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搶佔新科技革命制高點、保障國家安全的建議

王宏廣(清華大學交叉醫學院國際生物經濟中心),朱姝、尹志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張俊祥(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由雷(遼寧大學)| 文,首發刊載於《科技中國》2020年4月第4期 智庫。

世界經濟大國都曾經引領過一次科技革命,農業經濟時代的中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英國,數字經濟時代的美國都是如此。信息科技革命之後,生物技術將引領新的科技革命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必將激發全球生物技術及生物經濟的發展,生物經濟時代可能提前到來。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引領,至少參與引領新科技革命。然而,我國生物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巨大差距,極有可能再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而再等待生物技術革命之後的科技革命,至少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必須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一系列特別的政策與措施,迎接生物技術革命,開創生物經濟時代,絕對不能再次錯過新科技革命的機遇。

一、明確“疫後經濟”的重點是生物經濟,並列入《國民經濟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當前關於新型肺炎“疫後經濟”發展的建議不少,“新基建”“新信息”“新金融”等將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吃一塹長一智,未來經濟發展,切實需要針對人民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以及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的短板,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有關政策、規劃、基礎工程、投資、金融、證券等方面,全面向生物技術與產業傾斜,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推動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的發展,儘快補上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短板。

二、調整經濟中長期發展重點,把生物經濟作為第一戰略產業來抓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產能過剩,經濟進入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美國全方位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要保住第二經濟大國地位,併成為第一經濟大國,必然要引領或者至少要參與引領一次的新的科技革命,必然要把生物經濟作為第一戰略產業來抓,從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部署生物經濟的發展。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2019年11月聽證會明確提出“英國領導了工業革命、美國領導了信息革命,中國目標是領導生物技術革命”,“美國不應讓步”。我國需要加緊制定應對策略與措施。

三、調整科技創新的重點與方向,像抓“兩彈一星”一樣抓生物技術,儘快打造一批“國之重器”

生物技術將引領新科技革命已經基本成為國際共識,我國生物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不採取新型舉國體制的特殊措施,短期內不可能縮小差距,一旦與美國“技術脫鉤”,我國很有可能錯失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為此,建議把生物技術作為新科技革命的重中之重,把生物技術強國作為科技強國的主要內容,儘快制定《國家生物技術與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5)》,採取新型舉國體制,在傳染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生物安全、轉基因生物等方面,儘快打造一批生物經濟時代的“國之重器”。

四、採取新型舉國體制,組建“中國生物技術聯合研究院”,切實解決一批國家急需安全問題

根據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以及防禦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等重大需求,集成全國最優秀的科技力量,組建“中國生物技術聯合研究院”,下設10個左右“國家實驗室”,統一規劃、明確目標、集成重點、分別實施,每個實驗室解決一個重大的安全問題,例如:

——國家生命安全實驗室,保障人民健康、延長健康工作時間。重點開展重大傳染性病防控、藥品安全、人類遺傳資源保護、微生物耐藥性等研發與應用,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預警體系、救治體系,力爭延長人民健康工作時間與預期壽命3~5年。

——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保障生物安全。重點開展公共衛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安全、生物技術研發與實驗室安全、進出口生物安全、防禦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等方面的研發與應用,保障我國應對重大、特大疫情與生物恐怖的能力。

——國家糧食安全實驗室,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力爭使我國10畝旱地、5億畝鹽鹼地成為農用地,形成新增9億畝農田的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大豆等農產品大量進口的問題。

——國家工業生物實驗室,推進第三次化學工業革命,力爭形成3萬億元的發酵工業與生物的材料產業,加速我國由發酵工業大國向發酵工業強國的轉變。

——國家生物能源實驗室,加強能源生物技術研發,力爭形成5個大慶的能源當量,保障能源安全。

——國家生物資源開發實驗室,促進生物資源優勢轉變為生物經濟優勢,形成2萬億元的生物資源產業,修復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國家生命科學實驗室,使我國成為世界生命科學的創新中心、頂尖人才聚集地、生物新技術新產品的發祥地,不斷提高認識生物、改造生物、創造生物的能力,迎接新的科技革命。

五、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引進、培養300個左右“國際頂尖人才”,把頂尖人才培養與使用作為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戰略突破口

2019年,我國生物領域頂尖人才僅47人,是美國的1/21。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引進、培養、合作等方式,使我國生物領域國際頂尖人才達到300人,每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約10人左右。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需求定機構、給機構找人才,切實造就一批國家急需、技術精湛、貢獻突出的頂尖科技人才。專業的事讓專業人幹,不讓外行耽誤事;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不浪費人才。

六、改革科技體制,打破科技小循環、建立經濟大循環

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攀高峰、寫論文。改革應用研究的科研模式,打破“科學家出題、科學家解題、科學家評獎”的科技小循環,建立“產品為導向、企業家出題、科學家解題、論貢獻評獎”的經濟大循環;“任務帶科技、科技促發展”。應用研究堅決革除“唯論文”的老標準,樹立“講效益”的新標杆,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作為應用研究的主要評價指標。

七、弘揚“兩彈一星”的科學精神,優化創新生態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聽取祖國召喚、講奉獻精神、講協作能力、講創新貢獻,反對名利思想,反對只講條件、不講效益,反對只講待遇、不講貢獻。營造“求真務實、激勵創新、保護產權、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杜絕造假、打擊剽竊,淨化創新環境。

八、加強《生物安全法》《生物技術與產業促進法》等法規體系建設

在加快出臺《生物安全法》保障生物安全的同時,建議出臺《生物技術與產業促進法》,從管理體制機制、政府採購、監管政策、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方面,促進生物技術與生物產業的發展。

九、加強對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的領導,組建“國家生物經濟局”,恢復“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領導小組”

參照我國推進信息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做法與經驗,針對新科技革命發展的需要,恢復“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領導小組”,加強部門協調,形成協同創新與產業化的新機制,成立“國家生物經濟局”,統籌管理與服務生物經濟的發展。

十、組建“中國生物經濟行業協會”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成立“中國生物經濟行業協會”,為生物技術園區、企業、研發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持,為政府管理生物經濟提供支撐與協助。

十一、發起“國際生物經濟聯盟”

我國在2005年舉辦“首屆國際生物經濟大會”,在國際上已有一定影響力。建議邀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與生物醫藥相關的官、產、學、研、醫、金融等方面的著名機構、人員,組建由我國牽頭的“國際生物經濟聯盟”,促進技術合作與人員交流,開展相關標準與政策研究,舉辦國際生物經濟論壇與生物產品博覽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