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遭遇过职场上的“疑邻盗斧”现象

人有亡斧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头,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态,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讲话的神情,还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 不久,这个人到山谷里去掘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隔了几天,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头的样子了。

这就是中国成语“疑邻盗斧”的典故,一种常见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学效应。当然,反之也成立,你喜欢什么,就越来越喜欢,心理学上对应着“晕轮效应”。

职场中的“疑邻盗斧”现象屡见不鲜:同事之间的窃窃私语,在外人看来越想越像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本来两情侣如胶似漆,但就是因为女方的闺蜜说了男方空穴来风的事情,导致感情出现裂痕。

太多了,别说你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儿。

这个现象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比喻。马克吐温有句名言讽刺美国人:“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疑邻盗斧”现象,可以说是大部分误会、矛盾、偏见、成见的源头。非常危险。

丹麦电影《狩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虐心的故事。在电影中,四十多岁的幼儿园老师卢卡斯每天都围着一群孩子转,是个非常善良温柔的男人。卢卡斯所在的幼儿园里有一个叫做卡拉的小女孩,因为家庭等原因而早熟的小女孩,对经常接送她的卢卡斯老师产生了好感,并鼓起勇气向老师示好。但是老师却善意地拒绝了她。遭到老师拒绝后,小女孩出于报复心理,诬告老师侵犯了她。但是从学校到家长乃至小镇的其它居民都认为小孩不会说谎,老师因此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他的整个生活全部被毁掉了。

现实中生活中,我们能找到类似故事的原型,那就是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杰克逊的死,与舆论、谣言对他的伤害不无关系。

在职场中,同事间的误会还不至于那么致命。但如果是领导对下属,产生了“疑邻盗斧”的偏见,那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领导手握大权,可以决定生死是显而易见的。更致命的是,如果领导对一个下属“疑邻盗斧”,那么他的其他下属乃至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可能会去迎合领导,去众口铄金。这个下属可能无论如何都无法扭转局面,无法自证清白了,就如同《狩猎》里的卢卡斯老师一样悲惨。

因此,在职场中,作为领导,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去思考,多去质疑,多维度去了解下属,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

而作为下属,如果认为领导对自己有偏见,哪怕是再小的偏见,也一定要第一时间去与领导沟通,要把这种疑邻盗斧的偏见扼杀在萌芽状态。

当然,在现实中似乎双方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只能认识和警惕到这种危险而已,总好过死得不明不白。

江湖险恶,各自珍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