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英宗复位后,为什么很快就杀了他?

明朝自朱元璋创立以来,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朱棣与朱允炆这对叔侄之间的皇位之争。不过这次危机只是帝国内部的争斗不伤国体。紧接着的第二次危机,则关乎明朝存亡,如果不是出现一个人力挽狂澜,明朝将提前两百年灭亡。

于谦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英宗复位后,为什么很快就杀了他?

这次危机就是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而这个人就是于谦于少保。明英宗朱祁镇9岁即位,前期由太后和“三杨”辅政,国家吏治清明,经济发达。朱祁镇亲政后,重用太监王振,宦官开始专权,此时三杨及太后已经去世,无人能制约王振。

正统年间,明帝国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瓦剌,太师也先掌握着瓦剌的实权,他对明帝国早有觊觎之心。在他的主政下,瓦剌军队不断的骚扰明朝边境,还在朝贡上占尽便宜。二十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一怒之下就减少了朝贡的赏赐。也先也不是吃素的,借机就挥师南下,威胁北京。

由于战争仓促,明朝主力部队还在外地,只能在京城附近临时拼凑了二十万的部队,对外号称五十万,用以抵御也先的进攻。这时,皇帝朱祁镇心血来潮决定仿效父亲明宣宗御驾亲征打败汉王的事迹,他也要御驾亲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加上太监王振的撺掇,朱祁镇信心十足,也听不进君臣的反对意见,致力要亲自带着这二十万军队痛击也先。

结果可想而知,年轻的皇帝加上谄媚的太监怎么斗得过身经百战的也先。再加上连绵的大雨,后勤的不足,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杀死在乱军之中,也算是罪有应得。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英宗朱祁镇被俘。

于谦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英宗复位后,为什么很快就杀了他?

顷刻之间,明朝根基土崩瓦解,不知道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宫里是何等的惊慌失措。总之当时很多的大臣已经提议南迁,太后和年幼的太子不能决。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先是斥责了那些主张逃跑的大臣。然后极力主张抗战,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官员的支持。

很快,于谦升任兵部侍郎,总领京城的防卫工作。于谦先将河南、山东、南京的后备军调往京师,提拔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加强京城周边关隘的守卫工作,以及后备的粮草、武器等的调度也都井井有序。在于谦的筹划部署下,人心遂稍稍安定。

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保卫战打得很漂亮,也先铩羽而归。一年后,也先放还了俘虏的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将他困囚在南宫。

之后的七年,于谦深得代宗信任,几乎朝中的大小事代宗都要先问过于谦后才做决定。于谦也不负皇帝所望,他功高但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他权重但从不徇私枉法,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很快恢复到“土木堡之变”之前的水平。

可惜好景不长,明朝皇帝自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寿命大多都很短。代宗当了八年皇帝就身体不及,病倒了,困囚的朱祁镇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取得政权。

皇位失而复得,古今少有,朱祁镇对此格外的珍惜。在处理于谦的问题上就犯难了,“夺门”的功臣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主张杀掉于谦。英宗有些犹豫,毕竟于谦保卫京城有功,挽救了他朱家的江山。

于谦拯救明朝于危难之际,英宗复位后,为什么很快就杀了他?

这时,徐有贞作为一个奸臣,很好的发挥了他的优势,一句话就打消了英宗的疑虑,他说:不杀于谦,皇上复位无名。英宗于是同意,几天后,于谦被以谋逆罪处死。他推荐的官员以及支持他的官员均受到波及。

于谦之死,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后来编写明史的人写于谦之死,都觉得天地变色不足以表达他的冤情,还加上了“死之日,天下冤之”。

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

首先,于谦是前任代宗的忠臣,威望很高,杀了他对自己的统治有力。其次,帮忙他复辟的功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与于谦有矛盾,极力主张杀他。当时他刚刚恢复皇位,还需要这些人的支持,所以也不好驳了他们的面子。最后,于谦与英宗之间的个人恩怨,当初英宗被俘,于谦立英宗异母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而且不顾英宗的死活,拒绝与瓦剌谈条件换回英宗。虽说是一切都是为了国家,而不在私,但英宗心里多少也是不舒服的。所有杀于谦,他也不是很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