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張中行先生在散文集《北京的痴夢》中寫道,民國初年,來北京的外國人有個口頭禪:“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待到民國十九年,辜氏作了古,這口頭禪變為:

“到北京不可不吃三烤。”

這三烤是什麼呢?三烤是烤鴨、烤肉和烤白薯。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烤鴨指的自然是“全聚德”。全聚德創建於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周恩來總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鴨席”選為國宴,“全聚德”早已發展為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烤肉指的是“烤肉宛”,雖然現在的很多人更認“烤肉季”這個老字號,但是按創建時間來看,的確是烤肉宛更悠久一些。

烤白薯自不必說,這是最市井親民的一道美味,即使到了今天,也會吸引無數的人為之駐足。

北京城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留下了許多如烤白薯一樣的市井美食。這些美食現如今已經成為廟會、美食城的常客。

在每一道美食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暖心的故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市井老字號背後的故事。

小腸陳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乾隆於三十(1765)年第四次下江南來到揚州海寧時,下榻在海寧陳元龍府安瀾園。

為接御駕,陳元龍的兒子陳邦直與大廚張東官絞盡腦汁設計特色菜餚。幾經實驗之後,大廚張東官用五花肉和各種佐料(據說有藥用價值)文火燉出一道自創菜餚。

不想乾隆帝吃過之後龍顏大悅,直接將張東官升為御廚,帶入京城。又因為張東官是蘇州人,於是這道菜就取名為“蘇造肉”。

後來,“蘇造肉”流入民間,陳兆恩、陳世榮父子將蘇造肉改造一新後沿街叫賣,並更名為“滷煮小腸”。“滷煮小腸”傳到第三代陳玉田時,他把滷煮攤兒設在了珠市口大街,就在豐澤園飯莊的旁邊。

50年代開始,“小腸陳”終於在北京南城南橫街的燕新飯館有了自己的鋪面。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八幾年和爸爸一起來北京的時候,他曾帶著我在前門那邊的衚衕裡轉悠。每轉入一條新衚衕,爸爸都說:恩,是這裡。然後充滿希望地帶著我從衚衕這頭走到那頭,等這條衚衕走到頭的時候,爸爸總是低聲嘀咕:怎麼沒有啊?!

就這樣,也不知道轉了幾條衚衕,我們終於停在了一個小鋪面的門前。

鋪面不大,從外面看進去,店裡面不算亮堂。走入低矮的店門,左手邊有一口大大的鐵鍋正冒著熱氣,不大的店面裡沒有桌子,地上隨處放置的一些馬紮,來這裡吃滷煮的客人手捧著大碗端坐在馬紮上大快朵頤。

順著廳堂窄道走到最裡面,就是收錢開票的地方。交了錢,開了票,您就等著叫號吧。

還有,交錢的時候,您得先決定好了是“一底兒一”還是“一底兒二(三)”。當然,您隨後再加也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麻煩人家師傅多忙一道嘛。

您說,“一底兒一”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一碗滷煮您需要加幾個火燒?後面這個一就是火燒的數量。

炸灌腸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諸多資料顯示,炸灌腸是滿人的一道菜系。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炸灌腸是滿人炸鹿尾的變種,準確的說是由炸鹿尾演變過來的。

其次,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而滿人進入北京城以後採取的是滿漢分離居住的制度,滿人居住在北京現在後海以北的部分。

因此後來的炸灌腸有“後門橋的炸灌腸”之稱。

“福興居”於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櫃姓普,人稱“灌腸普”。據說慈禧太后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餘,曾到這裡品嚐,並大加讚賞。後來,福興居的灌腸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的貢品。

日後,炸灌腸發展出了多家字號,這些字號各有各的特色。

1927年開在“福興居”對面的“合義齋”灌腸鋪,對灌腸製法加以改進,在麵糊中加入丁香、豆蔻等10金種香料後,將麵糊灌入真豬腸內、蒸熟切片、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後食用。所以,“合義齋”的炸灌腸也叫煎粉灌腸。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而位於隆福寺東口的“豐年灌腸”小店是我最喜愛的灌腸店。這是一家國營小店,店裡只售賣一種食品,就是“炸灌腸”。

早些年,隆福寺是北京城最有名的逛街必去點之一。整條街全長只有632米,卻集結了上百家時尚小店和四五家影城。以東四工人文化宮電影院為首的影院一條街,是當時北京人看電影的首選。

那時候,只要去隆福寺附近,不管時間早晚,必去“豐年灌腸”點一盤炸灌腸。豐年灌腸的負責人楊鳳岐曾介紹說:“豐年灌腸原料用的是白薯粉,白薯粉能夠保證灌腸的質量和口感都是最好的。還有,這蒜末也是有講究的,要是把蒜放在案板上用刀拍,那蒜汁都流到案板裡了。我們用蒜臼搗,搗出的蒜汁和蒜末一起淋在灌腸上,那才香呢。”

會仙居炒肝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北京炒肝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改良方法,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得到認可,廣受喜愛。

當時,北京城流傳有“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還有俏皮話兒"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

天興居,原名“會仙居”,是劉永奎於 1862 年在北京前門外鮮魚口創立的。一開始,會仙居只經營酒菜,後添自制的醬肉和火燒。1900年,會仙居開始經營白水雜碎,後來改良成炒肝。

“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非常生動地寫出了老北京人對炒肝的由衷讚美。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北京前門大街改造後,將一些老字號集中在了鮮魚口衚衕,起名“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天興居”就在這條街上,每次去門口都排著長隊。點一份炒肝,再來一份包子,吃得是即舒服又美味。

茶湯李

茶湯李始創於 1858 年,創始人李同林在老北京廠甸設攤兒,專營茶湯、油茶、元宵、扒糕、涼刮條面等小吃,還曾為清宮慈安、慈禧製作茶湯等食品。慈禧去世後,應太監魏公公邀請在東安市場設置攤位,專營茶湯、油茶、元宵、扒糕、涼刮條面等小吃。1886 年,茶湯李遷至天橋,名聲大噪。

製作茶湯時,要將糜子面洗淨,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淨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面;茶湯壺內灌滿涼水,燒沸,取碗一個,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調成麵糊,再用開水將麵糊衝熟;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民國時期是“茶湯李”的鼎盛時期,據說當時北京城裡共有9把茶湯壺,李記茶湯就佔了6把,可見其人氣之旺。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1984 年,茶湯李第四代傳人李躍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改進了茶湯工藝。如今,茶湯李的茶湯系列包含了茶湯、油茶、杏仁茶、鹹味麵茶、蓮藕茶、菱角茶、牛骨髓油茶、奶茶等品種。

這兩年,很多商場裡的美食城都有茶湯李的店鋪。茶湯配料多種多樣,稠而不膩、口感細潤,甜美香醇,不少第一次吃茶湯的朋友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款老北京美食。

豆汁兒丁

相較於上面介紹的幾款老北京美食,豆汁兒是受眾面最小的一款美食老字號。

我本人對豆汁兒也是知之甚少。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相傳有做綠豆粉的作坊,因為磨出的半成品當天沒用完。第二天一看發酵了。作坊主覺得倒掉了實在可惜,就取出一點嚐了嚐。嘗過之後覺得酸甜可口,但是因為怕鬧肚子,所以就煮了煮,煮沸後一喝感覺味道更好,於是便專門做起“豆汁兒”來出售。

1753年(清乾隆18年)夏天,乾隆皇帝曾經下諭:“近日新興豆汁兒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招募豆汁兒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由此,源於民間的豆汁兒加入了宮廷御膳的行列。

老北京中最有名的豆汁兒店就當屬錦馨豆汁店。

清朝末年,有一位姓丁的回民在西花市火神廟前賣豆汁兒,他的豆汁兒很出名。後來,他的孫子丁德瑞繼承了這門手藝,並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民國初期,丁德瑞從遊動作戰改為設固定豆汁兒攤,攤前擺一大牌子:“丁記豆汁兒”,被熟客們稱為“豆汁兒丁”。1910 年成立了蒜市口小吃店,後更名為錦馨豆汁店。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據稱,錦馨豆汁製作堅持“三嚴”:一是嚴把進貨關,選擇顆粒飽滿的綠豆;二是嚴格掌握髮酵時間,使豆汁酸味適度;三是嚴格掌握開鍋時間,既不能熬糊,更要保證豆汁營養不被破壞。

汪曾祺先生在《豆汁兒》一文中提到:梅蘭芳家,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

無獨有偶,飲食文學作家崔岱遠的《吃貨辭典》中,特別寫了張國榮在護國寺小吃店品嚐喝豆汁兒的故事。

張國榮有一次來北京的時候,特意強調要嚐嚐北京的豆汁兒。

他們來到護國寺小吃店,店經理說:“您最好別喝,可能您喝不慣。”

張國榮堅持:“我一定得嚐嚐。”

張國榮抿嘴嚐了一小口後直皺眉:“哎呀!這個味太難以下嚥了。”

店經理和張國榮開起了玩笑說:“這可是老北京的好東西,您得多喝點。”

無奈之下,張國榮提議往豆汁兒里加點白糖。

白糖加進去,張國榮又喝了一口,抬起頭來笑著說:“呀!酸奶的感覺!”

有人問張國榮:“您以後還會不會再來喝?”張國榮說:“肯定會來”。果然,第二年,張國榮真的又來了。

後來留下一個笑話,說這豆汁兒是“張國榮酸奶”。

盤一盤那些誕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號

北京老字號美食還有很多,比如爆肚、大順齋火燒、都一處燒麥等等,不勝枚舉。它們大多承載了好幾代人的記憶,從看不清的時間上游流傳至今,可色香味都未曾褪去。

愛一座城,有的人是因為一個故事,有的人是因為一處美景,也有的人是因為一道美食。當北京拋開了威嚴皇城和繁華車流的厚重外衣,透過一道道美味冒著的香氣,鱗次櫛比的木房子和磚石鋪就的鬧市小路彷彿又回到了我們眼中。美食,是全部歷史的凝固,任由時間侵蝕沖刷,從不忘記把淡淡香味和一縷懷戀縈繞在人們心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