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科學抗疫經驗,細數高校近期的頂級期刊文章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國政府拋開意識形態的偏見,團結起來共同戰疫。作為最早與新冠病毒戰鬥的國家,中國的抗疫經驗也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越來越多關注。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們也奮鬥在戰“疫”一線,把最新的抗疫成果和經驗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與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下面就跟小編來一起盤點一下吧~

一、武漢大學等高校發佈武漢兩醫院新冠氣溶膠研究

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是新冠肺炎關鍵的防控措施之一。目前,飛沫和接觸傳播已被證實是新冠病毒(SARS-CoV-2)的主要傳播途徑,而目前對其氣溶膠傳播途徑還所知甚少。

當地時間4月2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線發表了來自武漢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環境監測中心、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團隊的一項研究“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

該研究通訊作者為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生命科學學院藍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何建輝(Kin-fai Ho)教授,復旦大學、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伏晴豔高工(教授級),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部副教授寧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宇副教授。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元、陳宇、郭銘和香港科技大學寧治為共同第一作者。

二、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發表《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

4月9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自然—免疫學綜述》在線發表了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述文章。據悉,《自然—免疫學綜述》隸屬《自然》出版社,會定向向有學術影響力的著名科學家約稿。

這篇評述集中寫了一個主題,即免疫在新冠肺炎的發病和治療中起什麼作用,圍繞免疫病理,討論免疫調節怎麼影響新冠肺炎的轉歸和治療,從而進一步探索新冠肺炎治療的新靶標和干預的新途徑。

三.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團隊《柳葉刀》分享方艙醫院經驗

4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帶領的團隊在《柳葉刀》發文,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國方艙醫院的建設和管理經驗。

分享科學抗疫經驗,細數高校近期的頂級期刊文章

在國內疫情告急之時,王辰提出建立方艙醫院這一關鍵之舉。論文作者表示,方艙醫院在應收盡收的同時,極大緩解了更高級別醫院的資源壓力。從2月4日(第一家方艙醫院開艙前)到2月22日(16家方艙醫院均開始收治患者),傳統醫院的空床率從4%提高到16%。


四、清華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近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領導,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閆利明博士和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核心靶點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的結構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於4月9日、4月10日,先後在《自然》和《科學》期刊上在線發表。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研究成果為發展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關鍵結構生物學基礎,但是要得到可以實際使用的藥物,還需要化學、藥學、臨床醫學等多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努力。

五、復旦大學團隊在廣譜抗冠狀病毒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團隊在廣譜抗冠狀病毒抑制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相關進展。2020年3月30日,研究成果以以封面圖片形式發表於國際知名綜合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


分享科學抗疫經驗,細數高校近期的頂級期刊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該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蘭平教授研究團隊於《柳葉刀》子刊發表新冠與胃腸道相關研究成果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蘭平教授團隊針對“武漢以外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胃腸症狀”,在《柳葉刀》子刊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發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胃腸道症狀原創研究論文,該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由附屬第六醫院、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和全國多家醫院及研究機構合作完成。


分享科學抗疫經驗,細數高校近期的頂級期刊文章


研究發現,腹瀉症狀和新冠感染重症、呼吸機的使用以及ICU病房的使用也有顯著的相關。這些排除了混雜因素的結論顯示:新冠感染的胃腸症狀可用於預測新冠感染病人是否會發展成嚴重的呼吸障礙,有助於為病人設計更加合理的治療方案。該研究結果對於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七、北京人民醫院姜保國團隊在《柳葉刀》發佈新冠肺炎疫情診治通訊文章

2020年3月9日,北京大學姜保國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Lancet在線發表題為“Comorbidities and multi-organ injuri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的通訊文章。文章首次提出將 COVID-19患者進行分類治療,在治療COVID-19時,應注意基礎疾病的治療和器官、系統的保護。

分享科學抗疫經驗,細數高校近期的頂級期刊文章

八、中國高校新研究: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

據科學網3月30日報道,中國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和廣西醫科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從走私穿山甲的樣本中發現與新冠病毒相似的冠狀病毒。不過這種相似度還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引起當前疫情暴發的中間宿主。

研究人員表示,穿山甲是迄今已知除蝙蝠外唯一一種被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有可能是這類病毒的長期宿主。當然,最新發現還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引起當前疫情暴發的中間宿主,但應視其為新冠病毒的可能宿主。嚴格禁止在市場上交易穿山甲,將降低未來病毒傳給人類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