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鄉清明有特別的習俗和飲食嗎?

泥土家的小三兒


感謝在此回答

座標四川,我家鄉在清明祭祖墳時都有一些特別的講究。

清明前後十天都可以上墳,但在清明節這一天不能上墳,有兒女的要在清明前祭墳,沒有兒女的要在清明後上墳,上墳就是取土將墳堆高一些,還要買一些墳仟插在墳頭上,同時還要點上香蠟,具上酒肉水果,如有些老人生前抽菸也給供上,這些供品備好後,然後再燒紙錢並放鞭炮,最後再取土堆墳墓上。

還有一個習俗,包墳墓和立碑也要在清明節時期才能操作,新葬的墳墓要三年後才能堆土,立碑,包墳。這是我當地清明祭祖的習俗,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不一樣。但在祭祖時,請大家要注防火等方面的安全隱患,這樣才利國利民。


龍翔五


在我們豫南地區,這裡人煙稠密,土地遼闊。早年經過宋金之亂,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清軍一統中原的各種戰爭,這裡的人口當時幾乎流亡殆盡,滿目瘡痍,荒草蔽日,“日頭落,狼下坡,哇子(白鷺)叫喚鬼吆喝),是這裡口口相傳的民謠,極其荒涼。後來清政府施行一系列興農助耕政策,。這裡才從外地遷移過來一部分人從事農耕,據從祖上歷代相傳至今,本族原籍洛陽,因戰亂流落此地,已有三百年曆史。

剛遷過來時每年清明還要到洛陽去上墳,後來族裔日漸龐大,,便又有子孫向外村搬遷,搬遷出去的人家除每到春節大年初一回原住地向本族長老拜年外,在清明節也要回來給逝去的祖先祭掃墳墓。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聯繫少了族的觀念也淡薄了,不再回原住地拜年和掃墓了。

上世紀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很多墳墓被夷為平地,過後有人偷偷的又將近親墳墓攏了起來。多年過去了大家年復一年修墳祭祖,從未間斷,有一年組人都在外地打工,我一個人把幾十座墳墓逐一除草上土封頂。有時看到一起修墳祭組平時不大聯繫的同枝兄弟,在這一刻突然覺得血脈相連,親近了許多。突然覺得大家應該經常聯繫,哪怕說說話,互相問候一下也是好的哦!

這裡是

2010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我們的根 ,中華民族是海外華人的根 河南又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歡迎海外華僑港澳臺胞回河南黃帝故里參加祭祖大典。你們是炎黃子孫,你們的祖先在這裡,河南人民不會忘記你們,中國永遠是你們的後盾。



平南李st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能動煙火。所以,我們當地在清明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擀餅,在清明節這幾天裡,大多時間都要吃餅,可以卷個雞蛋,也可以卷點兒蝦皮,最好是有鮮嫩的香椿芽,卷在餅裡,可香可香了。

擀餅首先是要和麵,通粉挖進黑瓷盆,加水,面要活的偏軟一些,便於擀麵。

待面在盆裡醒發的過程中,就在院子裡支好了桌子,放好了面板,安好了爐子、鏊子,拿好了擀麵杖、炊帚、火勾等等傢伙什。講究一點的家庭用三個腳的拉爐子,是一種制式的鐵爐,用泥巴泥了爐膛,火力比較旺。一些人家貪圖方便,就用幾塊磚頭,簡單擺三個點,把鏊子的三個腳放在上面,也就可以烙餅了。鏊子都是鑄鐵的,有三個短腳,使鏊子站起來,使用它烙餅之前,要把正面使勁擦拭乾淨,以免把餅弄髒了。

準備好了傢伙什,爐子生起了火,就可以擀餅烙餅了。

把乾麵粉撒在面板上,活好的面從盆裡取出來,搓成長條狀,放到面板的頂邊乾麵粉上,防止粘板,用籠布蓋好了,防止皴面。

媽媽揪下一拳頭👊大小的麵糰,先揉搓成圓球形,然後用擀麵杖把它擀大,直到和鏊子差不多大小,用擀麵杖挑了麵餅中間,搭在鏊子一邊,手中杖子一翻,麵餅就貼在鏊子上了。要吃裡面帶麵粉的餅時,就把麵糰先在中間包進入一把麵粉,讓後再擀成餅即可。沒有填充麵粉的叫做單餅,填充了麵粉的叫做拉塌餅。

我是負責燒火和烙餅的。麵餅到了鏊子上之後的工作就全部是我的了。麵餅好吃與否,可全掌握在燒火和烙餅的人的手裡,這可是個技術活,全靠以前的經驗。

火力要掌握的剛好,要不慍不火。火🔥大了,餅就糊了,黑乎乎的,不僅不好看,而且不好吃,咬在嘴裡一股苦味。火🔥小了,餅就容易烙幹了,捲不起來,容易碎,吃到嘴裡還咬不動。所以,掌握火候是門大學問。

餅在搭到鏊子上之後,先不要動,不用急。仔細觀察,看著麵餅表面鼓起小泡了,這就證明麵餅貼著鏊子的那一面烙的起花了開始慢慢變熟了。這時,用翻餅的竹杖從鏊子的右邊,在鏊子和麵餅之間的縫隙中,慢慢把杖子探進去,然後伸到麵餅中間位置,將餅挑起,從鏊子右邊把餅的正面就是還沒有烙的一面,輕輕放下,用杖子向左一翻,就把麵餅翻了一個面,開始烙餅的另一面。待到看著麵餅表面再起泡的時候,就可以反覆剛才的動作,把麵餅的方方面面都烙熟。

好的麵餅烙熟是整個麵餅撒滿了小碎花,顏色黃中帶白,沒有糊點兒。然後把麵餅從鏊子上挑下來,放在一邊的蓋墊上(一種用高粱杆做的器具),在餅上面再蓋上一層籠布。這樣保持餅的熱力不減,餅的熱力向上,層層傳遞,就是“塌”。

等到麵餅全部擀完烙好以後,把餅對摺再對摺,折成一個四層扇形,按照角向內的順序,把餅放在面盆中,可以保持兩三天麵餅柔軟不皴。

剛剛烙好的麵餅有一股麵粉的香味,非常柔軟。用它卷個雞蛋、卷著啞巴辣椒或者捲上一點蝦皮,哪怕是卷棵大蔥,都是那麼美味。

時間放久了的大餅,失去了炒熟麵粉的香味,因為水分的就是,硬度也上來了,不再好咬,吃的時候得用後槽牙,而且得用牙的咬合力和手的拽的力量,才能完成。吃完一張餅,整個太陽穴都感覺鼓老高,腮幫子的肌肉都累的動不了了,非常的練咬肌。這也可能是北方人四方大臉的緣故之一吧。

烙餅除了麵餅之外,還可以烙菜餅。就是把麵餅對摺,中間夾上菜餡,主要是韭菜雞蛋木耳蝦皮,烙出來是個半圓形。因為中間夾了菜餡,又是烙熟的原因,老遠就能聞著一股韭菜的香味,跟韭菜盒子一個味道,好吃又好咬,一頓能吃上一張餅。





礪劍9359


我們這是湖南邵東的一個農村鎮子。

每年清明節的時候飲食方面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是清明節對習俗還是有一些的。

我們這族的太爺爺是從水東江遷到我們現在居住的鎮子的。所以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會到水東江的祖墳去祭拜加打整墳地。清明節的當天就是在我們這鎮的祖墳拜祭。

這裡要說的是,經過好幾代的發展,現在我們這鞠姓在本地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家庭了。所以,在孩子爺爺輩的提議下,每家每戶出一千,大概有一萬五左右。作為清明的聚會基金和買一些基本的祭祀需要的禮炮,鞭炮,紙錢,香等物品。因為清明掃墓是除了新年之外人員聚的最齊的時候,大家從全國各地回來聚聚餐聯絡感情,最主要的是認認人。

今年因為疫情,聚餐已經確定取消了,外省的親朋好友也確定不會回來了,安全第一吧。


筱菡辰媽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的清明時節雨水很少,天氣很好,風吹垂柳輕浮面,那個季節是最舒服的時節,不冷不熱,到處都是抽芽的柳樹,清明節頭天我們會折柳枝插在門框上,放在床頭上,據說是驅鬼辟邪的,清明節早上,家家戶戶會煮很多清水煮蛋,基本都是雞蛋,有的家庭條件好的,會煮鵝蛋,但具體什麼原因,不得知,但,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這一天是大飽口福的一天。



蘇城小滴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的清明時節雨水很少,天氣很好,風吹垂柳輕浮面,那個季節是最舒服的時節,不冷不熱,到處都是抽芽的柳樹,清明節頭天我們會折柳枝插在門框上,放在床頭上,據說是驅鬼辟邪的,清明節早上,家家戶戶會煮很多清水煮蛋,基本都是雞蛋,有的家庭條件好的,會煮鵝蛋,但具體什麼原因,不得知,但,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這一天是大飽口福的一天。



煙之外LY


蒙古族清明節習俗:

  

  不同地區的蒙古族祭奠習慣也略有不同。在通遼市,清明節要到祖墳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後,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後到附近打獵。在興安盟,清明節當天吃烏審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時分送給鄰居,清明節前後3日上墳祭祖。蒙古人不哭墳,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按照蒙古族傳統,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蒙古族每年要在除夕傍晚和清明節對祖先供奉兩次圖勒希(焚燒飲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先)祭祀。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員參加。前往祖墳上土燒紙的圖勒希作為固定的圖勒希祭祀,只有清明節時在埋葬地進行,這時女性也是不前往的。

  

  一般情況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當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只有在女孩小的時候也就是處於上小學階段時才會被帶領著參加傳統的圖勒希祭祀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就逐漸遠離與祖先的祭拜活動。女性禁忌習俗廣泛地存在於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中。有些村屯還要宰殺豬羊並在墳地上搭起鍋,向先人墳墓獻饈斯(全羊)。

  

  蒙古在清明節時大都選擇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對老祖宗(五世以上者)墳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後,把祭奠後剩下來的酒食聚集在一處,人們按輩分、長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長者給每人分酒食,接受分贈者向長者請安問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輩和失去的親人。

  

  完成祭祀活動之後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兒子之家進行聚餐,大家共同緬懷已故祖輩和失去的親人,感激在世長者為這個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勞動和精神付出得以換來今日的幸福生活。這樣不僅可以相互促進感情而且可以加強團結提高家族凝聚力。

  

蒙古奶茶

  蒙古族清明飲食習慣:

  

  蒙古奶茶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嘿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當中,非常特殊,它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放假的節氣。

清明節,雖然是個放假的節日,但不同於“五一”,“國慶”,“春節”等,能讓人放鬆,團聚,喜慶,而更多的是思念,回憶,憂悲,肅靜的心境。

清明節,各地的風俗,雖然總體是一致的,但二里不同天,各有各的文化和習俗。

我是北方人,清明節,在我們這裡,叫“寒食”。這一天,是上墳燒紙,祭奠親人逝者的日子,一般不能走親戚,不串門,不能大喊大叫,服裝穿著要素淡一些,小女孩不能穿一些花裡胡哨的衣服。非常忌諱諸如相親說媒,出門求職,外出經商等一些求財,吉慶的事情。

在飲食上,不能吃肉喝酒,做飯比較簡單,一般吃一些青菜,鹹菜等清淡一點的食物,不去做豐盛的飲食,不外出去參加宴席。特別是一些老人,甚至不做飯,簡單地吃點乾糧,鹹菜等,“寒食”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清明節這天,幾乎每年都要颳風,在回家路上,看見到處在燒紙追思的人們,莫名的悲傷迴盪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清明節馬上要到了,尤其在天乾物燥的地方,燒紙一定要用磚瓦等,加個小圍擋,或者帶幾瓶水,防止出現火災。帶個小木棒,等火著完再走,不能留有火星,安全第一吧。

清明節,“寒食”節,勾起多少對逝者的回憶,即使不去上墳,也低頭鞠個躬,表達一下哀思吧。





博聞天下高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1:吃潤餅

  清明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臺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吃潤餅,皮好不好很重要。潤餅皮是“擦”出來的:用小麥粉和水攪打成麵糰,抓一團面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輕輕一拭,幾秒鐘後,麵糊就變成薄如紙的餅皮,閩南人管這個叫“擦潤餅”。

  攤開薄薄的潤餅皮,鋪上胡蘿蔔絲、豆芽、海蠣煎、荷蘭豆、豆乾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棗,一道潤餅菜便成了。

  潤餅內豐富的餡料、糖粉、花生粉參雜後,一個潤餅熱量高達500卡,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尤其對血糖疾病患者負擔更大。所以,潤餅內餡可選擇蔬菜、雞胸肉或低脂瘦肉、豆乾絲、蛋皮或滷蛋、花生碎粒及代糖,材料的烹調方式可以少油炒及川燙方式處理,一卷熱量僅350大卡,美味不減分,更安心。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2:蒸樸籽粿

  清明節,潮汕人喜歡做樸籽粿、鼠殼粿、紅殼桃粿、酵粿等粿品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辛勞。樸籽粿的來源與潮汕當地的樹有關,這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粿製作工序並不複雜,但卻處處考究:需將採摘下的樸籽樹葉和青樸籽清洗乾淨,用石磨或石臼搗爛,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狀,與適量的糖、水及發酵粉混合均勻,裝入特製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蒸熟後的樸籽粿裹著一層青綠色,冒著熱氣,入口鬆軟香甜,還有一股粕籽樹葉特有的草藥香味。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3:踏青

  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於郊野是常見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普寧縣誌》),山林間,充滿喧鬧歡樂。現在,潮汕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來。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俟掃墓完畢,找一處乾淨平坦的地方,就著祭品和飲料,席地而食,別有一番野趣。

  不過,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容易患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所以,春季出遊,需要在外邊過夜時,應提前準備好衣物及保暖用品。另外,春天裡花粉四散,外出踏青賞花,需嚴防花粉過敏。

  清明時節,很多人到郊外踏青,順便將綠油油的野菜挖回家,端上餐桌。專家提示說,野菜中含有多種保健功能,常吃野菜對健康大有好處,但要學會科學食用。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有些野菜適宜生食,如婆婆丁等,最好的吃法是洗淨蘸醬生吃,而有些野菜如薺菜、馬齒莧則宜熟食。不認識的野菜不能盲目吃。久放的野菜也不能吃。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4:食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卷薄餅是用精麵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乾、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1675),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蓆裹屍,以此祭祀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5:上墳

  潮汕清明節的民俗主題是掃墓,俗稱“過紙”、“掛紙”或“上墳”。謂之“掛紙”,是因清明掃墓時,“松楸丘隴間遍懸楮錢”(清乾隆《揭陽縣誌》),因要與冬至掃墓有別,清明掃墓叫“掛春紙”,而冬至掃墓則稱為“掛冬紙”。

  潮汕人“掛紙”時間通常在清明節前後各三天這段期間進行,當中以清明正日掛者為最多。當天,家人們吃完早餐後,便帶著鋤頭鐮刀畚箕等物和供品上山掃墓。到墓地,要先拜土地爺,然後才開始祭拜自己的先人。

  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習俗,與中原古俗大致相同。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6: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古籍《清嘉錄》雲: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潮汕農諺有:“楊柳青,而濛濛;楊柳千,晴了天”、“插柳掛青,福降農家”和“簷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表達了世人祈望風調雨順,田增產人增壽,依戀清明插柳,祝福康寧益壽、五穀豐登之情懷。

  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廣東閃耀新星


我們福建漳浦的,就掃墓跟祭拜祖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