,抬眼就是黃河,日子輕鬆自在。”孫江子懷念山村裡的好山好水,“我幹工程那些年是一種破壞狀態,眼看著山荒了,村空了,鄉鄰也少來往了。”他總想重回農村包塊地,養些雞,種點菜,過上小時候的生活,但作為家裡的“頂樑柱”,面對親朋好友的勸阻,孫江子遲遲無法下決心。

“這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保護,我覺得轉行是大勢所趨,今天的荒山坡,明天可能就是‘金銀坡’。”於是,孫江子在新安縣石井鎮承包了靠近小浪底庫區的數千畝荒坡,4年間,他請公司做規劃,按照“一邊綠化,一邊美化”的思路種下約50萬棵樹苗。如今,這片抬頭望得見青山、俯首看得見綠水的山頭被起名為“黃河神仙灣”。

4年時間,綠化的大框架剛形成,還需要在“美”上下功夫。令孫江子沒料到的是,綠化初見成效,2019年“黃河神仙灣”就湧進遊客約20萬人次,這讓原想發展林果經濟的孫江子看到了農旅融合的新路。如今,皮膚黝黑的孫江子更加堅信改對了行,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幾十萬遊客不就能帶來金山銀山。”

“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兩山一分川”的新安縣境內,黃河主河道長38.7公里。近些年,沿黃綠化越來越好,黃河岸邊像孫江子一樣改行的“沿黃人家”還真不少。

新安縣正村鎮北溝村靠近小浪底庫區,位於山區的北溝村基礎條件差,以種糧、打工為生的村民都想往山外跑。“窮怕了,村裡人覺得吃飽飯、有水喝、有路走就是幸福。”當了18年村支書的張永安說,“村民扎堆外出謀生,老宅荒廢了,這道溝就像慢慢‘死亡’了一樣,哪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想法。”

2015年,北溝村開了第一次“鄉賢聯誼會”,在外開公司的韓雲偉提出了發展旅遊的思路,這與村支書張永安不謀而合。“我們村望得到山,看得見水,就是基礎條件差,留不住鄉愁。”張永安說,村裡謀劃發展,一邊修路、通水、建社區,一邊把我們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

在當地政府和韓雲偉等人支持下,北溝村及相鄰的石泉村進行綠化美化,山上植樹造林,建了觀景臺,42家閒置或荒廢的農家院被改造為民宿,鄉村旅遊蓬勃發展,該旅遊項目被命名為“大河田園”。“借黃河的光、庫區的景,2019年‘大河田園’營收近400萬元。”項目負責人王向陽說,目前項目覆蓋兩個村,帶動近百人就業,未來將輻射周邊5個村。

“北溝村人要逐漸轉行,家家戶戶搞旅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還要留得住鄉愁。”如今,站在新建社區樓上望北溝,張永安信心滿滿,“有山有水,能吃能住,我們就要從綠水青山中‘刨’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