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与中小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以“赶考”心态助企纾困复苏

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与中小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以“赶考”心态助企纾困复苏


世势如棋局,善弈者谋势。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对小微企业生存带来新的冲击,作为奋战在改革发展前沿的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时刻保持“赶考状态”,强化“答卷意识”,努力出好“先手棋”、下好“及时雨”、打好“实字牌”,与地方企业命运与共、共渡难关,让银行的发展指标有更多的“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


想出思路“破题”


疫情的发生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两端,这场危机考验的不止是企业,还有银行自身。一方面,企业生产停滞,订单持续下降,面临持续经营危机;另一方面,企业需求不足,银行信贷下降,面临短期投放、资产质量、监管达标等多重压力。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化危为机”。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态势积极向好,企业已经陆续按下“开工键”,如何破解困局、走出困境,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把发展的速度拉上来,作为资源供给的银行方,需要

提高站位、想出思路、快速破题。


疫情以来,银行层面量身定制的“抗疫贷”系列产品和政府层面出台的复工优惠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来。政策多头、种类繁多让企业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陷入选择性“困局”。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企业层面,对于通过什么渠道享受、自身能否享受、在多大范围、有多大程度享受某项优惠政策存在疑虑。身处困局当中,大多数金融机构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将信贷投放不足归结为政策加码不够、营销走访不足。事实上,最大的症结在于缺少必要的“信息传导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将政府、央行等各层面的优惠政策,如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再贷款政策、财政贴息政策、科技贴息政策更好、更快地传导并定向应用到小微企业当中。


疫情当下,小微企业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地方中小银行最有发言权。笔者所在海安农商银行,多年来领先保持

“南通支持制造业第一行”主力地位,2019年发放和服务了全市区域内63.6%的制造业贷款。为有效解决疫情困境,尽最大努力帮助“有需要的客户”,该行于2020年3月初创新推出“雷雨纾困”行动,为218户中小企业客户和670户普惠型小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主动增信、降低成本、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解难纾困方案,其内涵在于站在“银企同生共荣”的角度,与企业共享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提升“自愈”和“自救”能力。


找出办法“解题”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寻求最大公约数,一直以来都是银企共享与合作的基础。实践证明,相比和平年代,危机之下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为牢固、更加坚不可摧。“雷雨纾困”行动对企业是一场经营复苏战,对银行也是一场资产质量和市场份额保卫战。


释放诚意、相向而行。为让企业看到希望,银行需要以最大诚意寻求战略合作,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把能减的都减下来,能降的都降下去,让企业轻装上阵。坚持当下减和长久立相结合,全面挖掘降息潜力、降费潜力,匹配诸如“利率逐年递减”等长期合作协议,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商共享,并逐步走向共赢。当然,银行在“量增价减”的经营模式下,也能缓解“利率持续下行”的影响,通过量的增加实现规模效益,并收获更多长期稳定客户。根据全面摸排,海安农商银行“雷雨纾困”行动中,计划与106户中小企业达成“三年内贷款额度只增不减、利率只降不升并逐年下调”的全面战略合作。


活用政策、互利共赢。面对复产复工压力,中央、地方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对于上面的政策,包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奖补、激励、风险分担等财税政策以及央行对基层法人配套的降准、再贷款等货币政策,银行应积极主动,一条条研究、一项项落实,

把政策里的“含金量”挖掘出来,贯彻应用到每一个应当享受、能够享受的企业当中,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减负、压缩财务成本。海安农商银行“雷雨纾困”行动,预计将央行配置的16.97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专用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全额定向配置到近300家普惠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中,平均执行利率4.55%,预计为该类企业节约利息支出2900余万元。


提升服务、增强获得。坚持增进了解、增进互信,全面深入厂房车间、深入企业上下游,及时把握客户新需要、新诉求、新问题、新期待,真正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业务,主动服务、因需施策、有的放矢,给企业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海安农商银行“雷雨纾困”行动以“主动请战制”贯穿始终,改变“多头对接营销、提供零星服务”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以任务认领、行长牵头、责任到人的形式,尽最大努力与挂钩对接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联络和深度合作关系。


拿出实效“结题”


只有把政策落了地,才能让真金白银落了袋。“干打雷不下雨”换不来小微企业的“认同感”,“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更等不来银企的长期向好发展。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对小微金融支持更应如此。


精准施策,贵在精准。小微企业融资难,早已不是新的课题。如果将“助企纾困”看成一张考卷,这张考卷上“选择题”“填空题”应有尽有。对于已经建立合作的既有客户,要答好“选择题”,权衡利弊、多方统筹,将纾困当成一次契机,与之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对于前期没有接触的小微企业,要答好“填空题”,提前置备产品、配备方案,掌握有度、精准发力。


担当尽责,贵在担当。无论是疫情影响,还是经济危机,银行经营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来自各领域的挑战,可以说风险防控永远在路上。特别对于农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分内的事,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助企纾困中,要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坚持有疏也有堵。在风险面前,一刻也不能等,半步也不能慢,要切实防止“鸵鸟思维”,强化担当意识,推动干部职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疫情危机带来的短期影响。


行动落地,贵在落地。任何政策或是行动,走出了“最初一公里”,却没到达“最后一公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小微企业服务中的短板还很多,产品、科技、渠道等领域还有很多空白亟待解决。需要我们切实把危机当成契机、把问题导向当成改革导向,拿出“功成不必在我,有过我必担责”的胸襟和气度,在一个个难题破解中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金杯银杯不如企业的口碑。小微金融服务这张答卷的“阅卷人”,不是别人,正是企业自身。这场抗疫复苏大战中,哪家金融机构真正与企业站在一起,企业是最终评判者。疫情很快成为历史,疫情大考能够留给后人的经验,更多是“同饮一江水”的银企情谊。


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与中小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以“赶考”心态助企纾困复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