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十二條:對抗焦慮的苦口良藥

大家好,我是小菲,這裡是菲語共讀時間。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曾國藩的修身之道,學習先賢對抗焦慮情緒的方法。

《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焦慮的本質是對潛在失控的恐懼,而修身是一劑對抗焦慮的苦口良藥。說到修身,就不得不提“俢聖賢之身,悟日用之道”的曾國藩了。

曾國藩修身十二條:對抗焦慮的苦口良藥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與其他三位不同,他並不是什麼聰明絕頂、有經天緯地之能的人,自認“生平短於才”,左宗棠評價他“才略太欠”,是個“書憨”。這樣一個人從普通的農家子,成長為扶危定傾的國家幹臣,與他以聖賢為目標,堅持一生的克己自律分不開。他宣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為目標定得高,所以儘管曾國藩終其一生併為成為聖賢,但在“修身”方面,古今政治家罕有匹敵,尤其在克己自律方面,在晚清一塌糊塗的官場更是鳳毛麟角。

曾國藩有記日記的習慣,他的修身心得也有幸留存其中,供後人參詳(推薦閱讀《唐浩明談曾國藩修身之道》)。其日記的時間跨度長達34年,約130萬言,內容涉及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鑑、夢境等各個方面,透過這些日記,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努力將高遠目標一步步落實到日常言行中、克己自律的踏實踐行者:知錯能改主動向朋友認錯,戒菸,堅持夜不出門,立志不以升官發財為目的,要求自己效法前賢澄清天下的宏偉抱負。讀他的日記,就如同聽一位閱歷豐富、喜歡琢磨的智者在談心。

曾國藩修身十二條:對抗焦慮的苦口良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為了讓修身取得更好的效果,使自己更接近聖賢之道,曾國藩給自己開了一個課程表,一共12項,這就是曾國藩著名的修身十二條,內容如下:

1.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放在現在也同樣適用。比如第一條敬。敬是什麼呢?是“誠”的外化,對人對己都要嚴謹認真有誠意,放在工作中,就是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神清氣朗的精神面貌,一心一意幹事業,以客戶為中心,真誠服務客戶,為客戶辦實事、辦好事。

而第10條和第11條,練字作詩是他的愛好所在,也是當時的職場必修技能,所以保持一定的練習頻率,今日事今日畢,在日常練習中提升技能水平。我們現在最需要的職場必修技能是什麼?是否做到了每日練習提升,持續精進?能積微者,速成,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他的克己自律精神,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對自身保持著剋制、低調、冷靜、審慎的心態,不忘初心,堅定前行,不求碩果累累,但求腳踏實地。

今天的你做到自律了嗎?曾氏修身十二條有沒有給你帶來觸動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