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曲奇,標準的西式甜點;桃酥,地道的中式小吃。兩者吃起來都是又甜又脆又酥,不僅用料上相同,就連外形也有幾分相似。那麼,曲奇和桃酥會不會有什麼淵源呢?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身世複雜”的曲奇

曲奇,一種圓形的小點心,樣貌和口感都很招人喜歡,當茶點自己吃或者作為禮物送人都是不錯的選擇。據說曲奇起源於伊朗,隨後傳到了歐洲國家,但是它的起源故事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版本,其中不乏浪漫色彩。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我們最常聽到的當屬丹麥曲奇,北歐的寒冷盡人皆知,很多時候不得不靠高熱量的食物禦寒,因此丹麥乃至整個北歐都是甜食的聖地,起酥、巧克力、黃油、奶酪、曲奇,可謂日常必備。據說最早的丹麥曲奇原料與蛋糕無異,是家庭主婦們在烤牛奶蛋糕前用來試溫的,她們將和好的麵糊倒一點在烤盤上,待到溫度合適再烤蛋糕,沒想到試溫用的小圓餅成了很受歡迎的零食,因此就有了曲奇。由於麵糊都是用牛奶攪拌,所以丹麥曲奇的奶香也就格外濃郁。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除了丹麥曲奇,英國、德國、意大利也有各自的說法。在英國,它與大英帝國的航海征程有關,和餅乾一樣,曲奇作為易於保存的“乾糧”,廣為流傳;在德國,cookie原本為koekje,是位姑娘的名字,麵包師小夥子愛上koekje後,就為她做各種可口的點心,最受姑娘喜歡的那款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曲奇;在意大利,曲奇來自於餅乾,但是需要烤兩次,成品比餅乾更堅硬,需要泡著牛奶食用。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上述幾種關於曲奇來源的不同說法,其實有著共同點:第一,曲奇不大,是小圓餅;第二,主要原料為糖、牛奶、麵粉、黃油、雞蛋;第三,質地堅硬,耐存放。單從這三點看,說曲奇和桃酥是“遠房親戚”一點也不為過。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有些年頭”的桃酥

要想追溯桃酥的歷史,得從它的原料入手,與曲奇同中有異,桃酥的原料為油酥、麵粉、雞蛋、糖,以及桃仁,經混合後烤熟,這種烹飪手法,讓人不得不想到另一種食物——油酥燒餅。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秦漢時期,胡餅從西域傳入,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用牛羊骨髓油脂以及蜂蜜和麵的“髓餅”。根據成熟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餅法》記載:“髓餅法: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與桃酥相比,髓餅具備了麵粉、油酥、糖這三要素,且稍有厚度,烤制而成,可能就是桃酥的雛形。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過一些點心,其中就有用髓脂、蜜烤制而成的小餅。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但是宋以前所說的髓餅大多指的是主食,進入宋代以後,“點心”開始普及,髓餅也變得更加接近桃酥。原本和麵用的骨髓油脂變成了羊油和豬油,加上蜂蜜後和麵,用模具製作成不同形狀的小餅後,放入爐中烤熟,雖然沒原來那麼耐放,但是口感上更加的酥鬆。明清時候,加入酥油、牛奶和雞蛋的奶酥餅已經和曲奇無異。與此同時,“桃酥”這個名稱在文獻中正式出現,桃字指的是桃仁,據說有止咳功效,被加入到了這種酥餅之中。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在江西景德鎮,桃酥的來源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桃酥”實際上是由“陶酥”演化而來的,它是陶工們無意中的發明,他們在製陶時,會從家中帶些和好的面,放在窯爐烘烤,烤熟的餅既扛餓,味道也不錯。“陶酥”也隨著陶瓷器的向外運輸成了“桃酥”,更成了人們都喜歡的可口小點。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如今我們吃到的桃酥,實際上已經進行了改良,為了追求香脆酥鬆的口感,在製作的時候加入了泡打粉。當然,桃酥和曲奇各有各的擁躉,雖然相似,但是食客們還是會說出它們之間的諸多不同,比如吃曲奇追求的是那一口混合著牛奶和黃油的濃郁,而吃桃酥則是為了鹹甜適中和一點芝麻香。

曲奇和桃酥賣相相近,味道相似,它們是“遠房親戚”嗎?

此外,因為曲奇是舶來品,而且大多有著精緻的鐵盒包裝,不免帶著點遠方的浪漫,配咖啡也較為適宜;而桃酥地道且傳統,是有年代感的中式糕點,泡一壺茶和它更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