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北宋)


高平開化寺,位於縣城東北40裡的陳區鎮舍利山腰。


那天我們在高平坐上最後一趟班車,於晚飯時分到達了這座小鎮。小鎮被古老所包圍,擁有最古的寺觀壁畫和最古的兩處民宅。


我們先搶著時間去看了兩處元代的姬氏民居,目前發現的國內最早的兩座民居建築,一座有紀年題刻,一座風格雷同表現更細膩但缺少確證。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中莊村姬氏民居(元)(整修前)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西窯頭姬氏民居(元)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中莊村姬氏民居(元)(整修後)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中莊村姬氏民居元代題記


回鎮上便學著剛放學的孩子們,找了個路邊攤吃麻辣燙。


陳區鎮雖小,卻有一所學校、一間旅店、一家郵局、一個超市,還有路邊的小吃攤。


街道乾淨整潔,居民面帶微笑,空氣中有清新的山風。


雨後天陰,天氣不冷不熱,吃著路邊攤的麻辣燙,寫著寄給朋友的明信片,想著附近不遠的山谷中隱藏著的宋代古寺,那種世界如此美好的感覺又一次不期而至。


於是吃著吃著忍不住哼起歌來,原以為,旅行的意義將盡在這歌聲裡傾瀉無疑,卻不料吐出來的旋律竟然是《不留》。


是的,連我自己都被驚呆了。


寄明信片時郵局已經下班,但營業員小妹依然去給我們找郵票,抽屜的鑰匙被同事帶走了,她便只能找到那種主題郵票,撕出中間的那一枚枚給我們貼寄,真是十分感謝。


飯後沿著乾淨的柏油路往村外散步,同伴指著對面的山頭說,不如我們爬到山上去玩玩吧。


這山便是舍利山。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舍利山開化寺(北宋)


1


舍利山山高林茂,滿目蒼翠,峰巒起伏,風景秀美。


在山腳下仰頭看去,找不到開化寺的殿宇,只有一條長長的臺階通往山上,蜿蜒通天。


倒真是契合古剎的氣場。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舍利山開化寺(北宋)


帶著朝拜之心上山,在一個特定的角度,北宋古剎開化寺,露出了飛簷一角,好似天上宮闕,坐落於蒼翠的山海之間;又好似茫茫山海間的一座孤島,竦峙在悲喜的天地人間。


終於走完臺階,迎面是一座高聳的山門,在藍天下矗立如城堡,這便是開化古寺了。


古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初名清涼若蘭,相當好聽的名字。北宋改名為開化禪院。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開化寺山門(明)


眼前的山門也叫大悲閣,兩旁有鐘鼓樓。


小心翼翼跨進山門,一座醇和的大殿就這樣一下子出現在眼前,無遮無擋,開門見山。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開化寺大雄寶殿(北宋)


這便是始建於北宋熙寧六年(1073),成於紹聖三年(1096),整整修建了23年的大雄寶殿。


奠基的時候還是熙寧新政呢,竣工時已經化作了元佑黨碑。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開化寺大雄寶殿(北宋)


大雄寶殿三間見方,坐落在寺院的中心,單簷歇山頂,簷下斗栱碩大齊整,五鋪作單抄單下昂,一眼望去,醇和典雅,古樸蒼勁,宋風凜然。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雄寶殿斗栱(北宋)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雄寶殿斗栱(北宋)


再走近些就能看到殿內樑架精美的彩繪圖案,古錢紋,海石榴、龍牙惠草等,與宋《營造法式》中的彩畫作紋樣極為一致,是我國現存最標緻最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雄寶殿彩繪(北宋)


大門外面有一圈鐵柵欄。等管理員的間隙站在柵欄外遠遠地看,看殿內北宋壁畫硃紅碧綠經過千年時光洗禮留下的一殿風華。這種遠觀所能看到的影影綽綽的壁畫讓我想起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那一身身美麗落幕的旗袍,以及緩緩不驚的音樂。


這把樂聲裡的小提琴好似魔弦,賦予這座大殿無可比擬的魔力,吸引著我捲入它的漩渦,像磁鐵般無法逃脫。


儘管我知道,開化寺作為千年古寺,以一寺之地而存留五代後唐石塔、北宋大殿、金代觀音閣、元代文昌閣、明代山門和清代禪堂,是一座不下於龍門寺的歷代古建築博物館,但我什麼都不管,只想立刻進入殿內,看看那些千古流傳的壁畫,能不能讓我目不轉睛,魂不守舍。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愚禪師石塔(五代後唐)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愚禪師石塔禪師像及銘文(五代後唐)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閣(金)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金代題記(金)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山門外景(明)


2


殿內的壁畫繪製於元祐七年(1092年)至紹聖三年(1096年),分佈在東、西、北三面牆上,共88平方米。


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但其主要的畫面空間卻是以表現本生故事為主的巨幅通景式連環故事壁畫,突破了繪畫藝術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侷限性,在牆壁上把那麼多的故事內容和極其複雜的情節畫面,組織安排得井井有條,縱橫馳騁,渾然一體,琳琅滿目。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全景(北宋)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局部(北宋)


其中尤以西壁本生故事和北壁天宮伎樂為佳。


順著西壁依次看去,首先是須闍提太子本生經變圖,故事源自《賢愚經》,畫的是波羅國須闍提,因叛臣羅睺篡國,偕父母逃亡,途中糧盡,父母飢餓,太子遂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救之的故事。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須闍提太子本生· 歸國團聚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須闍提太子本生· 問藥


這就已經是典型的漢化後的愚孝故事了,跟佛教以智慧而非倫理為導向的本質早已背離。


我很反感類似二十四孝之類的愚昧說教,於是移步看中間畫作。


中間部分主體依然是一鋪大型的說法圖,在說法圖四周描繪了忍辱太子、華色比丘尼、轉輪王捨身供佛三個本身故事,繪功成熟,極為精彩。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忍辱太子本生,華色比丘尼本生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忍辱太子本生·太子得報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忍辱太子本生·父母得疾,割肉充藥


尤其是位於畫面上部的華色比丘尼本身故事,繪畫手法之精,藝術水準之高,背景故事之曲折,叫人看得驚心動魄:


一位婦女和丈夫帶著孩子外出,路上丈夫被毒蛇咬死。埋完丈夫路遇河流,婦女先帶著兩個小孩子過河再回來接大孩子,不料才走到河中央就聽到大孩子在岸邊叫喊,原來他身後撲過來一隻餓虎。婦人大驚之下放下兩個孩子回身去救,上岸之後孩子已被餓虎吞食。再轉身來看,那兩個小的孩子也在瞬間被洪水淹沒。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華色比丘尼本生·全景


婦人忍著悲傷過河上岸,卻聽到了孃家父母因房屋失火而喪命的消息,悲痛得昏厥過去。可是苦難尚未到頭,醒來之際發現自己已被強盜擄去,霸佔為妻。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華色比丘尼本生·過河


在強盜的屋子裡,一日因為哺乳嬰兒未及開門,強盜盛怒之下越牆而入,將她懷裡的嬰兒奪過來剁成肉塊,並強逼她吃下去。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華色比丘尼本生·殺嬰


這個強盜很快就被官府捕獲,處以極刑,她也被作為強盜的妻子一同活埋。在斷氣之前,她又被貪食屍體的餓虎從土裡刨出來撿回性命,悽惶無計之時,終於得到釋迦佛的點化,皈依佛教,也終於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華色比丘尼本生·刑場


壁畫中《刑場》一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畫中一個騎白馬穿紅袍和一個穿綠袍的官吏,由一群隨從簇擁而來,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身帶枷鎖,被劊子手推到土坑邊,坑旁還有兩個手執鐵鍬的劊子手,正準備行刑。這一段畫面僅佔很小一段篇幅,圖中人物眾多卻神情各異,複雜的情節內容刻畫得鮮明生動,叫人過目不忘,印象至深。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華色比丘尼本生·刑場(局部)


華色比丘尼本生故事以這樣一幀幀畫面組合到一起,濃烈的色彩宣洩著無聲的抗議。


由於畫面多在上部,我不得不搬來一張凳子,站在上面,透過畫面仔細閱讀這個故事,越看越覺得渾身發冷,脊背發涼。


故事雖說在宣揚皈依佛教,其實卻又何嘗不是在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不法之徒為非作歹,婦人承受著常人根本無法承受的災難,受盡悲苦,喜樂無門,最後只能在生死的邊緣靠佛祖拯救。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轉輪王供佛本生·捨身燃千燈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轉輪王供佛本生·剜肉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東壁·普光法堂會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阿彌陀佛


如果畫面對社會寫實度不夠,也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共鳴。


所以,我們常常認為的在整個古代史上最為先進最為繁華最為市民主義的北宋,想不到亦是如此艱辛,至少表明在北宋後期,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美好,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宋江、方臘起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在繪畫華色比丘尼本生的那一刻,我相信在畫師的腦海裡響起了那一聲汨羅江畔的嘆息。


3


敦煌的莫高窟也有諸多的本生經變故事,但那種一個洞窟只給5分鐘的走馬觀花讓你根本來不及有任何情感的代入體驗。


而在這裡,你可以靜靜欣賞,靜靜聆聽,聆聽生民的控訴,聆聽天國的綸音。


這邈邈仙樂來自北壁東次間的觀音堂法會,那裡正在舉行一場天界的盛大狂歡。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飛天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菩薩赴會


這一天,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成道,四面八方各路仙佛同來赴會朝賀,整個天界都發生了交通堵塞,腳踩的祥雲都徵用不過來。


畫面的中央是一組巨大無比的建築,天界的觀音道場觀音堂。北宋時期,有匠人在四川安嶽鑿造出中國最美的觀音像,就在同時期,亦有畫師在這裡畫出了最美的宋代建築樣式的高峻的天宮樓閣。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天宮樓閣


而在天宮樓閣的正中央,是一組寺觀壁畫中極其罕見的舞樂伎圖,所營造的伎樂歌舞場面之浩大華麗,聲色之繁複濃烈,令人歎為觀止。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局部)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局部)


外貌秀麗的樂伎交腳而坐、一邊六個,排列成行,笛子、琵琶、箜篌、拍板、笙等各種樂器一應俱全,彈奏自如。


婀娜的舞伎位於樂隊中央,翩翩起舞,喜樂的氛圍洋溢在畫面的每一個角落,一派妙音眾出、自由自在的佛國世界的美好。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局部)


看著這滿壁舞樂,我的腦海裡竟忽然浮現王維的《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從華色比丘尼本生跳躍到觀音堂法會舞樂伎,從極度悲慘到極度歡歌,這種切換叫人瞠目結舌!


就好像王維,二十一歲就高中京兆府試第一名的大唐超級年輕進士,以一曲《鬱輪袍》俘獲玉真公主芳心的翩翩美少年,卻在玉樹臨風的一騎絕塵中,選擇了終南山輞川別業,這種落差極大的人生切換,非我佛不能慈悲: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終南山 ·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這是佛心王摩詰的非凡人生感悟,也是開化寺壁畫的高度藝術成就。


如果說,先前在山林間看見開化寺一角飛簷像山海間的一座孤島,那麼這鋪壁畫放在中國寺觀壁畫美術史上來看,則是一片冬原上的秋色,一座廢墟中的豐碑。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舞樂伎


開化寺壁畫能被稱為絕品,至少有五勝:


一是整體構圖的完美。雖以說法圖為中心,但四周的大篇幅留給了佛本生故事,題材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畫面佈局謹嚴、連續貫通;景物遠近大小、虛實有變,渾然一體,如一幅依著壁牆徐徐展開的卷軸畫。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樓閣亭臺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歸國


二是人物刻畫的生動。相比於唐代佛像“熱烈放姿”、博大恢弘的風格,宋代佛像從外物走向內心,注重個性化的情感意緒,表現出細膩秀婉的特質和纖細柔和的審美意識。


畫面中對女性的描繪,精妙入微,嫵媚秀麗,人物冠帶服飾都極為精美。其他各色人等也是形神兼備,各呈姿態,氣韻生動。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護法金剛


三是用色絢麗。在線描底本行筆流暢、線條遒勁的基礎上,畫師的填色也是極富水準,用色上以大紅大綠為主,色彩鮮明,卻毫不庸俗。作為畫師親繪的西壁,主要以石青、石綠、硃砂、赭石、鉛粉為主,兼用地板黃,形成一種獨特而優美的色彩感,氣韻和諧,暖色微重。


這種優美的色彩感,在山西所有早期寺觀壁畫中,唯洪洞水神廟可與之媲美。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眾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寶蓋飛天


四是原貌保存完好。極其難得保存了北宋壁畫原貌,尤其是精美的西壁,未經後代重妝。如壁間有金天會(1135)十三年墨書題記“寺周種麻和山麥”,例證了殿內牆面未經後人更改和修葺,乃宋人原作。


如此大尺幅的宋代寺觀壁畫能留存至今,彌足珍貴。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集王羲之字功德碑(北宋)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大殿題記(北宋)


五是史料價值巨大。壁畫題材關注世俗,有不少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和建築場景。畫面上的殿堂亭臺樓閣,應是北宋宮廷內苑和寺廟建築的縮影;刻畫的帝王將相、后妃宮嬪、高官富商、僧侶道徒、耕織漁牧等,人物髮式、冠帶、衣著款式,無疑是宋代社會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動素描。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龍王贈珠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樓閣斗栱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入海求珠


更引人注目的,一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稷益廟 ——


壁上丹青 ∣ 新絳稷益廟,500年前的捕蝗圖


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裡面,出現了下層平民的生產生活場面,向我們展示出一幅珍貴的宋代世俗風情畫卷,這在歷代士大夫文人畫卷中是不易見到的。


如太子四觀圖,“觀耕”,“觀織”,“觀屠”,“觀漁”。


另外壁畫中穿插的偷竊搶掠的強盜,殺人行兇的暴徒,神志不清的酒鬼,悠閒自得的遊民,兇殘無忌的劊子手和披枷帶鎖的囚犯等,無一不是當時社會面貌和社會生活的生動再現。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耕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織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屠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漁


4


宋代以降,伴隨著整個社會從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宗教世俗化、大眾化的進程不可逆轉,如果說此前寺院壁畫以超然物外的神聖空靈之美取勝,宋代寺院壁畫則以關注現實的世俗之美取勝,展現出濃郁的俗世風情和關懷世人的姿態。


如同安嶽的觀音越來越像鄰家美女,開化寺壁畫中的樂舞伎也已失去了唐代壁畫中的那種空靈輕盈和灑脫隨性,不再追求舞姿的奔放曼妙和“翩若驚鴻”的動感,彷彿被納入一種平和規範的秩序之中,增添了“柔婉嫵媚、含蓄情深”的氣質,浸入了宋代歌舞嬌柔、婉轉、纏綿、典雅的格調。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眾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眾


佛、菩薩因更具世人的外貌而覺可親,面部的神情如此靜謐安然,下視的細長眼睛略微張開,增加了冥想的效果,好似處於聽聞佛法後的思維狀態,又彷彿對芸芸眾生的苦難煩惱表現出憂慮之情。


如果說唐代的菩薩如自我陶醉、釋放天性的舞者,著力表現生命的充實,宋代的菩薩則是內斂深沉、陷入冥思的智者,充滿了內省之美。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觀音堂法會·護法天王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眾


就如開化寺壁畫所繪,其實是一整個內心的世界。


法國文學大師雨果描寫悲苦眾生著小說名《悲慘世界》,中國優秀作家範穩描寫佛教與眾生著小說名《悲憫大地》。


而在開化寺,畫師何嘗不是通過一支畫筆描摹著一整個他內心的悲憫世界,


悲憫入骨血,宏大如史詩。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寶珠放光吉祥圖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善事太子本生·神牛醫眼


究竟要怎樣一位畫師,耗費多少心力,才能畫出這樣一個悲憫的世界來?


在大殿北壁石柱上我們找到一處畫工題記:丙子六月十五日粉此西壁,畫匠郭發記並照壁;


而貼著石柱內側另有一則更為模糊的墨書題記:丙子十月冬十五日下手稿立觀音,至十一月初六日描訖,來春上彩,畫匠郭發記。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畫師郭發題記(北宋)


宋代以後,文人畫出現,卷軸畫盛行,壁畫作者多有民間畫師作業,地位低下,不被世人重視。郭發不僅畫史上未載其名,就是寺內的碑刻上也沒有提到。一如他所繪的善事太子本生故事所留榜題空白一樣,已成難解之謎。


若不是他在石柱上的隨手一筆,沒有人知道,曾經有這樣一位畫師大才,在大殿法堂內,面對著勸喻世人的重任,提筆揮毫,用5年時間繪製了這滿壁的動人顏色。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鹿女本生


壁畫絕品高平開化寺

▲ 說法圖·菩薩眾


在畫這些本生故事的時候,在幽暗的殿宇,作者的腦海裡是否會迴響著光明的頌歌: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