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又見炊煙”談起

從“又見炊煙”談起

前些年外出打工,從鄉下來到城裡,讓我這個大齡人真是開了眼。見到市井和居民小區,果然都和電視裡一樣,高樓林立,整齊劃一。街道寬闊,隔離帶三步一棵樹,五步一個花池。很是震撼外面的精彩世界,也令人心裡舒服極了。

後來在外面摸爬滾打的時間長了,也許是審美視覺疲勞了吧,就渾身不自在起來。覺得城裡太硬殼了,出門所見的都是人,回到家裡就關門。彷彿日子和一切的一切,都裝在了水泥樓房裡。便思念起了家鄉的田園風光,感懷著自己的情感,還是在農村。

从“又见炊烟”谈起

現在是我又回到了鄉下,又見到了炊煙升起,覺得還是老家的山和水,比城裡的假山公園親切多了,好多了。經過這樣的一往一復,我似乎也明白了一點事理。

從大處來講,那是因為農村,是千百年來農耕文化起根發苗的所在地,它裡面蘊藏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想象。小而言之,唯有農村的山山水水,才是我們休養生息的好地方。要不怎麼會有古時迷途失意的達官貴人歸隱山林一說,今有商海競爭敗北的老闆大亨歸鄉療傷呢?

从“又见炊烟”谈起

當然,城市各方面的發展和文化條件都要比鄉下好,這是事實。也是社會發展拉開的城鄉之間的距離,本質上是拉開了城鄉的經濟和文化的距離。這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它又使得現在的年輕人在不斷地逃離農村,逃離勞動,逃離生他養他、被他認為是貧困低賤根源的地方。

但是,有一樣是城市永遠也比不了的,就是農村永遠地在敞開著博大的胸懷,祝福和保佑著它在外漂泊的遊子,並時刻準備著接納遠在他鄉的遊子們踏上回家的路,接納他們的喜和憂,好撫平他們心靈上的創傷。

从“又见炊烟”谈起

所謂“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遊子窮途,思念故鄉是骨子裡的天性。不管地老天荒,不管貧富貴賤,故鄉就如同父母。父母對兒女的牽掛和接納,永遠都是無條件的,永遠都是在隨著時間地推移,反而會越來越緊的。

現在,已有人在呼籲說,鄉村是我們最後一片詩意的棲息之地,我們要保護它。它是一卷卷藍布封皮的線裝書,薄薄的宣紙上滿是手工刻成的炊煙老屋、小橋流水、蜜蜂蝴蝶、桃花秧苗、雞鳴狗叫。

从“又见炊烟”谈起

還有一些平平仄仄的淺吟低唱,長長短短的古老歌謠,和“鋤禾日當午”的辛酸、“苛捐猛如虎”的悲號……鄉村無言,在古老的存在著,保護好它,我們就是在保存著我們民族的記憶與想象。

於是,如何保護好我們這片詩意的精神家園,又成了一個新出現的問題。前幾年的新農村建設,在移民建鎮的過程中,我們這個地方就很有幾個,具有當地歷史人文背景的小村莊給移掉了,就這樣的沒有了。

从“又见炊烟”谈起

農村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古老村落,正史上都沒有記載,野史上也沒有。但它卻在人們的口頭上代代相傳著到了今天,可以說它是一方農耕文化的實物憑證,也是時光的折射。它是寶貴的,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保留了它,也就保留了美麗與個性。

還有就是有的地方移民建鎮後,不破不立。千姿百態的村舍,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樓房,這也罷了。滿眼花園式的設計,就連原來的老地名都改掉了,也和城裡小區的名字一樣了,盡是些什麼“森喬印象、羅馬水岸”地叫起來,報聽還真是有點讓人不好意思呢。

从“又见炊烟”谈起

歷史是一脈相承的,一個地方的發展,文化傳承也是一脈相承的。在農村,我們有時聽到一個地名或者一個村名,那怕它是老掉牙的俗掉牙的,但它卻是這一方水土的記憶,也是其它洋名無法代替的,因而保留一些老名字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新農村建設中,繼續去沿用當地的那具有人文底蘊的老名字,又有什麼不好?

我們也都曾見過,現在有的個別鄉鎮在謀發展的道路上,不利用自身條件搞旅遊開發。卻一邊不惜花錢,四處求購些老磚頭瓦塊,老物件來做些沒有根基的仿古,造聲勢。一邊又把留存下來的具有鄉風鄉韻的古蹟遺址,在整治環境的過程中夷為平地。還把本土的老品種特色樹木也換掉,全種上外來種的花草樹木,做起休閒園林來。

从“又见炊烟”谈起

其實,這樣搞出來的結果只有一種,就是對鄉村的美麗與個性在進行傷害。

我們需要讓鄉村與城市親近,但不能讓鄉村失去個性。這是因為我們的才能智慧和人格品質還在鄉村,我們的根還在鄉村,這就還需要有農耕文化底蘊的鄉村來守護。“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

从“又见炊烟”谈起

夏日

退居樅陽左崗村,

樂享天倫逗兒孫。

風生水面荷香動,

魚潛塘底柳影沉。

好是架上瓜果熟,

摘來雨後藤蔓鮮。

鄉鄰樹下呼小酌,

井邊閒話打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