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第五章 黄金时代


第二节 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旃陀罗笈多一世、沙摩陀罗笈多和旃陀罗笈多二世,这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完成了笈多王朝从地方王国到次大陆帝国的崛起,同时也确定了这一时期帝国的统治架构——王国圈(Rajamandala)。

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笈多帝国从核心的摩揭陀地区(MAGADHA)逐步扩张


笈多王国圈从内到外分为五个部分。帝国最核心的区域是摩揭陀本部和海护王在早期征服战争中“暴力清除”的恒河中游和下游地区。在消灭了原有的统治者后,这些地区被置于王朝官僚的直接管辖之下。地方行政分为行省和县两级,皇帝亲自挑选心腹之臣总督各行省,县官(尤其是首都临近地区)也多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之下则是享有很大自治权的村庄和乡镇,除土地、税收或重大司法事务,县官很少干涉村庄或乡镇的日常管理。


在核心区域之外分布着边境诸王国,这包括孟加拉、阿萨姆、尼泊尔、拉贾斯坦等地区。边境王国的半独立统治者被称为萨曼塔(Samanta,原意为“邻居”),他们听从笈多皇帝的指令,按时交纳贡赋、到宫廷朝觐,并且经常在帝国宫廷中担任高级职位。“萨曼塔”这一词汇后来成为帝国藩臣或者封建附庸的代名词。


此外,在核心区域和边境区域中,尤其是温迪亚山脉里,还存在着一些丛林地带的“化外之民”,据说这些部落民受海护王军威所迫,成为皇帝的“仆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服从,而不需尽实质性的义务。


王国圈的第四层是边境之外独立统治者的领地,帝国西北部的贵霜残余势力、被吞并前的赛卡诸王以及僧伽罗(今斯里兰卡)等“诸岛”上的国王们都在此列。这些独立统治者向笈多帝国的宫廷派遣使者,为皇帝的后宫奉献美女,并请求他颁发印有迦楼罗(毗湿奴神的坐骑)的“特许状”。这种特许状是对他们在其各自领地合法统治的批准书。


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由于古代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今天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都以迦楼罗(毗湿奴的坐骑)作为国徽。图为泰国国徽。


在这些持有帝国特许状的独立统治者之外,则是不受笈多王朝势力影响的地区,从客观意义上来说这些地区并不属于笈多王国圈。但是作为世界的统治者“转轮王”(海护王如此自称),需时刻秉承统治四海八荒的理想,所以这些地区也就属于尚待征服的区域。不过,这一理想在古代的次大陆从未得到完全实现,笈多帝国始终对温迪亚山脉以南的半岛区域缺乏实际控制。


从笈多帝国的统治架构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央集权的程度不如六百年前同样发祥于摩揭陀地区的孔雀帝国,后者扫除了国境内所有的王公,统一由中央或中央委派的总督进行管理。而笈多帝王即使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也往往会令其原来的王公复位。这很可能是因为此时的摩揭陀在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上相比次大陆其他地区已经不再有明显的优势,实力不足以统摄全国,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们在法显的《佛国记》中可以看到,他在中天竺和东天竺(大约与笈多国境相对应)就游历了十二个国家,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半独立的边境王国。另外,即使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区,其官僚体系也不及孔雀帝国完整精细。在城市中的商业手工业行会,以及各地的贵族势力都拥有很大的权力,常常受帝王委托管理当地日常事务。


法显到访时的笈多帝国,正处于黄金时代中最闪耀的时期。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国都华氏城:“其国长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医药舍,凡国中贫穷、孤独、残跛一切病人,皆诣此舍,种种供给。”由此可见华氏城中物质之丰富,与社会福利之完善。此时的笈多帝国国力也最为鼎盛,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商业。农民的稻谷、水果及蜂蜜等产品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需要上交国库,而且他们每月有一天的强制劳动,一般会安排维护道路、水井和灌溉系统。

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法显《佛国记》


另一方面,由于罗马限制印度产品的输入,同时笈多帝国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力不强,所以其国际贸易热度不如之前的贵霜帝国。不过,这一时期南北印度之间的商业往来日益密切起来,在传统的穿越温迪亚山脉的“南方之路”以外,东西海岸还开辟出了两条贯通南北的货运通道。同时,次大陆与东南亚的贸易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来自笈多帝国和南印度各王国的)印度人从孟加拉、羯陵伽以及东南部的各港口出发,前往东南亚从事移民、传教以及商业活动,印度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扩展到了东南亚地区。这些贸易活动为笈多帝国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因此国库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支付官僚的薪俸。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法显离开印度后不久,帝国在南北两个方向都受到侵扰,贸易线路被战火切断。再后来,国家内部也因王位之争而乱作一团。外贸不通,内贸不振,商业遭遇寒冬,原本作为次大陆商业核心诸多北印度名城如华氏城、乌贾因也日渐走向没落。笈多政府在四世纪中期曾试图通过降低金币的含金量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但仍然没能挽救经济的萧条。


商贸的衰退严重影响了国库收入,政府被迫以封地替代现金来作为对官僚、将领以及婆罗门祭司的薪酬和奖赏,这使得土地被切分得更加细碎,中世纪印度(笈多帝国到莫卧儿帝国之间的一千年)的封建模式逐渐露出眉目,并最终在笈多帝国崩溃后成型。包括原有的半独立统治者和新近得到封地的新贵族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在其封地内建立起世袭的统治权。他们对内掌握经济行政司法等各项权力,对外则作为萨曼塔(藩臣)向更高一级的封建主效忠,而最高级的封建主就是一国之君。


小专题 谁的黄金时代?


随着对笈多社会研究的深入,“黄金时代”成了颇受争议的说法。的确,那时的次大陆是文化精英,尤其是婆罗门阶层的天堂,这点在文艺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可以看出来(详见 第三节 文艺科技的百花齐放)。但是贱民和女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却有所下降。


相比之前,种姓制度在笈多时期明显更为固化,许多在这一时期编纂完成的印度教法典都在生活、教育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公开歧视和压迫低种姓群体,尤其是贱民阶层。法显在《佛国记》中也记载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这种对贱民(旃荼罗)的种姓隔离在如今的印度农村尚有遗存。


另外,女性,尤其是上层种姓的女性的地位大为下降,对她们的禁锢明显增多。妻子被视为丈夫的私有财产,在丈夫死后也不可改嫁,而女儿则不能和儿子一样继承遗产。据已知的史料记载,第一起寡妇殉夫事件(在丈夫死后妻子也随之自杀)就发生在笈多时代末期。

笈多帝国治下的印度

近代英国人画笔下的“寡妇殉夫”(SAT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