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省一季度GDP出爐:疫情之下,哪些省份相對“抗跌”?

記者 辛圓

截至4月29日,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佈了一季度經濟成績單。受新冠疫情影響,所有省份一季度GDP均同比下滑,但仍有26個省份增速跑贏全國水平。其中,降幅低於4%的省份均位於中西部地區。

30省一季度GDP出炉:疫情之下,哪些省份相对“抗跌”?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界面新聞表示,多個因素造成了一季度地方經濟增速呈現明顯分化,包括經濟總量基數、疫情形勢、產業結構以及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

他表示,儘管從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將有所改善,但在海外疫情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需在改善營商環境、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技術創新等方面下功夫。

湖北、天津“領跌”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湖北、天津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分別下降39.2%、9.5%,跌幅排在第一、二位。

作為疫情中心,為阻斷病毒蔓延,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從“按住暫停”向“重啟恢復”歷時最長、犧牲最大。從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一季度,湖北固定資產投資下降8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4.9%,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回落37.1個百分點。

湖北省統計局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湖北省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序推進,全省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

和湖北相比,天津的大跌更引人關注。分析師認為,這與當地的產業結構關係密切,凸顯天津培育增長新動能的緊迫性。

付一夫指出,傳統產業在天津產業結構中佔比相對較高。石油、化工、汽車這三大行業的工業增加值佔天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四成,銷售佔限上銷售額的比例接近三成,而這些產業在今年第一季度普遍受到較大沖擊。

天津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6.0%,其中,採礦業增加值下降0.7%,製造業下降23.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1%。

從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一季度,天津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5.5%;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8.0%。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界面新聞分析稱,未來天津有三方面可以發力,包括充分利用北京新經濟的溢出效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雲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穩定企業預期和持續經營的信心;通過對低收入、失業人群發放現金、對中等收入人群發放消費券的方式,激活消費。

中西部相對抗跌

一季度,GDP同比跌幅最小的五個省(自治區)均位於中西部,分別是新疆(-0.2%)、湖南(-1.9%)、貴州(1.9%)、青海(-2.1%)和寧夏(-2.8%)。

劉哲在採訪中表示,新疆、貴州、青海等地區人口密度較低,疫情防控壓力相對較小,因此,這些省份經濟恢復的速度也較快。

付一夫也認為,人口密度較低、疫情防控壓力相對較輕是上述地區一季度經濟表現較好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些地區的務工人員以本地人口為主,復工復產的推進更為方便順利。此外,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經濟總量往往要小於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的省份,低基數效應使得這些地區更容易保持較為良好的增長速度。

梳理具體數據可以發現,新疆、湖南和貴州在投資和工業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

一季度,新疆全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去年同期增長5.2%,增高於全國21.3個百分點,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2%,增速高於全國10.6個百分點。

湖南省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1%,比1-2月回升5.3個百分點。其中,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業增長57.4%,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1%。醫用口罩產量增長16.4倍。

投資方面,一季度湖南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4.0%,比1-2月回升4.4個百分點。其中,全省重大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4.9%,增速比1-2月加快1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2.4%,比1-2月加快6.7個百分點。

貴州省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下降10.2%,降幅比1-2月收窄25.4個百分點。其中,通信設備製造、智能消費設備製造投資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高達24.9%和44.7%。產業結構優勢和新經濟發展成為貴州經濟的“壓艙石”。

工業增加值方面,1-3月,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9%,降幅比1-2月收窄8.6個百分點。其中,作為當地支柱產業的煙、酒行業持續發力,全省菸草製品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2.3%,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5.8%。

貴州省統計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肖雲慧表示,疫情給全球產業鏈帶來嚴重衝擊,也是貴州化危為機、推進產業鏈集群化發展,“引資補鏈”“引資擴鏈”的重大機遇。國家加快新基建項目的謀劃建設,對貴州作為典型的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體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加快結構調整、補齊短板弱項、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