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只是接见了个互乡童子,为何弟子对此很困惑,后人却为之叹服?

小仙仙贤


要弄清孔子接近互乡童子一举,引来弟子困惑、后人钦佩的原因,需要了解此举发生的故事背景。

孔子曾因为接见一名童子,把他的弟子们给弄懵一事,《论语·述而篇》中有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东汉经学家郑玄将互乡解释为一个地名,即“互乡,乡名也。”基于此,这句话大意为孔子曾在互乡接见一名童子,弟子们对此感到困惑。

弟子对此感到困惑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童子的出身。童子来自互乡,对于互乡所在地,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正如《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提到的:“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这里的人讲话刚愎自用、粗俗无礼、不合时宜,即郑玄所说的:“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跟他们说善非但无益、甚至还是有害的,总之和互乡的人沟通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人,孔子曾经的态度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曾认为面对这种刚愎自用的人,不值得与之白费口舌。比如曾有一个身着绿色长衫的人找到子贡,非要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子贡与之产生争论。孔子看到这一幕后,却也随着穿绿色衣服的人说一年只有三季,要子贡停止争论立刻认输,那人方才满意离去。这不是颠倒黑白嘛?子贡对此很不服气,孔子对此解释道:那人是个蚂蚱精,蚂蚱通常活不过三季,在他们的认知中不可能有四季的概念,与这种认知水平有限又刚愎自用的人争论不是很愚蠢吗?

所以互乡的人在孔子弟子们眼中就相当于那位蚂蚱精,可是他们的师父面对互乡童子,却为何一改之前“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的态度?所以弟子们感到困惑不已。

孔子对此反常之举做出的一番解释,却让后人赞叹不已:“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对于其中“往”指过去还是未来,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若将“往”理解为过去,这句话大意就为:孔子认为自己接见互乡童子,是在肯定他好学上进的态度,没什么不妥。当一个人有好学之心、虚心前来求教时,就应给他学习的机会指点帮助他,而不应总追究他的过去,否则就过分了。

可见这名童子在孔子眼中与蚂蚱精还是有区别的:虽然童子来自于民风固执的互乡,但他特意前来向孔子求学,说明他还是有一颗谦虚的求学之心,而这份虚心是蚂蚱精身上所没有的。孔子看重一个人的求学之心,而不那么看重他的出身背景,突显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师者仁心。即便之前与互乡人有过不愉快的交往,但孔子没有因此将所有互乡人都贴上标签,现在有互乡人前来求教,孔子依然以礼相待的行为也体现出他待人宽厚、不计前嫌的胸怀。

再者,即便是互乡这个地方因为民风粗鄙臭名远扬,孔子依然能放下成见,不放弃每一个虚心求教、试图改变的互乡人,指点并帮助他们,用自己点滴的善举能尽可能多地帮扶渴望自我救赎的灵魂,这突显了圣人鼓励人不断进步、突破自身局限发掘更多可能性的师道精神。所以《四书解义》评价孔子此举为“若在君师之位,则无论贤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铸之中”“欲化导愚顽,以移易其风俗”。如此点滴不弃的劝善理念,自然赢得了后人的钦佩。

综上,弟子们之所以对孔子接见互乡童子感到困惑,其关键点在于童子的出身背景;后人之所以对此感到钦佩,是因为孔子此举背后的教学理念和师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