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白虎湯條文中的“裡有寒”,該怎麼理解?

王合三 王旭 肖相如頻道

導讀:《傷寒雜病論》中有一些很難理解的條文和方子,比如176條白虎湯證就是最具典型的一條。今天看看王合三先生如何解讀這一條文吧!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專業知識,有點難度)


1原 文


仲景《傷寒論》第166條曰:“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第176條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2注 解


注:脈見浮滑,裡熱已盛,表有大熱,而裡亦有熱痰也,故脈浮滑,以白虎湯清熱,熱清而痰亦解矣。按此條“裡有寒”之寒字,論者紛紛,或謂寒熱二字顛倒,或謂寒字當是邪字;

惟王孟英引徐亞枝之言,謂寒字當是痰字,與脈吻合,用方亦覺正對,蓋仲景之書無痰字,不但此條,即前條之胸中有寒,《金匱》中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如是也。


3分 析


對張仲景《傷寒論》之評說,可謂眾說紛紜,但終以“醫聖”、醫方之“鼻祖”肯定之;對其錯謬、衍文等,也多各持己見。

由於文字古奧,與今相距又遠,對文義之理解,亦可相異。

至於《傷寒論》第166條和第176條二條原文中,“裡有寒”、“胸中有寒”之“寒”字,王合三先生尊“王孟英引徐亞枝之言,謂“寒”字當是“痰”字。

喻昌《尚論篇》卷三曰:“寒者,痰也。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而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乃內蘊之痰,窒塞胸間,宜瓜蒂散,以湧出其痰也。”

《傷寒貫珠集》卷二曰:“此痰飲為病,能令人憎寒發熱,狀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正此之謂。”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卷七曰:“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皆此下之。”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三曰:“瓜蒂乃陽明經除溼熱之藥,故能引去胸脘痰涎,頭目溼氣,皮膚水氣,黃疸溼熱諸症。”

治療寒當用溫藥,不能治寒又用寒藥也。

瓜蒂、赤小豆組成的方藥可除“內蘊之痰”,非治外入之風寒也,據此也證明是“痰”,非裡“寒”也。

至於176條中用白虎湯,即證實非裡有寒,當是裡有痰。

此痰也是熱痰,才用白虎湯,以清內熱之痰,若為裡有寒,決不會用辛甘大寒能清陽明經大熱證之生石膏,此決非仲景之意,屬傳寫有誤。

成無己曰:“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洩,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

方中行曰:“浮者風也,言不獨傷於寒也,滑為裡熱,以滑且浮,知熱不獨在裡也。故指言此條表有熱,蓋表裡俱熱之謂也。裡有寒者,裡字非對錶而稱,以熱之裡言,蓋傷寒之熱,本寒因也,故謂裡有寒,指熱指所以然者也”。

程知曰:“厥陰條中有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可證明此條非裡有寒矣”。

可見,裡有寒的“寒”字和胸中有寒的“寒”字,應是“痰”字,實為傳寫之錯誤。


注:本文選摘自《王合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旭、王超凡、王繼先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