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和诸葛亮两个人为什么能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

此生不悔入中华


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这就是文庙,其中就包括他。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这就是武庙,其中也包括他。到了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他。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他也位列其中。

这位同时进入文庙、武庙之中的将军,一定是一个文韬武略俱佳之人,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灭掉吴国的三国后期名将杜预。

在诸葛亮被清朝请进文庙之前,杜预还是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下面我们看看这位牛人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预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杜预本人,其实几乎没有什么武艺。《晋书》本传说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他连马都骑不好,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可以说是一个懂战争谋略的智将。

杜预出身于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里,但因为父亲长期与朝中皇亲国戚和权贵有矛盾而得不到任用。司马昭执政期间,杜预因为是优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涛等被重用。不久他和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亲,得以顺利成为司马氏集团中的杰出成员之一。杜预担任了司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在平定蜀国的战争中,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汉,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被乱兵杀死,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因功被增封一千户。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晋武帝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在扫清江陵的外围之后,杜预很快拿下江陵,占据荆州。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

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绩是非常突出的。

杜预虽出身在高级官僚家庭,但他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喜欢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灭吴功成之后,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因此可以说,杜预不愧为文庙中的名将,武庙中的大儒。


老李头有话说


文庙是指,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武庙是指,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能够同时进入文庙、武庙当中的必定是一个精通文韬武略之人。

先看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其是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不仅能够领兵打仗,还能总理朝政,并且文采斐然。但是诸葛亮是在明朝以后才进的文庙,多少还是沾了一些《三国演义》的光。

再来看杜预

杜预可以说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其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其出生在高级官僚之家,但他绝不是纨绔子弟,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和工程都有研究。杜预在担任度支尚书的时候,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在匈奴人刘猛起兵造反的时候,他有兼任平叛的职务。他虽然骑术不好,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次都冲锋在前,鼓舞士气。

  战争胜利后,他建立籍田,将户籍和田产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普通百姓有田可耕,收效甚为显著;他又改良弓箭和投石车,使弓箭射的更远,投石车能够连续抛石;又建立“常平仓”即国家收购粮食,平稳粮价。他提出的50多项措施,都被皇帝采纳。

  周朝有盛水器——欹(qi)器,水少则倾,水中则正,水满则覆,君王常把此物放在御座旁边以此来警示自己,但随着战乱,这个东西的制作方法就渐渐失传了,后人甚至都没见过欹器的样子。杜预凭着书中的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把他重新制作出来献给了晋武帝,晋武帝对此也赞叹不已。

  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年),羊祜推荐杜预担任荆州刺史,在羊祜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就已经削弱了东吴的实力,杜预上任后,晋强吴弱已经十分明显。杜预刚一上任就偷袭东吴西陵张政的部队,虽然张政对晋朝进攻有所准备,但没想到杜预刚一到任就进行了偷袭,张政大败。

  张政隐瞒了打了败仗的事实,杜预就把被俘将士的名单送给了孙皓,孙皓大怒,撤了张政,杜预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讨伐东吴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连续的三次上书,阐明利害,说服了晋武帝起兵伐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此次战斗中并没有担任主帅,只是担任了西路指挥,主要是进攻江陵和荆州,并负责调遣王濬的水师。

  公元280年正月,杜预所部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杜预采取了围而不歼的策略。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后,用计夺取了乐乡等城池,扫清了江陵的外围后,杜预很快攻下江陵,占据了荆州。

  杜预继续向东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等地区,东吴的地盘和势力仅剩都城建邺一带,在晋秋风扫落叶的打击下,东吴都城很快被击破,东吴灭亡。

 

  灭了东吴之后,杜预潜心学问,且成绩斐然。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这部《集解》至今任由学术价值,是后人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之一。

  到唐代时,杜预的书还存世《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等。他还撰写了《善文》五十卷,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散文选本。

  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杜预在赴洛阳途中病发,在邓县去世,时年63岁。杜预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纵观杜预一生,灭东吴,写巨著,绝对是文庙中的名将,武庙中的大儒。


唐明国亮


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我价值体现的认知度有很大差异,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将士把“征战战场,开疆拓土”当成心愿,不仅活着时想功成名就,死后也想青史留名,就像辛弃疾所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有两座庙十分出名,即供奉姜太公的武庙和祭祀孔圣人的文庙,二者不分伯仲,分别为武将和文臣梦寐以求的地方,若是某人有幸进入武庙或文庙,足以证明他非同凡响,在某方面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才能和贡献,比祖坟冒青烟还要霸气。

中华大地,从来不缺乏各种人才,文武双全者也不少,有没有人既可以进入文庙,又能够位列武庙呢?这个还真有,只是非常罕见,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人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其中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非常低调,几乎不为人所知。

咱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关于他的事迹和传说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等故事,无一不是家喻户晓,尽管有些略显夸张,但诸葛亮的确很有能力,历朝历代都有大批粉丝。

有人说,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古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就连唐朝名将李靖对诸葛亮都极为推崇,若非有真才实学,岂能达到如此境界。身为文臣,诸葛亮相当合格,谋略方面登峰造极,忠心耿耿无可挑剔。

身处乱世,郭嘉、贾诩等人都有跳槽的经历,诸葛亮却没有,一生只追随刘备一人,不离不弃,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称赞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就连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对诸葛亮亦是赞不绝口。

虽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却不能就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毕竟当时蜀汉国力较弱,与曹魏差距太大,换成谁都完不成灭魏大任,诸葛亮能保全蜀汉那么多年实属不易。唐朝时就将诸葛亮列为武庙十哲之一,与战神白起、兵仙韩信旗鼓相当,明朝时又进入文庙,实至名归。

前面提到的那个极为低调之人是谁呢?他就是东晋名臣杜预,诗圣杜甫的祖先。别说对历史不太懂的人,就是熟读史书者,也未必知道有杜预这号牛人,唐太宗在位时,杜预就进入武庙,比诸葛亮早了700多年,北宋时又位列武庙,在此之前,没有人同时拿到文武两庙的“入场券”。杜预凭什么获此殊荣呢?

杜预称得上官宦子弟,祖父是曹魏元老,父亲深得曹丕信任,官至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并未让杜预骄傲自满,他年轻时酷爱读书,文学功底深厚,理工科方面也很强,简直就是学霸,因此被人称作“杜武库”,几乎无所不知。

杜预踏入仕途时,朝廷大权已被司马家族掌控,第一份工作是司马昭身边的幕僚,而且迎娶了公主,成为皇亲国戚,从此逐渐受到重用。灭蜀之后,司马炎想趁热打铁,一举拿下东吴,完成一统三国的梦想,但多数大臣都不支持,只有姑父杜预和羊祜支持司马炎。

犹豫不决的司马炎,考虑了很长时间,终于下定决心出兵伐吴,杜预担任此次行动的主帅。根据史书记载,杜预并不会武功,估计连普通士兵都打不过,但他精通兵法谋略,但这就足够了,又不需要他上阵杀敌。在杜预的出色指挥下,终于把吴国灭掉,军事生涯达到顶峰,也是他进入武庙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杜预还留下很多经典著作,如《春秋释例》、《陈农要疏》、《律本》等,尤其他对《左转》的注解,直到现在仍旧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唐代名相房玄龄评价: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