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熟悉的投資理念(上)

在投資市場上,永遠是想投資的人多過已經開始投資的;收益少的永遠多過收益高的;投資失意的永遠多過點石成金的;你你我我永遠多過索羅斯、巴菲特。

為什麼他們賺到錢?那些財富像長眼睛一樣,飛奔著聚集在那些少之又少的人手中。他們怎麼賺到錢的?資本市場創造的神話使平民也能成就夢想。我們要怎麼賺到錢?沒有人能再次成為巴菲特、索羅斯,就如同你無法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一般,財富是無法複製的,但關於獲得財富的理念是可以學習的。 要先成為有錢人”、“負債有益”、“長期投資風險並不低”“有責任的人買保險”……這15條理念不是今天才產生,它存在於資本市場多年,只是,你從未正視它,而那些攫取到財富的人們,“恰巧”聽說過。這些中國人現在還不熟悉的理念,勾勒出一張張財富的地圖,你可以藉助它找到財富寶藏。

Points 理念1成為“有錢人”,第一步就得先“有錢”

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

賺錢之道,上算是錢生錢,中算靠知識賺錢,下算靠體力賺錢。

錢是永遠不知道疲倦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駕馭它。很多人都知道“以錢滾錢,利上加利”,卻沒有多少人能體會它的威力。先別以為“錢生錢”需要高超的投資技巧和眼光,更別以為所有有錢人都很會這一套,因為就算最不會理財的富翁,財富累計的速度也遠遠超過窮人的想象。

正如臺灣“早安財經”總編輯舉的例子,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這還只是最不會賺錢的富翁,倘若和巴菲特一樣,把錢用來投資每年平均報酬率為30%的工具,幾乎每隔3年存款就會增加1倍,富者越富,一般人更是望塵莫及。

那麼,“要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有錢”,這句話聽起來矛盾,卻指出了窮人最難以下嚥的事實: 假如你對於增加收入束手無策,假如你明知道收入有限卻任由支出增加,假如你不從收入與支出之間擠出儲蓄,並且持續拉大收入與支出的距離,你成為富翁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如果想成為“有錢人”,又沒有那麼“有錢”,該如何是好?上述中積累財富屬於必備動作,而另一件必須作的事情就是:增加錢累積的速度:找到一項不錯的投資,能兩倍於市場均值。

Points 理念2 收入與支出:高收入不一定成富翁,真富翁卻會低支出

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一旦順應了這條鐵律,散盡家財的富人也可東山再起。

普羅大眾之所以羨慕富翁是因為在想象中他們可以享受更精緻的生活甚至揮金如土,但如果真正進入富翁的世界,卻發現成功的富翁,很少揮金如土。相反的,他們往往有“視土如金”的傾向。

美國研究者史丹利Thomas Stanley和丹寇William Dank曾經針對美國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完成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的人不必然會成為富翁,真正的富翁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這些被史丹利和丹寇調查的富翁們很少換屋、很少買新車、很少亂花錢、很少亂買股票,而他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內的收入大於支出”。

在美國另外一項對富翁生活方式的調查中,我們也毫不驚訝的發現,他們中:

大多數人時常請人給鞋換底或修鞋,而不是扔掉舊的;

近一半的人時常請人修理傢俱,給沙發換墊子或給傢俱上光,而不買新的;

近一半的人會到倉儲式的商場去購買散裝的家庭用品……

大多數人到超市去之前都有一個購物清單。這樣做不僅會省錢,可以避免衝動購物,而且,如果有清單,他們在商店購物的時間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寧願節約時間用於工作或與家人在一起,而不願在超市胡亂地走來走去。

這個結論看來再簡單不過,卻是分隔富人和窮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任由門下三千食客坐吃山空的孟嘗君、胡亂投資的馬克·吐溫,當然還有無數曾經名利雙收卻揮霍濫賭亂投資的知名藝人,都是一再違背“收入必須高於支出”的鐵律之後,千金散盡。更妙的是:一旦順應了這條鐵律,散盡家財的富人也可東山再起。

如王爾德那句精闢的話----唯一的必需品就是非必需品。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雖然對致富一事毫無建樹,但對如何花錢,卻有獨到的看法。包法利夫人出身貧窮的農家,從下就中了愛情小說的毒,認為愛情不存在於尋常人家,而是貴族生活的產物。為了得到愛情,她必須躋身於一個有“盛宴、馬車和龐帕德爾式掛鐘”的世界。

愛瑪長大後嫁給了鎮上的包法利醫生,婚姻生活貧乏無趣,離小說中的愛情相去甚遠。為了購買昂貴的信封和信紙,模仿流行雜誌裡的貴婦化妝、為了高級的綢緞禮服、為了巴黎的奢侈品,在愛瑪不停地舉債、賒欠下,包法利先生的祖產賠光了。愛瑪因為還不出錢來,自殺了。攤開包法利夫人的收支平衡表,那些血淋淋的數字,不也控訴著我們平日血拼的暴行?那些來自包法利先生的哀鳴,聽起來不也十分熟悉?在今天,像包法利夫人這樣勇於消費的女性不但不會自殺,反而成為時髦女性的表率,都要感謝廣告的全面勝利和20世紀發明的信用卡。

在削減開支和努力提高現有生活水準之間,現代人多數會選擇後者。他們永遠都想要更好的車、更大的房子、更高的薪水。而一旦得償所願,他們很快就又變得不滿足。學術界將之稱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或是“快樂水車”。當升職或是新房新車帶給我們的興奮逐漸消退時,我們又會開始去追求別的東西,如此週而復始。

理念Points3負債有益 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

沒有負債麼?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反而證明你對你的生活是不負責任的。為什麼不想想,負債和投資其實是夥伴呢?

中國人覺得,欠著錢過日子,心裡總是有負擔的,但不欠債的生活只有這樣的可能—掙多少錢就只能過多少錢的日子;把收入都用於生活、消費,沒錢投資,錯失取得高額回報率的機會-----永遠為生活奔忙。

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適度負債,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負債不但沒壓力,還會因為進行了合理投資而變得“引人入勝”。

財務顧問提供給我們一個真實的案例:

MR.張,研究生畢業工作三年,積累了29萬元資金。首付10萬元買了總價50萬元的房子一套,餘款40萬元採用等額本息還款法20年還清,每月還款2753元,一年後即現在,房產升值為60萬。購買13萬的轎車,該車折舊後現值為10萬。4萬元用於基本的裝修,家用電器共2萬元,現金支付1萬,其餘1萬元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進行分期付款。29萬元中的最後1萬元資金作為自己的日常備用金。

MR.張對股票市場非常感興趣,2006年,中國股市行情很好,他決定開始對股票市場投資,可是融資融券業務的真正落實尚需時日,手上沒有餘錢,怎麼辦?面對股票市場高額的收益率,MR.張算了一筆賬發現,扣除貸款的利息成本或手續費用之後,股票的淨收益仍很高,值得貸款進行投資。

目前,通過典當行進行貸款不僅程序簡單,快捷,而且相對銀行貸款的難度低,所以MR.張以其北京牌照的小轎車為抵押向當地的典當行申請貸款,經過典當行的評估,該車價值為10萬,所以MR.張申請到了8萬元的貸款,並投入股票市場,進行短線操作,目前8萬元已經升值為16萬元。

這一年以來,MR.張也沒有出現過資金週轉問題。

搞財務管理的一般都是三張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現在用這種方法分析MR.張的財務狀況:

Mr.張的資產債表

資產金額(元)

現金與現金等價物10000

股票資產160000

金融資產小計260000

實物資產自住房600000

機動車100000

傢俱和家用電器類60000

其他個人資產

實物資產小計760000

資產總計1020000

負 債80000

實物資產總計信用卡透支(每月平均使用額度)80000

貸款388710

住房貸款476710

淨資產(資產總計減去負債總計)543290

個人現金流量表

資 產資 產資 產金額(元)

工資和薪金(穩定收入)12000房屋按揭還貸33036

投資收入80000信用卡消費貸款(10個月以上)10000

日常生活支出60000

收入總計200000支出總計103036

年結餘969640

個人財務比率表

項目參考值實際數值

房貸月供款佔穩定收入的比率24%-35%27.5%

期限在10個月以上的所有債務月還款佔穩定收入的比率33%-38%35.9%

清償比率(淨資產/總資產)50%-60%53.3%

負債比率(淨資產/總資產)40%-50%46.7%

以上情況看,MR.張的財務狀況關於負債考量的各種比率都在參考值範圍內,財務狀況基本安全,既不存在償債危機,也不存在資金的週轉問題,而且充分利用了其資金的槓桿效應,使資金得到了較好的增值機會,同時自己也享受了舒適的生活。

做投資決策時,要意識到,當投資收益率高於貸款利息率時,負債是利用別人的錢賺錢。

Points 理念4 不要讓你和你的錢之間隔著別人

基金顧問或者保險業務員,他們也在你身上榨取了不少的“過路費”,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去應付這些問題,完全可以想些法子繞過他們

你和你自己的錢有多遠的距離,很多人都會反問:難道不是步行去ATM的腳程嗎?

當然!但短短這條路上也有不少人要收過路費,他們可能是你最信賴的理財顧問們。收費標準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站在你和你的錢之間。

在你和你的錢之間你要支付的費用NOTICE

表中的數據因為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服務而變動,僅供參考。

保險業務員20%-60%/ 每個單子

股票經紀0.27%/ 每筆交易

基金客戶經理1.5%

理財顧問800-10000/ 年

操盤手20% 以上的利潤

中國人不熟悉的投資理念(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