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助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

眼下正是油桐樹吐芽花開的時節。站在山頂,望著滿山遍野冒著小白花的油桐林,貴州省獨山縣的“90後”創業小夥楊安仁不僅對今年秋季的油桐掛果充滿信心,更是慶幸和感激,自己家的這片油桐林在生病的時候遇到了中國林科院來的一群“好醫生”,把瀕臨枯死的油桐林救活了過來。

生態扶貧|中國林科院:助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

獨山地處貴州省最南端,屬於深度貧困縣,是國家林草局4個定點幫扶的國家貧困縣之一。獨山從2014年貧困發生率的29.2%,到2019年底的1.37%,再到2020年6月力爭貧困發生率全部實現清零,這一路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國林科院長期活躍在獨山的林農專家們的智慧和力量。

楊安仁是土生土長的獨山人,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承接了幾輩人艱苦創辦的油桐事業。為了改變傳統油桐產業在產業原料缺乏、技術落後、產銷乏力等方面的困境,他毅然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流轉了萬畝山林種植油桐。不幸的是,由於缺乏技術支撐,大面積匆忙上馬的油桐林尚未投產就染上了致命的枯萎病,成片的油桐從根部開始枯死、傾倒。眼看著全家的希望就快破滅,中國林科院研究員汪陽東帶領團隊趕赴基地,研究制定了應用新研發的抗病新品系進行分區治理、逐步替換、綜合防控的技術方案,挽救了4000餘畝枯萎病油桐林,直接挽回經濟損失1500餘萬元,把瀕臨崩潰的企業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生態扶貧|中國林科院:助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

在獨山,油桐產業通過林地流轉、就近就業、產業鏈延伸,直接解決當地百姓就業231人,戶均年收入增加3萬-5萬元。目前,該油桐基地不僅渡過了難關,重建了油桐產業體系,穩定成套的技術還成功輻射到貴州三都、重慶等地,成為了區域內充滿潛力的科技型企業。

像這樣為獨山的林業產業發展帶去生機和活力的例子還有很多。獨山縣紫林山村是國家林草局派駐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的唯一一個定點幫扶村,也是國家扶貧開發深度貧困村。針對水苔種植在當地精準脫貧中的支柱性作用,中國林科院研究員廖聲熙和掛職第一書記曲佳、劉正祥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為水苔的科學種植出謀劃策。中國林科院先後批覆3個項目,落實經費105萬元,實施水苔的種質資源優選與示範應用、提質增效技術推廣和培訓、經營管理技術研發和推廣,首次實現了水苔的村級自主生產加工,為紫林山村的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109戶430人的脫貧增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林果產業栽培重在良種和良法。中國林科院通過技術支撐貴州青龍公司在獨山推廣應用無患子高效栽培技術和果用優良無性系新品種。目前以“無患子+”產業幫扶模式已建設示範基地6萬畝,輻射帶動農戶150多戶。相關特色經濟植物的精品高效培育項目的實施和技術帶動,使得重點產業的良種使用率提升30%,示範林綜合效益提高55%。

生態扶貧|中國林科院:助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

近年來,以中國林科院首席專家為代表的研究團隊赴獨山開展扶貧專題調研,細化精準對接已累計超過40餘人次。結合獨山貧困發生的特點和林業產業基礎,專家們提出並構建了“1個專家團隊+1個扶貧項目+1個林業技術幹部+1個實施主體+1批受益林農”的“5個1”林技扶貧模式,確保獨山的扶貧成果先進、技術應用到位、實施主體明確、收益群體穩定。目前,中國林科院累計在獨山實施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等科技扶貧項目7個,經費達380萬元。在獨山縣上司、影山等重點鄉鎮建立科技扶貧示範基地7個,面積1.5萬畝,引進甜柿、油桐等林木良種5個,培育優質苗木25萬株,培訓林農和林技人員230人次,項目實施直接帶動受益林農3500人。

油桐林轉危為安的經歷讓楊安仁終身難忘,中國林科院專家們的悉心指導,他一直記在心裡。他說:“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更需要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理念,中國林科院的專家們救活的不僅是一棵棵油桐樹,還有鄉親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信心!”(作者 宋平 田曉堃 彭鵬飛 編輯 王強)

生態扶貧|中國林科院:助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