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只是接見了個互鄉童子,為何弟子對此很困惑,後人卻為之嘆服?

小仙仙賢


要弄清孔子接近互鄉童子一舉,引來弟子困惑、後人欽佩的原因,需要了解此舉發生的故事背景。

孔子曾因為接見一名童子,把他的弟子們給弄懵一事,《論語·述而篇》中有記載:“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東漢經學家鄭玄將互鄉解釋為一個地名,即“互鄉,鄉名也。”基於此,這句話大意為孔子曾在互鄉接見一名童子,弟子們對此感到困惑。

弟子對此感到困惑的一個關鍵點在於:童子的出身。童子來自互鄉,對於互鄉所在地,學術界歷來眾說紛紜,但主流觀點認為這個地方風俗鄙陋,正如《幼學瓊林·卷一·地輿類》提到的:“美俗曰仁裡,惡俗曰互鄉。”這裡的人講話剛愎自用、粗俗無禮、不合時宜,即鄭玄所說的:“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跟他們說善非但無益、甚至還是有害的,總之和互鄉的人溝通起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對於這樣的人,孔子曾經的態度是:“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孔子曾認為面對這種剛愎自用的人,不值得與之白費口舌。比如曾有一個身著綠色長衫的人找到子貢,非要說一年只有三個季節,子貢與之產生爭論。孔子看到這一幕後,卻也隨著穿綠色衣服的人說一年只有三季,要子貢停止爭論立刻認輸,那人方才滿意離去。這不是顛倒黑白嘛?子貢對此很不服氣,孔子對此解釋道:那人是個螞蚱精,螞蚱通常活不過三季,在他們的認知中不可能有四季的概念,與這種認知水平有限又剛愎自用的人爭論不是很愚蠢嗎?

所以互鄉的人在孔子弟子們眼中就相當於那位螞蚱精,可是他們的師父面對互鄉童子,卻為何一改之前“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的態度?所以弟子們感到困惑不已。

孔子對此反常之舉做出的一番解釋,卻讓後人讚歎不已:“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對於其中“往”指過去還是未來,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若將“往”理解為過去,這句話大意就為:孔子認為自己接見互鄉童子,是在肯定他好學上進的態度,沒什麼不妥。當一個人有好學之心、虛心前來求教時,就應給他學習的機會指點幫助他,而不應總追究他的過去,否則就過分了。

可見這名童子在孔子眼中與螞蚱精還是有區別的:雖然童子來自於民風固執的互鄉,但他特意前來向孔子求學,說明他還是有一顆謙虛的求學之心,而這份虛心是螞蚱精身上所沒有的。孔子看重一個人的求學之心,而不那麼看重他的出身背景,突顯出孔子有教無類的師者仁心。即便之前與互鄉人有過不愉快的交往,但孔子沒有因此將所有互鄉人都貼上標籤,現在有互鄉人前來求教,孔子依然以禮相待的行為也體現出他待人寬厚、不計前嫌的胸懷。

再者,即便是互鄉這個地方因為民風粗鄙臭名遠揚,孔子依然能放下成見,不放棄每一個虛心求教、試圖改變的互鄉人,指點並幫助他們,用自己點滴的善舉能儘可能多地幫扶渴望自我救贖的靈魂,這突顯了聖人鼓勵人不斷進步、突破自身侷限發掘更多可能性的師道精神。所以《四書解義》評價孔子此舉為“若在君師之位,則無論賢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鑄之中”“欲化導愚頑,以移易其風俗”。如此點滴不棄的勸善理念,自然贏得了後人的欽佩。

綜上,弟子們之所以對孔子接見互鄉童子感到困惑,其關鍵點在於童子的出身背景;後人之所以對此感到欽佩,是因為孔子此舉背後的教學理念和師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